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彝族独一无二的“石头古寨”和“男人节”

31.12.2015  15:15

村民跳起大三弦

    在云南石林彝族自治县圭山镇,距离石林风景区30公里左右的地方,有个被石头“守护”的彝族寨子,叫“糯黑”。它与著名的老圭山对峙相望,四周青山环绕,绿树成荫,中间呈凹形地势,村民傍水倚山凿石建寨,用2亿年前山上形成的多层片状石灰岩一块一块在600年前垒起了这个村,这里的每栋房子、每个院落、每条道路、每个台阶,无一不是石头修砌的,在糯黑村民与石头相互关系的历史进程中,渗透到村民文化生活方方面面的石头坚固地守护着自己的地位和基础。而这里的任何一条大山和石纹脉络,也都融入了彝族撒尼文化。

    这里曾是泸西通往省城昆明的马帮古驿道。军阀混战时期,盗匪横行,为保村寨安宁,当地村民筑石墙维护村子,开寨门4道,设炮楼5座,植藤刺棚于墙上。和平年代,这里榆柳荫后檐,柿李罗堂前。抬头是云开天青,视野开阔,青石小路四方阡陌,屹立的是暧昧的时光,呈现的是现成的美学教材。

     文化景致

    “石头”引来机遇

    “糯黑”一词来源于彝族撒尼语,意为“猴子塘”,意为猴子戏水的地方,村子处于岩溶喀斯特地貌发育区。这里的彝族撒尼支系传统文化保存完整,文化积淀深厚,内容丰富,特色突出,有着“彝族大三弦第一村”、“圭山彝区第一校”、“七彩包头第一村”、“彝族碑刻第一村”等美誉。自明朝洪武年间开始建造的石头房子由于质地牢固,在糯黑石屋农家超过百年的就有百余户。是滇中独一无二的“石头古寨”。

    石板房、石板瓦、石板牲厩、石板路、石墙、石门、石缸等石头建筑随处可见。层层叠叠的青石垒在一起,颜色深深浅浅,或朴素或沧桑,记录着岁月的痕迹和撒尼人的生活变迁。大糯黑旁还有杜鹃山,山顶瞭望台虽是后期重修,但不失登高望远最佳地点,举目四望,峻岭乡野,尽收眼底。

    “边纵”司令朱家璧与后来担任全国政协副主席和云南省人民政府副主席的张冲在解放战争时期,还曾带领边纵小分队在圭山一带开展游击战,期间就住在糯黑村。共产党领导下在云南办的第一张报纸《路南报》就在这里诞生,“盘江报社”旧址现仍保存完好,是当年边纵部队驻扎在糯黑村的临时新闻单位。创作于这个时期的《圭山游击队歌》已家喻户晓。

    正是作为一种物质文化存在的石头,使大糯黑村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2005年,糯黑村被云南省、昆明市民委列为民族团结示范村,同年被县委列为阿诗玛民族文化旅游生态村;2009年,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第十六届大会将此设为田野考察点,迎接了来自世界各地专家学者的参观考察;2015年,它又被评为了云南省特色文化产业示范村。如今,彝族撒尼文化是“糯黑”的主旋律,而“石头”是此处独有的密码,人们凭借这些密码来找寻一种理解历史的方式。于是这里变为了民族文化研究和田野考察热地,也是诸多高校学生实习基地,是摄影师和画家创作写生的好去处,也是驴友们的目的地。

编辑:孙瑞婷责任编辑:徐婷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