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云南满族700年迁徙轨迹

05.11.2015  19:46

 

富民县完家村村民的生活已基本融入到当地。都市时报 记者郎晓伟/摄

    700多年的时光看似久远,但昆明5300多个满族人仍然没有忘记自己的祖先。

    在老一辈昆明人的记忆深处,昆明市的如安街曾经有过一条“满洲巷”,聚集过大批满族居民,后来逐渐分散了。

    现在,昆明市盘龙区的金辰街道办事处波罗村、富民县永定街道办事处东元村委会完家村分别生活着几百名姓“”的村民,全是一个家族。

    据云南省民族学会满族研究委员会原会长、现荣誉会长张蓉兰等专家考证认为,完氏家族是女真人后裔,复姓完颜。虽然历史久远,但他们都记得老祖宗的姓氏。

     习俗与故土

     云南满族,祖先都来自白山黑水之地,后裔虽融入了各民族中,但在习俗中,仍保留了其民族的特点。

    年近80岁的满族人张蓉兰,曾经连续10年担任了云南省民族学会满族研究委员会会长,现任名誉会长,对云南的满族深有研究。

    她说,云南满族,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因为不同历史原因,分批入滇的。但无论如何,云岭大地上的满族,祖先都来自白山黑水之地,与东北地方满族息息相连。

    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时,云南满族正式上报了他们的民族成分,统计人数达4000多人,被云南省列为“世居少数民族之一”。1994年,云南省民族学会满族研究会成立,满族的人数也开始增加,到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时,云南满族人口猛增至1.2万余人,仅昆明就有4200余人。目前,昆明满族已经达到了5300多人。

    满族曾被称为冷兵器史上的奇迹,他们一直生活在长白山以北、黑龙江中上游、乌苏里江流域。黑水靺鞨是其直系祖先,后发展为女真。1115年,由完颜阿骨打建立了金国。1635年,皇太极称皇帝,改国号清,废除“女真”的族号,改称满洲。1644年,清军入关,逐步领辖中国全境。中华民国成立后,满洲族改称满族。

    多年以后,在云南满族的习俗中,仍可以嗅闻到他们故土的味道。

    其中,婚嫁、葬礼因为仪式隆重,满族特点得以延续。比如保山满族人家的婚嫁,正式迎亲的日子,新娘到新郎家门口,新郎家大门紧闭,新娘要在门口等候,这是“憋性子”关。

    下轿之前,新郎要把在轿上挂的弓和箭拿下来,搭上箭对着花轿要连射三箭,意在驱赶一路上带来的邪气。新娘下轿之后,在左右搀扶下要脚踩红毡,象征一生一路永远走鸿运。进入洞房前,新娘手中要抱一个金属瓶子,瓶子里装满五谷杂粮,叫过“抱瓶”关。进入洞房后,新郎要用秤杆将新娘的盖头揭开,然后抛到屋顶上去。此时,一桩称心如意的婚姻才就此达成。抚一抚新娘的发,再摸摸自己的头,以示夫妇二人白头偕老。

    饮食上,满族人似乎仍喜欢千百年前的味道。他们饮食特点是酸、粘,原料主要是玉米、高梁、大黄米、黄豆、小豆等。逢年过节吃饺子,农历除夕必吃手扒肉。“杀猪菜”是满族火锅的代名词,“萨其马”至今仍是满族人心仪的点心。

    云南省民族学会满族研究委员会有一部分人认为,云南满族在长期实践中形成了自身独有的特点。可还有人认为,满族是先民入滇后,其后裔已经融入了云南各地的民族之中,他们渐自褪去了北方长皮大衣、军旅戎装及游猎骑射或渔猎的影子,操着当地民族的语言,穿着同他们一样的服饰,已经没有了满族的特点。

编辑:孙瑞婷责任编辑:徐婷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