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人的米轨咏叹调
昆明麻园,小火车穿过丰宁农贸市场。每天从这里经过的火车不多,火车一过,人流和摊贩就会将铁轨再次占领
呈贡站,这里上车的大都是进城卖菜的村民
一位乘车的老人望着窗外,沉浸在回忆中
余绍荣。他31年如一日,坚守在昆河线(昆明铁路局开远工务段)上
陪伴他的只有大山、铁轨和火车
余绍荣正在书写工作记录
宜良县凤鸣村,这里生活着新中国第一代的铁路工人,以及“铁二代”甚至“铁三代”
宜良与澄江交界处的南盘江边,小火车从山洞驶出。“呜、呜”的汽笛声在山间回响,向人们讲述着往日的辉煌
昆明火车北站,即将发车的米轨火车上,一位乘客向外张望
小菜园立交桥,火车经过这个昆明的城市交通枢纽,与一二一大街“并驾齐驱”
慢慢驶离麻园站,火车从昆明火车北站开往石咀。乘客坐在车内欣赏另一种风景
“叮叮叮”的铃声骤然响起,铁路道口的栏杆徐徐放下,行色匆匆的你便在路边停了下来。此时,久违的绿色东方红21型内燃机车发出“呜、呜”的长鸣,带着四节蓝白相间的车厢从米轨上驶来了。
滇越铁路所过之处的人们对它总是有着复杂的情怀,不只是喜欢,是热爱,是依赖,是习惯。这个老朋友总是以这样的方式和你不期而遇,而大家也目送着它渐渐走远。它总是这样,在不经意间融入你的生活,深刻地影响着昆明的城市气质。
尽管原来的大楼已经拆除,但在旁边复建的火车北站却给老昆明人带来了久违的亲切感:楼顶的大钟、黄墙、红瓦、木质百叶窗、石砌窗台等细节中透出浓郁的法国味道,昭示着这座建筑的特点和身份——曾经的滇越铁路云南府车站在这里“复活”(原址在昆明铁路局办公楼处),目前,这里是云南铁路博物馆兼米轨火车北站。
博物馆占据了建筑的绝大部分,馆内藏品不仅有滇越铁路上的各类老式器械,更有曾经行驶在寸轨、米轨、准轨上的各类蒸汽/内燃机车,以及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车厢。在建筑西侧,依旧保留着它的原始功能——车站。
这里曾经热闹非凡。前往宜良、开远、蒙自、建水、石屏、河口以及越南河内的旅客,都要从这里乘火车。但是由于滇越铁路沿线存在塌方、泥石流等安全隐患,早在2003年便停止了整条线路上的客运,仅保留货运。闲置下来的车头、车厢则陆续赠送给越南、缅甸的米轨线路使用。但昆明是幸运的,在长途客运停运后,昆明铁路局开行了“石咀-火车北站-王家营”30余公里的米轨客运,作为市郊通勤使用,喜欢它、需要它的人们得以继续乘坐。
这栋法式建筑如今仅有两室留作站房使用,但核心的安检机和安检人员均有配备。虽然里程短,客源少,但安检和乘坐准轨火车一样严格。不管是大包还是相机,一律送到安检机的履带上过一遍。穿着制服的乘务员依旧站在门口迎接每一位旅客,不同的是,这里可以先上车后买票。
每天早上7点31分,火车北站的米轨小火车伴着悠长的汽笛声缓缓启动,目的地是王家营。小火车以每小时20余公里的速度晃悠悠地穿过城市、城郊结合部、村庄、立交桥和公路道口,以及黑土凹、牛街庄、呈贡三个站点,于8点39分到达23公里之外的王家营车站。
慢。不管是铁道还是火车,都已进入暮年。几十年间,铁路两边曾经是郊区、田野的地方,如今已是高楼林立,道口繁多。为了安全,火车需要慢速鸣笛通过,慢到有时候调皮的男孩都敢站在铁道边用手摸一摸运行的火车。
也因为它的慢,短短20余公里的路程,有足够的时间让老年人回味往事、让中年人找回童年的印记,让幼儿认识机械、让火车迷前来“朝圣”……
米轨客车的乘客越来越多元化了。
一个秋日周末的上午,当小火车和往常一样从王家营返回北站时,沉寂多时的车站迎来了久违的喧嚣。百余名带着年幼孩子的家长纷纷前来乘坐,一部分家长在麻园上车后,几乎坐满了车厢。这是一个亲子网站组织的活动,目的就是让家长带着孩子认识火车,在此过程中体验家庭教育的重要。
不少家长抱着孩子在车厢里走动,让孩子摸摸椅子,摸摸行李架。孩子们玩累了,就在家长的怀里入睡。火车穿过盘龙江、穿过立交桥,驶到师大附近的旧书市、麻园的农贸市场……铁轨旁夹竹桃还绽放着朵朵红花,家长们恣意欣赏着车窗外的风景。
火车到达石咀,要换车头。此时,具有仪式感的一幕出现了:家长们牵住孩子的小手站在铁轨边,观看火车掉头。当绿色的东方红21型内燃机车缓缓靠近列车时,有的家长举起相机拍照,有的蹲下身告诉孩子“火车头要挂车厢了”“看,这个会动的是火车轮子”……面对这样的热闹,就连跑过长途客运的老列车员也感慨,长途客运停运后,已少见这么热闹的情景了。
对于从小就搭米轨列车出行的红河州人士来说,米轨客车更具吸引力。出生于1986年的程先生到昆明工作后,常带着相机乘坐这趟列车。车厢两侧的座位仅容纳两个人,墨绿色的蒙皮,车窗可以朝上拉开……如此熟悉的场景,迅速把他拉回了儿时的记忆里:每个小站都会停,沿线的村民用背篓背着鸡、鸭、蔬菜到建水城里卖。火车车厢就是市场,乘客常向他们买些农副产品;窗外,与铁路并行的公路上,中巴一点点把火车超越……儿时的记忆碎片一遍遍在脑海里重组。
在其余时间里,火车很少能坐满。下午5点20分开往王家营的火车,乘客主要是铁路局的工作人员和家属,不少人坐车时依然身着铁路制服,在牛街庄下车。由于坐惯了通勤车,大多数人神情极为自然——27分钟的车程里,有的人在打牌,有的人靠在座椅上闭目养神,有的则和认识的列车员拉家常。
近几年,铁路周边的高楼多了起来,而乘小火车进城卖菜的呈贡菜农却越来越少了。在昆明北站往返王家营的车厢里,仅能看到一两个拖着菜筐子的村民。
逐渐增多的乘客中,还不乏火车迷和文艺青年。火车迷不仅乘坐米轨客车,还会穿上冲锋衣,带上相机、干粮、背上旅行包,花几天时间徒步滇越铁路的某一段。建筑最有特点的车站,当数碧色寨、盘溪车站,以及开远铁路用房这些法式风格的建筑。
沿线车站的故事也多。芷村车站附近有胡志明故居、腊哈地车站还使用着100年前给火车掉头的大转盘;风景最好的线路则在屏边、河口境内,不仅有人字桥,从海拔1300多米下降到100米左右的展线线路还需要穿越瀑布、云海,沿着陡坡、悬崖前行。
黄墙、红瓦、围墙下种满植物,乘客少,沧桑怀旧的火车、车站气质也吸引了不少文艺青年前来拍摄带有小清新的照片。在豆瓣上,一位摄影师还展示了其在米轨客车上拍摄的婚纱照,黑白色调,图片气息与车站气质颇为吻合。
滇越铁路上的不少特色建筑保存至今,得益于货运列车开行至今,因为“开行列车,就是对这条铁路最大的保护”。这条米轨铁路依然有人维护,昆明铁路局开远工务段的巡道工余绍荣便是其中之一。他负责巡查水塘-宜良这段33.3公里长的线路。
余绍荣每天的工作,便是背上装有火炬、响墩、扳手等物,重8公斤的工具包,再扛上一把铲子,沿着米轨前行。他得检查铁轨是否有安全隐患,钢轨上有无杂物,道路是否受山体滑坡影响……每根枕木他都要踏过,不时弯腰检查线路状态,敲打螺栓,拧紧螺帽,清理钢轨上的石子。看到螺栓不平整就说明垫圈损坏,得立即更换。
余绍荣每天沿着钢轨走上7个小时,午饭就在路上解决。一些糕点一瓶矿泉水就是他中午的饭食。孤身一人巡线是枯燥的,但最孤独的还是上夜班。黑夜里在米轨上独自前行,他心里会发毛。尤其夜间过隧道时,有时会觉得“脊梁骨都发凉”。实在恐惧,便用扳手敲打铁轨,希望借助打铁的声音驱赶心里的寒意。
余绍荣并不是巡道工。在铁路边长大的他顶了父亲的班,在工区里当线路工工长,带着大家巡查路线、转道、改道。工作期间,经常看见米轨上往来的巡道工,年复一年地巡路。那时他总在想:“老一辈的人可以做到,我为什么不能做?”于是,2010年他调岗,成了一名巡道工。
米轨客车上的列车员对这条铁路也有着深厚的感情。有的人曾经在长途列车上工作,有的则是从沿线车站调来的。若和列车员聊天,他们会告诉你,屏边和阳宗海路段的景色都很好,并详细地指点你,哪些地方值得去拍照。
编辑:沈莹责任编辑:徐婷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