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公墓”现身昆明 扫码可隔空祭奠逝者

03.04.2018  10:31

    为墓位制作“二维码”,扫一扫便可看逝者生平,其实也算不得什么新鲜事,早在几年前,天津、浙江等省市就曾出现过。不过近日记者在昆明几家公墓采访,看到贴在墓位下方的二维码时,依然被惊了一下,毕竟传说中的“二维码”公墓走进了现实。

     扫码可隔空祭奠逝者

    石林福座狮山生态陵园里一处墓位与其他略有不同,墓位底座左边,一张五厘米见方的特制二维码十分醒目。“你看,扫一扫二维码,这位老先生的个人经历就出来了。”陵园一位工作人员向记者演示。除了有关逝者生平的文字介绍,老人之前的照片,甚至是视频也可以扫码来看。当然,是否公开这些私人信息,要家属做选择。这位工作人员介绍,就石林狮山陵园来看,已经有不少家属制作二维码,通过智能化的方式,将逝者生前的信息记录。

    记者了解到,扫一扫二维码便可实现隔空祭扫,同时还拥有导航定位功能,让市民在偌大的公墓里,快速找到墓位的地点。

     “没必要扫码看别家事

    记者注意到,虽然不少墓位已经贴上了二维码,但扫码查看别人生平的人十分少见。

    “没有兴趣,也没有必要扫码看别人家的事。”为母亲祭扫的市民张先生说,二维码这种形式很新颖,也符合当下人们生活的需求。他认为,对后人有教育意义的名人可以制作二维码,毕竟他们生前对经济社会发展有重大贡献,比如各界名人、楷模,以及烈士、军人等,人们可以通过扫码了解他们的事迹,但如果是普通人就没必要啦。

     有人担忧信息泄露

    除了石林狮山陵园,金宝山艺术园林等公墓也有了二维码的身影,这似乎成为一种公墓祭扫新形式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对于公墓智能化这件新鲜事,昆明市民有什么看法呢?记者采访了不同年龄、职业的人群,他们对二维码公墓有的叫好,有的担忧。

    90后的熊先生是一位自由职业者,他持反对意见的原因不难理解。“我不太赞同,毕竟这些属于个人隐私。”熊先生摇了摇头说,如今是大数据时代,个人信息泄露问题比较严重,一旦制作了二维码,会不会跟着就会有一系列的捆绑消费等。

    “逝者在未逝者心里的地位不会因为逝去而被削弱,也不会因为制作二维码有所增加。”年近50岁的杨女士是一位会计师,她认为,二维码虽然遍布人们的生活,但这些东西都是虚拟的,对逝者的思念默默记在心上就好,不必浪费二维码的资源。

     有人叫好表示支持

    记者采访发现,赞同的声音不在少数。从事房地产生意的蔡先生认为,二维码可以将逝者的资料信息化,还能长时间保留,让子孙后代可以追溯先人们的生前纪事。而且,二维码还可以推出虚拟业务,以后人们清明扫墓都不用烧纸,对环境保护来说是一件好事。

    设计师仂先生则建议,随着二维码墓位的服务不断延伸,除了看文字、视频、图片来祭奠逝者,今后如果能发展到扫二维码就能三维光影呈现出逝者的动画,或者可以3D打印出逝者照片,这样可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

     新形式还需市场考验

    “多年以前,‘网墓’的祭奠形式风行一阵子,二维码作为当下的新形式,也满足着部分市民的需求。”金宝山艺术园林相关负责人介绍,支付一定费用,通过二维码存储一些文图资料,对于家属而言是一种人文纪念的新形式。在某种意义上,相当于过去制作网页、空间等“网墓”的形式,但又结合了当下的高新技术。过去,为了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有的公墓用免费建空间的形式吸引客户,但最终使用频率并不高,一些网页就此空置。“二维码墓位能否被市场接受,能保持多长时间的新鲜度,还需要时间的考验。”这位负责人如此表示。

     存储资料或存在风险

    对于二维码墓位这种新鲜事物,晋宁区晋福古园一位负责人则有些担忧。他告诉记者,二维码的制作和维护方并非墓园,而是第三方科技公司,一旦公司发展有了问题,家属存储其中的资料将存在风险,如此,家属也要考虑第三方公司的实力。

     昆明已经有3000多个

    “昆明的份额还不大,只有3000多个。”作为第三方机构,云南储海科技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从去年年初研发,目前已经接到8万多个二维码的订单,完成制作的有5万多个,大部分用户在重庆等地,昆明占比较少,但市场接受度和反响还不错。扫描二维码,家属可以浏览逝者生前的故事,还可以通过墓园工作人员配合,实现远程祭扫。下一步,他们计划通过3D打印技术,还原逝者生前的音容笑貌。(春城晚报记者宋金艳 实习生朱婉齐/文 高伟/摄)

编辑:姬祥虎责任编辑:徐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