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云南】从“死亡地带”到“和平之地” 他们竟以这种方式验收云南雷场!

10.02.2018  06:55

  滇南边陲,群山连绵起伏,美景令人向往。然而,曾经因战火埋下的数以十万计的“恶魔”——地雷,严重威胁了雷区附近的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为彻底消除边境地区的雷患,扫雷官兵们用生命和忠诚扫除了一片片生命禁区。

  最近,中越边境云南段5块已扫雷场验收移交仪式举行,南部战区陆军云南扫雷大队官兵用徒步验收的方式,验收移交380万平方米已扫雷场。

中越边境云南段开启新一轮扫雷工作

  经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中国将对中越边境遗留雷场进行全面扫除,彻底清除边境遗留雷患,为边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和边境地区开放开发提供安全保障。2017年11月云南省人民政府、南部战区陆军、云南省军区在昆明召开中越边境云南段扫雷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宣布扫雷领导小组编成和职责,全面部署新一轮中越边境云南段扫雷工作任务。

  中越边境云南段第三次大面积扫雷任务主要是扫除中越边境云南段5600万平方米雷区,协助雷区所在地政府对2400万平方米雷区进行永久性封围。2015年6月组建扫雷部队,经过集训和临战训练,400余名尖兵开赴雷场,截至2016年12月,官兵们扫除雷区1800万平方米,清除地雷和爆炸物5万余枚,将2万余亩耕地和林地移交当地政府。2017年11月底,暂停11个月的中越边境云南段第三次大面积扫雷行动重启,计划到今年底彻底扫除中越边境云南段剩余雷区。

  据悉,此次扫雷任务将集中在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和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的富宁、麻栗坡、马关等6个市、县边境一线展开,用约1年的时间,完成对68处雷场的扫除和封围。此次扫雷区域山势陡峭、地形险峻、不便于机械排雷,只能采取传统的排雷手段,工作危险性大、组织实施复杂。

扫雷工作正式展开

图为排除的一枚MN-79压发雷

  2017年11月27日,中越边境云南段第三次大面积扫雷行动新一阶段扫雷展开仪式在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麻栗坡县八里河东山老母弄雷场举行,南部战区陆军云南扫雷大队扫雷一队的67名官兵受命挺进雷场。

  中越边境云南段现存雷场几乎都处在山势陡峭、谷深林密的地方,先进的排雷设备用不上,官兵们只能通过危险系数最高的人工搜排的方式进行排雷。由于地雷和各种爆炸物种类繁多、交织混埋,且埋设时间很长,性能极不稳定,排雷的危险性极高。为了确保安全,进入雷场前扫雷队干部再次对官兵穿戴防护装具的情况进行了检查。

图为官兵排除的三枚子弹

  进入作业雷场,茂密的杂草覆盖作业区,首先要通过将扫雷爆破筒首尾相接、逐次爆破推进的方式,开辟扫雷通道。爆破筒设置完成后,现场指挥员一声令下,担任爆破开辟通道任务的官兵迅即实施扫雷爆破筒电起爆。爆破结束后,身穿防护服的战士依次进入雷场展开人工搜排。他们对爆破产生的沟状通道进行了清排,而后沿着通道向两侧展开搜排。一旦搜索时有漏洞或者对情况判断失误,就可能触发地雷和爆炸物。不到半小时,扫雷官兵就陆续发现和排除了多枚地雷和炮弹、手榴弹等爆炸物。

扫雷官兵日均扫除雷区10万余平米

  冰冻天气坚持作业

  自2018年1月29日起,云南省文州边境地区气温骤降,部分山区结冰。正在该州执行扫雷任务的南部战区陆军云南扫雷大队官兵克服寒冷天气影响坚持扫雷作业,日均扫除雷区10万余平方米,确保了扫雷行动稳步推进。

  云南边境现存雷区大多在海拔较高的山顶等位置,气温比山下更低,植被挂满了冰碴子。官兵们在背运扫雷物资器材进入雷场以及扫雷作业时,不得不放慢速度,同时还要随时注意防止出现摔倒等情况。扫雷作业时,官兵们需穿戴防护装具,里面的衣服就不能多加,而防护服前面是凯夫拉面板,比较闷热,后面用魔术贴固定,背部几乎镂空。由于作业强度大,很短时间汗水就会沁透官兵们的贴身衣物,在衣服上形成白色的冰霜,使得他们体温快速下降。针对这种情况,指挥员将人员编组交替作业,缩短每组人员作业时间。即便如此,刚被替换下来的作业人员面部和手也被冻得通红。

  扫雷大队官兵介绍,部队为他们配发了手套,在使用探雷器时可以戴手套,但在使用探雷针、扫雷耙等工具时,戴上手套会影响手感,发现地雷和爆炸物时,也要取下手套排除,影响作业速度。因此,除了个别手被冻伤的以外,他们在作业时多选择不戴手套。由于长时间握着金属工具作业,很多官兵一次作业下来,手就被冻得发麻,甚至就餐的时候拿筷子都有些困难。为适应天气变化,午餐时,部队将原来的炒菜换成了大锅汤菜,确保官兵在寒冷的野外吃上热饭菜。

  中越边境380万平方米

  “和平之地”移交 官兵徒步验收

  中越边境云南段5块已扫雷场验收移交仪式在今年2月6日云南茅坪雷场和265号界碑雷场举行。南部战区陆军云南扫雷大队官兵用徒步验收的方式,验收移交380万平方米已扫雷场。

  仪式上,云南扫雷大队的官兵们以中国军人独有的方式——徒步对雷区进行检验,以让民众放心。上午10时,官兵们进入指定地点,队领导和干部站到了队伍的最前面,他们手拉着手,从雷场的一侧出发,踏入了昔日的雷场,用双脚进行详细地踏勘检测,证明这块土地上已不存在残存的地雷。这片曾经的“死亡地带”完成向“和平之地”的蜕变。

  云南省马关县都龙镇镇长熊开良介绍,战后遗留的边境雷区给周边民众带来很大的安全隐患,人员、牲畜触雷的事件时有发生,边疆民众对排除雷患的愿望一直很强烈。

  曾触雷被炸断左腿的边民王友成称,参加雷场验收移交仪式,看着官兵们手拉手走过雷场,最大的感触是有了安全感,心里不再害怕。

  “采用徒步验收这种方式,能够确保雷场不存在残存地雷或者爆炸物。”云南扫雷大队扫雷二队队长付小科介绍,扫雷二队当天移交的雷场有316万平方米,从中排除地雷和爆炸物1500余枚。

  截至目前,云南扫雷大队官兵已扫除中越边境云南段近2600万平方米雷区,排除地雷和爆炸物6万余枚,占整个任务量的46%。云南扫雷大队介绍,接下来,扫雷二队官兵将转场至文山州马关县金厂地区,继续征战罗家坪大山、老虎山、中寨等雷场。扫雷四队官兵将在完成文山州麻栗坡县天保镇4号洞雷场的扫雷任务后,继续征战文山州麻栗坡县猛硐乡雷区。根据计划,云南扫雷大队官兵将在2018年年底前完成全部扫雷任务。

(来源:中国新闻网、云南网、云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