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抗战】战火纷飞中书写教育奇迹(组图)

22.08.2015  09:58

西南联大校门

在中国现代史上,没有哪一所大学能像西南联大那样,引起海内外无数知识分子的注目。这所大学在抗日战争中诞生,在战火纷飞的岁月中成长。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危难时刻,全体师生铭记国耻,秉承“刚毅坚卓”的校训,虽身处硝烟弥漫的动荡年代,仍以教育救国、学术救国为己任,传承延续了民族文化的命脉,保证了中国教育和学术进步之可能——

在8月15日日本侵略者无条件投降纪念日到来之际,记者来到闹市之中保有一方绿意的云南师范大学老校区,拜谒西南联大遗址。在校园东北角,一块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掩映在苍松翠柏之中;在纪念碑一侧,是象征联大精神薪火相传的火炬纪念柱;在校园内保存的一处西南联大教室内,依然摆放着数十张造型有点奇特的木椅,墙上悬挂着联大校徽和校歌……

长期研究云南抗战史,谙熟西南联大史的云南师范大学西南联大博物馆、云南省社会科学院的专家教授,向记者讲述了那些尘封多年的联大往事,还原了一个动荡岁月里西南联大创造的中国教育史上的奇迹。

文人长征——西南联大的迁滇之路

1938年4月28日,抗日的峰火弥漫全国,由闻一多等11位教师和280余位学生组成的‘湘黔滇旅行团’经过68天、3500多华里的长途跋涉,终于抵达昆明,‘会师’先期到达的西南联合大学的师生。至此北京、清华、南开三所大学完成了由长沙西迁云南的教育壮举,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就此成立”。云南师范大学西南联大博物馆研究员李红英说,这次颠沛流离的西南联大迁滇之路被后人誉为中国教育史上的“长征”。

李红英介绍,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7月下旬,平津沦陷。为保存中国的文化教育力量,国民政府教育部决定内迁高校,在后方组建几所临时大学。1937年8月28日,教育部任命北京大学校长蒋梦麟、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三人为长沙临时大学筹备委员会常务委员,对搬迁到长沙的三所大学进行了合并,长沙临大遵照教育部训令,没有设校长,三校校长均为常委,共同负责。三校各自也依然保存着自身的系统,只是略作调整,长沙临大没有统一的校舍,甚至不存在一块属于自己的校园,教学、生活、办公所需房舍均或租或借:教室、办公室及宿舍租借岳麓山的韭菜园圣经学校、涵德女校及附近的四十九标营房,文学院设在南岳圣经学校。三校原有教学设备,图书无法运达,购置又力所不及,也只能是或借或租或联合购买以维持教学及研究之用。“虽然临时,但三校合一,短长互见,可以取长补短;而人才集中,这也是任何学校所不能比的。

点击进入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