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好云南故事 传承民族精神 ——电视剧《锻刀》研讨会侧记

12.03.2017  12:05

8日,由省委宣传部、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中国广播电影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电视制片委员会联合举办的36集电视连续剧《锻刀》的专家研讨会在京举行。会议邀请部分业内专家及主创人员代表齐聚一堂,广泛交流、深入探讨,进一步挖掘深刻思想价值,凝聚强大精神力量。

中国视协主席赵化勇说,这部正剧着力传播正能量,具有相当的艺术魅力。云南是一个影视作品和文艺作品创作的富矿,现在有很多人在云南创作影视作品,值得关注、值得研究。

中国文联评论家协会名誉主席李准说,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五千年来之所以血脉绵延,最大的原因和最大的优势,是所有民族包括少数民族都在努力维护民族大家庭的团结和祖国的统一。剧中突出把个人恩怨、家族利益和国家民族利益统一起来,彰显了中华民族的自豪感。

中国文联评论家协会主席仲呈祥对《锻刀》给予了高度评价和赞誉。他说,云南坚持从地方创作资源出发,优化本子、组织创作生产,拿出这部好作品,彰显了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也展示了云南风格、云南气派,呈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有云南特色的电视剧创作道路。如果每一个地方都能够自觉地弘扬地方文化优势,那么汇聚到一起来,雷同化就可以得到有效遏制,就能形成百花齐放的生动局面。云南有云南的特点,注重挖掘和展现民族的历史传统和文化积淀,这条创作道路很对。开研讨会,第一位是要总结有普遍意义的创作经验。习主席再三强调,不要当市场的奴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不能迷失了方向。

中国视协分党组书记张显表示,《锻刀》播出以来,社会反响极好。应该很好总结经验,进一步扩大社会影响,结合云南资源优势,不断创新出更多具有时代特征、中国气派、云南特色的精品电视剧。

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原主任王伟国认为,作品生动地讲述了云南人民、昭通人民坚强抗战的历史,作品叙事中贯穿了强烈的历史精神,是非常重要,也是非常可贵的。

人民日报》海外版副总编辑刘玉琴感慨,《锻刀》的视角和题材很新颖别致,把地域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有机结合,所以在抗战影视作品中有自己的独特路径和呈现。这个作品,以云南昭通的两个少数民族寨子的恩怨为起点,讲述昭通子弟和滇军的抗战,将私人恩怨、家族恩怨最后都融汇到国家的安危和民族大义,主创对价值取向的把握十分到位,所以显得比较别致,也可感可信。

文艺报社艺术部主任高小立也谈道,《锻刀》锻的是在抗战中的中华各族儿女,锻的是云南昭通的热血青年,战争血与火的洗礼,将一个只知道为了抢回自己心爱的阿妹的男孩,锻造成了英勇杀敌的爱国军人。从开始的山寨矛盾、家族矛盾、婚姻矛盾到最后让位给民族矛盾,形象地反映了民族精神的唤醒。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曾庆瑞说,当下把电视剧项目做成银行理财产品的歪风日盛,云南不改初心,凭着良知创作了这样一部优秀作品,坚持为人民创作,写人民生活,让人民喜闻乐见,十分难得。

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张红苹在研讨会致词中说,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是《锻刀》取得成功的重要基础。近年来,云南省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两次重要讲话精神上来,努力推动云南文艺大繁荣大发展,明确提出以打造文艺滇军、构建文艺升级版为目标,着力实施“云岭文化名家工程”、“云南文艺精品工程”,推动形成人才辈出、精品纷呈的生动局面。进一步加大政策保障力度,为繁荣文艺创作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撑,营造良好创作环境。在支持少数民族影视题材和抗战题材方面做了大量的探索,推出了《金凤花开》《茶颂》《木府风云》《滇西一九四四》《中国远征军》等反响良好的作品。这次云南本土制作团队制作的《锻刀》,是民族题材和抗日题材较完美的结合,云南人写云南是扩大云南更大影响力的影视佳作。

云南文投集团董事长陶国相结合《锻刀》的创作表示,文投集团在影视产业方面,承担着“挖掘云南影视题材,宣传展示云南”的任务。集团一直以来高度重视,勇于探索,充分依托云南文化资源厚重多元、自然资源丰富多彩的优势,整合影视人才和影视资金,采取多种措施破解影视制作的难题,全力抓云南少数民族题材、历史文化题材、重大现实题材的作品,不断推动影视产业向前发展。集团成立7年来,出品了多部优秀的影视作品,如《假装情侣》《边境风云》《香格里拉》《枪神》等,影视作品的宣传效应得到充分发挥。

昭通市市长郭大进表示,该剧的创作经历了一个艰辛的过程。以鲁迅文学奖获得者夏天敏老师为首的昭通8位作家,为了把昭通人民在抗战中所做的努力和贡献完整地反映出来,花了3个月的时间阅读资料、采访抗战老兵和他们的家属,收集整理了厚达1米多高的资料,历经3年时间完成了脚本。《锻刀》自播出以来得到了普遍认可,这源于其背后真实的历史。昭通文化资源富集,近年来涌现出了一大批活跃在全国文坛的作家、作者,形成了备受关注的“昭通作家群”和“昭通文学现象”,为影视创作打下了良好基础。最近,昭通籍作家曾令云又创作了以脱贫攻坚为题材的报告文学《攻坚拔寨 全面小康》40余万字的作品,反映了昭通各族人民在脱贫攻坚战场上的动人华章。

云报全媒体记者 杜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