云南省农业厅对省政协第十一届五次会议第152号提案的答复

09.09.2017  17:14

云农办函〔2017〕100号

 

对省政协第十一届五次会议第152号提案的答复

 

张志民委员:

你在省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上提出的《云南高原特色生态农业以及美丽乡村旅游经济发展的建议》(第152号)交由省农业厅、省旅发委分别办理。经研究,现将涉及我厅职能范围内的相关问题,答复如下:

一、工作开展情况

全省农业系统高度重视生态农业建设,着力开展以下6方面的工作:

(一)以规划方案制定为抓手,引领生态农业建设。“十三五”开局之年,先后制定《云南省农业厅关于印发贯彻落实农业部打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攻坚战实施意见工作方案的通知》(云农科〔2016〕16号)、《云南省农业厅关于印发云南省农业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的通知》(云农科〔2016〕17号)、《云南省农业厅关于贯彻省委省政府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的实施意见的工作方案》(云农科〔2016〕18号)、《云南省农业厅关于印发贯彻落实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实施意见工作任务分解的通知》(云农科〔2016〕20号)、《云南省农业厅关于印发打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攻坚战工作任务分解的通知》(云农科〔2016〕21号)、《云南省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工作方案》《云南省农业厅改造农村牲畜养殖圈舍实施方案》《云南省农业厅清洁田园实施方案》《云南省推进草原保护制度建设工作方案》《云南省九大高原湖泊和牛栏江流域畜禽养殖禁养区限养区划定方案》《关于在易地扶贫搬迁中实行人畜分离集中建圈科学养殖推进现代畜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等方案及任务分解,明确开展工作的牵头单位、配合单位、责任领导和责任处室,聚合全厅力量,不断推动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作的全面开展。

(二)以增加资金投入为保障,拉动生态农业建设。厅党组召开第20次党组会议,审定预算调整方案,将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首次列入财政预算,要求各主管处室对管理的资金要科学制定绩效考核目标,且其中1个指标应为农业生态环保方面的考核指标,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良好生态环境是供给侧结构改革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评价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效的重要标准”的具体要求,向基层农业部门传导治理和修复农业生态环境工作的重要性,进一步优化资源利用方式,保障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切实开展,构建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农业生产体系。争取中央投入6000万元在在大理市开展洱海海西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试点项目和洱海西北部入户口区域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试点项目建设,争取省级财政投入2亿多元用于开展测土配方施肥推广、绿色病虫害防控、试验示范推广减少化肥和农药使用量,增加畜禽粪便、农作物秸秆、农膜基本资源化利用率,大力推进农业废弃物回收利用的农业技术模式。

(三)以“一控两减三基本”为重点,推动生态农业建设。加强农业用水资源的保护,加强灌溉水、渔业用水水质监测与管理,实施节水减排战略,加快农业高效节水体系建设,推广应用农业节水技术,遏制农业粗放用水,提高农业用水效率。积极开展节水农业和水肥一体化的试验示范工作,在泸西县组织实施雨补灌水肥一体化示范项目1500亩,并编制了红葱、白葱等作物水肥一体化技术规程。 实施化肥零增长行动 ,2016年结合粮油作物高产创建和特色经作标准园创建,依托测土配方施肥、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水肥一体化和中低产田地改造等项目,建立不同技术模式的示范样板893个,示范面积256.2万亩,取得了良好的示范展示效果。全省完成测土配方施肥4930.6万亩,施用配方肥77.8万吨(实物量),减少不合理施肥量(纯量) 13.3万吨,共增产节支31.98亿元,取得了明显的经济社会效益;完成项目实施面积264.8万亩。 实施农药零增长行动 ,2016年组织开展农药使用量零增长为主的病虫害监测、培训宣传、统防统治、绿色防控示范,展示新技术、新器械,切实推动农药减量控害、农业节本增效。发布农作物病虫害预报2145期,组织开展综合防治1.98亿亩次,挽回粮食损失270.46万吨,比上年多挽回71.64万吨,未出现病虫害失控大面积爆发的情况;组织开展农药安全科学使用技术培训116场,培训农民、农药经销商等8000多人,利用“科技三下乡”“放心农资下乡”“科技进藏”等活动,发放农药管理和植保技术宣传资料42.31万份,接受群众咨询11.82万多人(次),组织开展了全省农业植物检疫宣传月活动,开展电视宣传45次,张贴标语4439条,发放资料133701份;在河口等地组织开展以红火蚁、香蕉枯萎病为主的疫情防控示范350亩,引导疫情防控276万亩次;在水稻、小麦、玉米等主要粮食作物上开展统防统治2989万亩次,统防统治覆盖率达34.2%;建立省级绿色防控示范区100个,建立专业化统防统治和绿色防控融合示范基地4个,示范面积171.4万亩,辐射面积达2300万亩,主要粮食作物绿色防控覆盖率达25.2%。 实施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治理行动, 2016年按照“畜禽良种化、养殖设施化、生产规范化、防疫制度化、粪污无害化”的要求,扶持建设719个国家级和省级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强化了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了综合配套技术应用,全面提升了标准化规模养殖程度,加快了生产方式转变;坚持绿色发展的理念,开展自然发酵、垫料发酵床、有机肥生产、沼气工程等“农牧结合、循环利用”生产模式的探索和推广,24个县开展了畜牧业绿色发展示范县创建工作,沾益、双柏、澜沧3县区开展“人畜分离”试点工作,新建牛羊、奶牛标准化圈舍200万平方米,青贮氨化窖80万立方米,储草棚50万平方米;整合投入900万元,在曲靖市麒麟区、沾益县、陆良县、宣威市、富源县、大理州鹤庆县等地开展了无害化处理机制建设试点,各地整合使用生猪调出大县、规模化标准养殖、生猪保险和生猪无害化处理补助等项目资金500万元,引入社会资本5000万元,共同推进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长效机制建设。截至目前,全省建设完善了2646个规模养殖场(小区)和36个生猪定点屠宰企业的无害化处理设施,配置专业设备1434个(台、套),正在建设专业化无害化处理场9个,全省畜禽养殖粪污资源化综合利用率达72%。

(四)以科技研究应用为先导,支撑生态农业建设。充分发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突出科技创新的第一动力地位。开展高原湖泊农业源污染防控技术示范,在洱海上游洱源县凤羽镇上寺村开展高原湖泊农业源污染防控技术示范区建设,建成核心示范面积585亩,研究畜禽养殖、农村生活和农田径流水污染负荷消纳措施。开展水虻幼虫处理养殖固体废弃物和狐尾藻处理养殖废水研究,完善了水虻养殖配套技术,在水虻种虫繁殖、虫卵孵化、幼虫培育转化、预蛹蛹化等核心技术方面有了突破性的进展,研发改造虫卵孵化箱一个、自动化种虫繁殖间5间,完成粪便处理前后(猪粪、鸡粪)成分分析、水虻虫体八大常规分析、水虻虫蛹作为蛋白饲料病毒方面安全性检测。启动畜禽养殖污水处理模拟实验,开展梯级净化和植物工厂两种模式研究。制定可降解地膜对比试验实施方案,开展全生物降解地膜对比试验,建成高、中、低不同海拔3个试验点。推广稻田综合种养技术模式示范推广面积达100多万亩,总产值达到12.3亿元,平均亩增收1200多元。及时发布现代生态循环农业技术,依托云南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制定发布了《水稻生产化肥减量技术指导意见》《奶牛粪污资源化利用技术指导意见》等10份技术指导意见,有效促进了适用现代生态循环农业技术在全省范围内的推广应用。

(五)以资源保护利用为根本,保障生态农业建设。 开展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工作 。完成面积264.8万亩,“云南耕地质量提升技术示范与推广”获农业部丰收二等奖;认真开展休耕制度试点工作,在秋冬种期实施2万亩休耕试点。 加强水生生态保护工作。 2016年争取各级财政和社会资金2356.45万元,开展水生生物资源增殖放流活动153次,投放淡水经济鱼类和珍稀濒危水生野生动物5839.84万尾;建立永平县光唇裂腹鱼省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景谷县小黑河中国结鱼省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广南县者太大鲵省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截至2016年,云南省累计设立国家级、省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19个,各级水生生物自然保护区16个。 推进草原保护建设工作。 2016年,争取中央草原保护建设各类项目资金13.49亿元,全面落实了草原家庭承包制度,全省1.78亿亩可利用草原全部承包到户或联户;全面落实了基本草原保护制度,划定基本草原1.78亿亩,并向村民委员会或村民小组颁发了草原所有权证,做到以村民小组为单位上图管理,全面提升了信息化管理水平;全面落实了禁牧休牧制度,划定草原禁牧面积2731万亩,并设立了禁牧标识牌,按照“禁牧管理办法”加强禁牧草原管理;落实草畜平衡面积1.51亿亩,并严格按照“草畜平衡管理办法和草原载畜量核定标准”加强草畜平衡管理工作;全面加强草原保护建设,集成研究形成了“禁、围、封”“改、建、管”“除、引、替”的草原保护建设技术路线和“项目推动”“新型经营主体带动”“产业联动”“区域互动”“农牧民主动”的草原保护建设模式,推动了我省草原保护建设工作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完成人工种草460万亩,新增草原围栏40万亩,草原围栏累计面积可达1099万亩,提升了草地畜牧业发展的层次。2016年监测与评估数据显示:全省草原综合植被盖度86.58%,较2015年增长1.18%,草群高度达26.86厘米,较2015年增长2.12厘米,全省牧草鲜草总产量和可食牧草鲜草产量分别达1.44、1.13亿吨,较2015年分别增长2.68%和5.7%,草原退化、石漠化得到有效遏制,草原植被生物多样性明显增加,自我修复功能显著增强,生态效益进一步显现,牧区生产、生态、生活协调发展的格局开始形成。 开展以薇甘菊为重点的外来入侵生物防控。 瑞丽市在薇甘菊集中爆发区建立60亩薇甘菊综合防治示范区,示范区内薇甘菊防除率90%以上,危害面积控制在10%以下,辐射带动周围农户开展薇甘菊综合防治300亩。在泸水等5个县(市)设立监测点33个,监测面积9万亩。德宏、保山等4州(市)推广薇甘菊防治技术,建立示范样板1.4万亩。组织开展外来入侵植物调查,采集薇甘菊、水花生、水葫芦等30种入侵植物标本177份。

(六)以农产品优质化为目标,提升生态农业建设。全省农业部门切实落实中央提出的“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要求,建立健全食用农产品安全治理体系,守住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切实保障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第一,连续10年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行动,保障食用农产品的质量安全。 2016年,全省农药、兽药、生猪屠宰、瘦肉精、生鲜乳、农资打假等专项整治行动,共出动执法人员14.8万人次,检查生产经营企业10.7万家次,查处问题2千余起,涉及金额510.3万元,省级例行监测蔬菜合格率98.4% 、水果合格率99.7%、畜禽产品合格率99.6%,继续保持了三聚氰胺、“瘦肉精”零检出、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零发生。 第二,大力发展“三品一标”经济,推进消费的转型升级。 截至目前,全省认定无公害农产品种植产地规模1363.27万亩,畜禽养殖规模达5891.52万头(只),376家单位815个产品通过无公害农产品认证,认证实物种植面积181.46万亩,养殖规模3372.23万头(只);开展491个无公害农产品产地复查换证工作,换证产地生产规模为5431.21万亩、6912.42万头(只),301个生产单位、655个产品进行了复查换证。全省累计认证“三品”728个、地理标志登记保护农产品59个、“云南名牌农产品”80个。 第三,加大农村能源开发利用力度,持续推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制定并颁布《云南省养殖小区和联户沼气工程建设规范》和《云南省养殖小区和联户沼气工程建设推荐企业名单》,提升了养殖小区和联户沼气工程建设水平,目前全省农村户用沼气保有总量达到319万户。

二、下一步工作计划

根据省委、省政府“生态立省、环保优先”的战略部署,今后生态农业建设的总体思路是: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绿色生态为导向,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和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降低利用强度、改善产地环境、发展绿色产品为目标,突出加强“一控两减三基本”工作,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生态保育型农业,努力把过高的资源利用强度降下来,把农业面源污染加重的趋势缓下来,推动农业发展方式加快转变,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促进农业面源污染防治。

根据以上思路和目标,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生态农业建设工作重点是用好“八字诀”。

(一)坚持一个“绿”字,以绿色理念引领生态农业建设。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指示,深刻理解绿色发展的内涵和要求,强调优美的生态环境就是生产力,就是社会财富,凸显生态环境的重要价值,形成“绿色”价值取向,培育“绿色”创新思维,形成绿色发展模式,推进产前、产中、产后紧密衔接,构建产加销一体化的产业体系,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二)抓好一个“”字,以改善环境支撑生态农业建设。按照稳粮、优经、扩饲的要求,以青贮玉米、苜蓿为重点,推进优质饲草料种植,加快构建粮经饲协调发展的种植结构,改善农业生产结构,并按照“人畜分离、厨卫入户,集中建圈、科学养殖”的要求,改造农村牲畜养殖圈舍,大力发展畜禽规模化养殖,提升城乡人居环境,把农村建成环境优美、宜居宜业的美丽乡村。

(三)突出一个“”字,以养护资源保障生态农业建设。加快建设高标准农田,增强农田涵养水肥能力。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增加土壤有机质,促进种地养地结合,保养好耕地。开展草原保护建设,实施基本草原保护、禁牧休牧轮牧和草畜平衡制度,推进草原资源养护。加快推进标准化水产健康养殖,加大水生生物增殖放流力度,严厉打击非法捕捞、经营、运输水生野生动植物及其产品的行为,提高渔业资源养护水平。

(四)着力一个“”字,以减量行动推进生态农业建设。坚持减量优先,推进农业清洁生产。严格控制农业用水总量,大力发展节水农业。继续开展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深入实施测土配方施肥、有机肥替代化肥行动,引导农民施用有机肥、种植绿肥、沼渣沼液还田等方式减少化肥使用,提高肥料利用率。科学合理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和先进施药机械,大力推进专业化统防统治和绿色植保技术,减少化肥农药用量。持续深化养殖业污染防治,加快畜牧生产方式转变,进一步推进清洁养殖、标准化规模养殖,确保规模畜禽养殖场(小区)配套建设废弃物处理设施比例达75%以上。

(五)狠抓一个“”字,以禁用禁限强化生态农业建设。 一方面, 以“禁止生产”“禁止销售”“禁止使用”假冒伪劣和高毒高残留农业投入品为重点,加大农业行政执法力度,严格防控剧毒、高毒、禁限用农药在蔬菜、瓜果、食用菌、茶叶、中草药材等作物上违规使用,严厉打击畜禽水产品生产加工经营违规使用抗生素以及非法使用“瘦肉精”等禁用物质、水产品中非法使用硝基呋喃、孔雀石绿等禁用兽药及化合物、超范围超剂量使用兽药等行为,从源头上强化治理农业面源污染。 另一方面 ,以“禁养”“禁牧”“禁捕”为重点,科学合理划定禁养区范围,将生态脆弱、石漠化严重、草场退化严重、生存环境恶劣、不宜放牧的草原划为禁牧区,其他草原划为草畜平衡区,率先在长江流域水生生物保护区实现全面禁捕。

(六)做好一个“”字,以资源利用促进生态农业建设。以沼气和生物天然气为主要处理方向,以就地就近用于农村能源和农用有机肥为主要使用方向,进一步探索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模式,采取“异地消纳综合利用”“分散收集集中处理”“区域配套循环利用”等粪污处理消纳模式,力争在“十三五”时期,基本解决大规模畜禽养殖场粪污处理和资源化问题。实施秸秆机械还田、腐熟还田、青贮饲料化、食用菌基料化利用,推进农村沼气转型发展,做好大中型沼气和规模化生物天然气工程试点工作,提升一批沼气工程、推广一批沼肥生产施用技术、打造一批有机肥替代化肥果菜茶知名品牌、培育一批新型经营主体,至2020年,秸秆综合利用率达85%以上。

(七)加强一个“”字,以推广科技推动生态农业建设。加大水肥一体化和涵养水分等农艺节水保墒技术推广力度,推广工程节水和农艺节水措施,推广微喷、滴灌、水肥一体等高效节水灌溉设备,推广耐旱低耗水农作物。集成推广种肥同播、化肥深施等高效施肥技术,积极探索有机养分资源利用有效模式。加快推广绿色防控技术,因地制宜集成推广适合不同作物的技术模式,大力推进专业化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融合。推广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种养循环的多种技术模式,加强畜禽清洁化生产、资源化利用等相关设施及机具的研发与应用,推进畜禽养殖工艺改进。大力推广秸秆还田和秸秆肥料化、饲料化、原料化、基料化和燃料化利用新技术。推广生产和使用厚度0.01毫米以上的地膜,探索地膜使用量控制机制。

(八)唱响一个“”字,以农业品牌提升生态农业建设。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逐步构建起产地环境、生产过程、产品质量等全过程的现代生态农业标准化生产体系,打造一批知名生态农业品牌,从终端产品带动前端绿色生产。大力发展“三品一标”经济,着力推进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与产品认证一体化,推进行政区域和生产区域的一体化认证,围绕优势主导产业,加快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唱响农产品品牌,实现品牌强农,使云菜、云花、云果“丰富多样、生态环保、安全优质、四季飘香”的品牌形象日渐深入人心,让云南农产品的“生态红利”“健康红利”成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的强劲动力。

非常感谢您对生态农业建设工作的关心和支持,希望今后继续关心和支持我们的工作,并提出更多宝贵意见和建议。

 

 

 

 

          云南省农业厅

2017年6月2日

 

  (联系人及电话:张兴旺   0871-65749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