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人用“生命”在修路

22.07.2015  18:55

敢问路在何方?在云南,答案不是在脚下,而是在“天上”。云南地形复杂,山多、坡陡,在部分山区修路难度相当大。而没有公路又成了一些地区摆脱贫困的最大阻碍。为了给乡亲们铺建一条“致富路”,云南涌现出了许多可歌可泣的修路故事。


会泽野马村:昔日穷村奔小康

云南曲靖市会泽县待补镇的野马村,过去是“好个野马川,水冷海子宽,吃的麻洋芋,披的烂毡衫,土地长野草,泥巴房子垮得早”的贫穷落后面貌。为了扶贫,当地首先从基础设施抓起:首先把路修好,然后将田地平整......之后再利用当地的气候优势种植百合,数年间,就带动广大农民致了富。2014年,该村人均收入达到7870元,超过了待补镇的人均收入。“如今野马川,特色路子宽,喝着瓶子酒,穿着羊毛衫,遍地种百合,村里建新楼村外买新楼”的崭新气象。


一条路让独龙族告别大雪封山

云南怒江州贡山县的独龙江乡每年都会因为大雪封山而有6个月的时间与世隔绝。去年,独龙江公路顺利通车,为独龙江族告别封闭的历史打开了一条“时光隧道”。乡里的群众也搞起了草果种植,养蜂产蜜——路通了,乡里的特产能运出去了,外面的商品也能送进来。当地百姓享受到了交通方便带来的好处,也慢慢脱了贫。


香格里拉修路记:“有路,梦一直都在

现年50岁的斯那定珠出生在三江并流深处的巴拉村,该村作为香格里拉市最后的“原始三部落”之一,直到21世纪初还未通路,许多人一辈子都没走出过峡谷。“我要修一条路,让阿爸阿妈和村民们坐上车去看看外面的世界。”10余年来,他倾其所有,以愚公移山的精神,在绝壁悬崖下为家乡修了一条宽为6.5米、长达35公里的柏油公路。路通了,封闭的巴拉村终于与外界连通,境内外各地的游客纷至沓来。斯那定珠随即创建了巴拉格宗公园,让昔日的原始部落成为“香格里拉的小江南”,通过旅游业带动村民们致富。“有路,梦一直都在。


云南:退休老人痴迷修路8年 贫困山村终通车

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大姚县有一位70岁的老人,名叫冷建功。他是一位退休教师,最近8年来他不爱干家务,却每天风雨无阻为村里修路。他心里有一个梦,就是要在自己还干得动的时候,努力修好路以方便村民出行。他的行为感动了很多村民,被当地人誉为“活愚公、活雷锋”。


盐津老农4.5万元建起“便民桥

家住昭通盐津县庙坝镇民政村的六旬老农曹仁俊,家庭并不富裕,也没发什么横财,但为乡亲们修个便民桥是他从小的梦想。今年,他不顾家里人的反对,独自出资4.5万元,圆了这个梦,让河两岸的千余名群众出行方便、安全。


文山4“愚公” 6年修路5公里

6年,4个人,花费10万元,终于修通了5公里的山路。这条路的一头是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西畴县鸡街乡肖家塘村,另一头通往山下。正是4位当代愚公——姚仕斌、侯寿高、邓招财、姚光金坚持“搬家不如搬石头”的信念,在乱石丛中为自己也为后代修了一条路。



云南也看到交通对于发展的重要性。在今年的交通工作会上,交通厅厅长刘一平也表示,去年云南省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从2010年底的2630公里增加到了3255公里,投资总规模达1958亿元,全省16个州市中有13个已建成或在建高速公路。但由于云南高速公路网络布局不均衡、总体规模不足,区域快速通达水平还较低,公路建设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还未全面显现。今年将进一步加大农村公路、县域公路以及高速公路的通车里程。

因此还是那句老话:“要想富,先修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