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双柏全力建设民族文化名县

08.12.2016  10:03

    云南省双柏县历届县委政府高度重视民族文化工作,干部群众以高度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推进文化工作,实现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双向构建。从2006年开始,该县就提出建设“民族文化名县”的目标,并确定了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路线,通过十年磨一剑,打响了民族文化这张名牌。

      经费投入强保障  

      从2007年开始,县委政府连续十年举办了“中国双柏彝族虎文化节”,打响了彝族文化的名牌,惊醒了沉睡的文化意识。累计投资8500万元,实施查姆湖环湖改造工程,建设“查姆湖”、“查姆广场”;实施了以彝族文化元素为主体的县城风貌改造工程,将县城妥甸打造成“山水园林城,休闲养生地”。通过基础设施的提升,彰显了民族特色,振奋了全县人民奋发进取的精神。据不完全统计,从2011年开始,中央、省、州加大了对基层文化工作的支持力度,每年下达“两馆一站”文化建设免费开放专项资金162万元,率先制定出台了《双柏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申报、认定与管理办法(试行)》,每年纳入财政预算23万元作为93名非物质文化遗产县级传承人的补助经费,上级文化部门每年下达7.6万元,作为1名国家级、6 名省级、11名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补助经费。为了开展好两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工作,累计下达《查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经费95万元,“老虎笙”传承保护经费130万元,财政资金的有效投入保障了文化工作的有序开展。目前,依托双柏县两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预计投资1200万元的老虎笙传习馆项目和预计投资800万元的查姆文化展示中心项目即将开工建设,预计投资1200万元的老虎笙排练场地正在开展前期准备工作,全县文化基础设施迎来了新高潮。文化意识的觉醒奠定了文化自信的基石。

      打造精品亮名牌  

      双柏优秀的民族文化一步步走出大山,从身在山中人不知的“小家碧玉”华丽转身成为了走出山门展风采的“大家闺秀”。1994年,双柏“老虎笙”在澄江“中国傩戏傩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首次亮相就引起了学术界的轰动。此后广大的艺术家、学者和民间艺人一起走上了以“老虎笙”为代表的双柏民族文化复兴之路,捷报频传。2008年6月,彝族老虎笙和《查姆》一起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双柏县和法脿镇被国家文化部分别命名为“中国彝族虎文化之乡”、“中国彝族老虎笙之乡”(统称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从此名不经传的小县城有了三张响亮的国家级名片。从山野间走出来的“三笙”和从彝族毕摩手中抢救出来的《查姆》古籍为艺术创作提供了肥沃的土壤,通过大批优秀的文艺工作者的努力,“三笙”文化通过中央电视台走进了千万家,“啊噻调”摘得全国青歌赛的大奖,“老虎笙”获得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金奖。根据双柏县两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改编的大型彝族原生态歌舞节目《古老的跳虎节》《查姆》《》先后获得省州新剧(节)目展演大奖。文化的认同感增强了文化自信的生命力。

      挖掘内涵出成果  

      伴随着全县关注文化工作、关心文化人才的舆论氛围,在民族文化进校园、进机关、进农村、进企业、进社区的“五进”工作的开展中,全县的民族文化工作正高速复兴。从1986年木天光以精湛的打陀螺技艺轰动云南开始,双柏的民族体育运动成绩斐然。1991年,以木天光领衔的双柏陀螺队,先后参加国家级比赛4次,省级比赛8次,州级比赛8次,均获得较好成绩,共获团体金牌18枚,银牌5枚,获得个人金牌27枚,银牌12枚。近年来,发掘了《赛玻嫫》《查姆》《阿佐分家》《齐数书》等彝文文献珍本;整理出版了《双柏民间文学集成》《双柏民间舞蹈集成》《双柏戏曲活动概况》《双柏彝族四弦调》《双柏彝族民间故事集》《赛玻嫫全译》等文化书籍;传承了老虎笙、大锣笙、小豹子笙、花鼓舞、四弦舞、三弦舞等民族舞蹈;唱响了啊噻调、四句长腔、阿乘佬等彝腔彝调。文化的归属感增强了文化自信的凝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