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实体经济融资难、融资贵矛盾依然突出

03.04.2015  19:01

  云南今年将在加大项目投资、促进提质增效中谋求新突破,通过扩渠道、兴产业等举措,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服务力度—— 为经济发展提供强劲动力

  美编 张维麟 制图

  来自云南省金融办的统计数据显示:到今年2月底,云南省新增本外币贷款547.34亿元,同比增长15.8%,中长期贷款同比新增300亿元,占全部新增贷款的60%。一季度预计银行各项融资800亿元以上,各项直接融资300亿元以上,龙津药业首发上市获批,新三板挂牌企业新增3家达到17家,保险机构融资支持综合交通等重大建设落地资金30亿元,全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力度加大。

  “金融不是自拉自唱的卡拉OK,其核心要义就是服务实体经济、支持项目投资。”近日在昆明举行的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投资项目座谈会上,省金融办主任刘光溪介绍,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今年全省金融系统将以打造面向南亚东南亚国际金融辐射中心为目标,以服务实体经济提质增效为中心,着力推动金融产业优化升级,促进基础设施金融、产业金融、“三农”金融、沿边金融、县域金融、科技金融、绿色金融和新金融改革创新,为打造云南经济升级版提供强劲的支撑和动力。

   现状

   融资难融资贵矛盾依然突出

  据省金融办分析,全省实体经济融资难、融资贵的矛盾依然突出,集中表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在三期深度叠加和宏观稳健货币政策环境下,定向降准作用有限、监管日趋审慎、金融机构内控更趋严格、风险提示频仍,导致银行表外融资大幅下滑,信贷适度偏紧,存量资金盘活难度大,增量资金增加不明显。

  其次,受宏观经济下行、产能过剩、房地产市场调整、工业产品价格下滑、生产要素成本上升、企业经营困难、自然灾害频发等客观因素的影响,企业存款下滑、项目开工滞后、储备不足,导致有效融资需求不足。

  再有,在严格管理地方债务的背景下,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转型滞后,导致新增融资困难。同时,全省金融深层次的困难和矛盾具体表现为“4个不匹配”:融资意愿和有效需求不匹配。地方政府和企业融资意愿强烈,但全省投资增速回落,从省级“四个一百”建设项目分析,还存在立项、用地、环评和资本金等融资条件的制约;存贷款增速不匹配。去年以来全省存贷比居高不下,存款受股市复苏、互联网金融等因素影响,导致资金分流,银行信贷投放能力减弱;新金融的贡献和地位不匹配。目前,全省1289家新金融组织全年协调对接融资突破400亿元,占全省融资总量的十分之一,对经济社会健康平稳发展贡献巨大,但社会甚至金融系统内部对新金融发展仍有一定程度的“偏见”;金融创新与地方金融监管滞后不匹配。面对金融新形势、新业务、新技术层出不穷的趋势,地方政府的金融监管责任亟待加强。

   举措

   拓渠道挖潜力做大融资规模

  去年,人民银行公布云南省社会融资规模3092亿元,占全国社会融资比例不到1/50。作为经济总量占全国1/50、人口占全国1/30的云南,金融资金供应还有很大的潜力可挖。据此,省政府金融办将制定多个专项行动方案,统筹推动金融支持五大基础网络建设、生态文明建设、高原特色现代农业、滇中城市经济圈建设、沿边开放和扶贫开发金融服务专项行动。同时,将协调落实与金融机构签订的战略合作协议,完善银政、银企、证企、保企合作交流平台,加大节能环保、清洁能源等绿色项目和科技创新项目的融资力度。

  在抓项目兴产业服务经济提质增效升级中,全省金融部门将按照市场要活、创新要实、政策要宽的要求,紧扣今年固定资产投资目标,积极满足“四个一百”项目有效融资需求,加大基础设施金融支持力度。

  为深挖驻滇金融机构扩大融资规模的潜力,云南省金融部门将积极协调服务,用足用好国家已推行的定向标准、存贷款口径调整、优先股放开、沪港通、互联网金融、民营银行等措施,以及即将推出的企业上市注册制、存款保险等金融体制变革的新机遇,坚持增投资打基础、调结构兴产业,推动驻滇金融机构用好稳增长金融政策措施,发挥主力军作用,盘活存量、用好增量,形成金融与产业的协同效应。既要扩大银团贷款、联合借款、银行俱乐部等银行融资规模,又要推进企业拓宽股市融资、债券融资、保险机构融资、新三板挂牌和私募股权基金融资等直接融资渠道,加强政策性金融、债券、基金、保险等融资方式的协调配合,把有限资金用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

  同时将通过“抓大中、扶小微”,着力缓解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发挥大中型银行主力军作用和多层次资本市场拓宽直接融资渠道的重要作用,深入实施金融服务民生便利化十大行动,提升产业金融服务水平。既要协调推动财金联动机制创新,用足用好小微企业贷款增量风险补偿奖励政策和小额贷款保证保险风险补偿试点政策,深入实施保险机构融资便利化服务,不断提升保险保障水平。既要确保小微企业贷款增速不低于各项贷款平均增速,又要鼓励金融机构、私募股权基金积极参与PPP投融资模式创新,发挥乘法效应,增强绿色金融、科技金融导向,提升服务创新驱动的水平。

   创新

   抓改革促开放提升服务水平

  抓试点建平台。通过引导金融服务下沉下移,推动县级金融服务中心、农村产权管理服务中心和探索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两中心一平台”等建设,全面推进“三农”金融改革创新,做大农村产权抵押融资规模,逐步解决金融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抓创新建支点。开展好金融服务州市行动,并在县级重点推进小额贷款公司、资本管理公司、融资登记服务机构、农村综合产权交易场所、私募股权投资企业等“五小”新金融组织培育,乡村试点培育农村合作金融等组织,促进基层、基本和基础金融普惠服务。

  抓改革促开放。以人民币跨境业务创新、扩大人民币跨境融资和跨境使用为重点,放大政策效应,扩大业务规模,加快与南亚东南亚国家金融互通、货币流通、资金融通,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培育沿边经济金融开放发展的新优势。

  抓培育促规范。协调推进、合理布局,促进小额贷款公司、私募股权基金、资本管理公司等新金融组织规范发展、规范经营,做优做精业务、做强做大服务、培育扶持行业样板,积极参与服务实体经济项目投资,发挥好金融新业态生力军作用。

  抓法治强监管。把法治金融作为推进依法治省、加快金融改革发展、优化金融生态环境的重要保障。推动完善省、州市、县区地方金融管理体制机制,落实好对地方金融新业态的准入、监管、退出和风险防范处理责任,加强诚信环境建设。进一步完善财经联动机制,协调建立农村产权抵押融资风险补偿奖励机制。强化省级金融部门、州市协调联动工作机制,配合牵头部门加快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金融普法宣传教育机制,开展防范化解非法集资风险专项排查,依法打击金融违法犯罪活动,营造金融稳定、持续发展的法制环境和生态环境。(记者 陈晓波)

来源:云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