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江:文化引领旅游“供给侧”转型

13.12.2016  17:21

旅行着 是快乐的

  在 旅途 即是在家

  总想 生活在别处

  别处究竟在哪里

   丽江 就很别处

  当美丽躲在背后

  付出美丽是值得的

  很难用一句话去概括 丽江的气质 ,因为它本身就是一个不断更新的精神体系。它既保存了那些渐行渐远的古老、和缓、旧时光,又不断生长、融合、突破,在这个写满旅游的城市,充满着想象力。它的气质或许就是在这变与不变之间吧。

  当人们在四处游走时,除了气候的差异外,城市又有什么不同?丽江不同,那响了几百年的声音,如今在四方街都保留了下来,它满盛在各种各样的铃铛声中,在“叮当,叮当”的声音中,在工业文明机器轰鸣中发出了空灵的叹息。

  茶马古道上,铃铛一响,呼朋引伴,铃声能除寂寞, 铃声是马帮的进行曲 ,高唱凯歌保佑行者一路平安。

   自古商旅结伴的丽江

   一首纳西古歌上说:“树木和石头使岁月流逝”。

  法国人弗朗索瓦.巴德尚于l906年2月17日带着一只猴子到过丽江古城。在此之前,他像海生动物一样爬在被气体充满的羊皮革囊上渡过了金沙江,泅水护送他的是两名屁股上缠着白布条的纳西艄公。

  在丽江古城,巴德尚看到落日华丽地映照着玉龙雪山的白雪,四方街飘荡着一股鱼腥味和香火味的混合气味,马匹在光滑的石板路上滑倒,一只鹤在附近的水田里引吭高歌,鸟群在古塔上窃窃私语,竹笛清幽的曲声贴着鸳墙黛瓦流淌下来……

  这些如梦境一般的叙述,早已消逝在1906年时弗朗索瓦.巴德尚走过和见到过的记忆中。如今的丽江,少不了喧嚣和现代,有更新更酷的消费场所,有时尚徜徉于古城之中,正在颠覆人们对丽江古老的想象。但我们仍能找到一个至今还活着的记忆—— 茶马古道

  “ 丽江古城得益于商贸,因商贸而兴盛,因商贸而发展。 ”纳西学者、东巴文化研究会会长杨国清说,充满人间烟火味的丽江就是因为是茶马古道上的商业重镇成为世界文化遗产,这在全世界文化遗产中也是绝无仅有的,它代表了古代商业的最高成就。也因此,丽江被称为“活着的茶马古道”。

  从丽江古城的城建史看,在隋末唐初时,丽江就有了“ 日出开市,日落散集 ”的定期(半或七天一集)市集场,至今已有千余年的悠久历史。

  现代意义上的丽江古城始于宋末,起于元初,盛于明清,自古以来本质上就姓“”。丽江古城的纳西名称“巩本知”,“”即为仓廪,“”即集市,由此可知丽江古城曾是仓廪集散之地。

  四方街像个大四合院,用现代建筑上的说法是一个露天广场,“四方”之意为迎天下四方之宾客,它在任何时候都是热闹的,人来人往,阳光逡巡。在过去,四方街则是货物的吞吐地,彩石铺路,清水洗街,日中为市,薄暮涤场,形成了独特的商贸街景。杨国清说,鼎盛时期,丽江古城有1600多个铺面。

  在丽江古城的发展进程中, 茶马古道 对它的繁荣起到巨大的作用。

  丽江地处滇、川、藏交通要冲,与藏区仅一江之隔,有着地理上的优势,是云南出入西藏的咽喉。茶马古道就像一个连结着滇藏地区各少数民族的大走廊,无数的集镇在茶马古道上兴起,而这些集镇的繁荣又相互拉动其他部分,相辅相成,形成了茶马古道上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据木氏家族第一48代后人木光考证, 滇南驮茶通过的马帮路线 为:思茅、景谷、镇源、景东经南涧、蒙化(今巍山)到大理,最后到丽江。

   滇西南驮茶通过的马帮路线 则为:耿马、双江、缅宁(今临沧)、云县和昌宁、顺宁两路马帮,走蒙化至大理抵丽江路过的顺宁府的史鲁镇为茶马古道的古道重镇。

  “而这两条线路都是我的祖先木氏开拓的。”木光说,伴随着茶马交易越来越红火,木氏土司在藏地建了许多贮存茶叶的锅庄(即库房),一座锅庄贮茶共计有几百担茶。为了巩固扩张政权,木氏土司又在茶马古道沿路设了“木瓜”和“本孙”(相当于现在的乡镇级和村级官员)两级基层政权,让优秀的纳西士兵世袭管理。同时,还在其进军沿线每隔50至60里,建立起坚固的碉堡兵站,以保障驮运茶盐等物资马帮沿线运输的安全。

  每天,络绎不绝的马帮会从这条道中上走过,阵阵清脆的铃铛声会传遍马帮经过的山谷。

  现在,闻名中外的普洱茶做成饼状,据传与木老爷还有关系。为了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木氏土司又从滇南产茶区运进了大量经过粗加工的茶叶。在拉市斗古丹建了一座制茶坊。一天,木氏土司请了一位景东的制茶师傅教工人制茶手艺。在土司的厨房,厨娘做了一个又圆又黄的粑粑,土司指着这个粑粑告诉制茶师傅:“师傅,日后要制茶你看能不能把茶叶做成这样的形状?如果能做成这样,就叫它 粑粑茶 。”木土司又指着厨娘做的蒸馍说:“这叫丽江的尖顶馍,纳西话叫查川,往后制茶也仿尖顶馍的样子,也制一批 馍砣茶 吧。”

  几天后,在斗古丹的制茶坊里,景东师傅果然做出了圆饼茶,也叫粑粑茶。也制出了另外一种茶叫砣茶。土司把茶叶产品贩到了藏区,藏民非常爱好,他们品尝后都是连称“降恰”,意为纳西人制造的茶。

  除了茶,木氏土司时代,还以丽江为半径开矿。杨国清说,木氏土司把滇川藏交界区域的金、银、铜、盐矿开采权拿到手后,在西藏芒康、怒江兰坪等地开始了大规模的采矿,以至铜器的制作到了现代都非常兴盛。而金银也成了木氏土司进贡朝廷的重要物品。

   束河 ,是茶马古道上的贸易中转站,也是纳西族农耕文明转型向商业文明过渡的活标本。自明朝应天府“靴灯事件”后,大批京城皮匠流入丽江,被木氏土司安置于水草肥美的束河。

  从此,皮匠们开始安家落户,繁衍生息,传艺谋生,并跟随马帮与茶马古道沿途居民长期融合,相依相存,将精湛手艺一路传播,持“一把锥子闯天下”,沿袭数百年,成为茶马古道上家喻户晓的一段佳话。

  人们都说“但凡有乌鸦飞翔的地方就会有束河人”、滇藏路上“半日之内必有束河人”、“饿不死的臭皮匠”等,至今,在香格里拉、盐井、拉萨、印度加尔各答滇藏茶马古道沿线上都还有历代束河皮匠临落形成的皮匠村、皮匠街。

   茶马古道的繁荣造就了丽江古城的辉煌。 马帮文化带动了丽江历史上的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它的各行各业都围绕着“马帮”、“藏货”展开。最繁盛的时候,丽江1200多家商铺,2000至300多匹马。古城的街巷门面大都就是店铺,古城内的居民随着商贸业的繁荣而不断增多。

  商贸成了茶马古道上的一个产业,就算到了近代,抗日战争时期,偏居云南边陲的丽江成为最大的商贸中心,许多货物甚至战备物资经丽江运往拉萨、印度和尼泊尔。丽江当时就有6个外国银行。

  杨国清说,丽江商贸的发展为丽江发展奠定了实质性的经济基础,给大研古城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繁荣。那些通过经商获得巨大财富的丽江人,纷纷购地建房。这些房屋中的很大一部分如今成为古城保护中的主要对象。

  而自古就姓商的丽江到了近代走上了商旅发展之路,打造茶马古道文化成为丽江旅游的一个亮点。束河博物馆馆长白志远介绍,今天,在丽江束河,茶马古道博物馆区域是现今保存最完整、体量最大的古建筑群落,总占地面积5137.3平方米。由明代建筑大觉宫、元天阁遗址、文昌宫遗址和上世纪40年代建设的原束河完小教学楼组成,属珍贵的纳西古建筑群落。

  2004年,茶马古道博物馆开馆,馆内目前设“茶马古道序厅”、“大觉宫壁画展示区”、“丽江文化展厅”、“束河人文历史厅”及“束河皮匠历史展览馆”等10个地方文化类展示厅,展出有关茶马古道沿途文物400余件,成为国内第一座以茶马文化主题的民营博物馆。2004年5月1日对外免费开放,至今已接待国内外游客近300多万人次。

  “商业需要我们因势利导,而文化的力量是推动丽江旅游最重要的因素,也是我们多少年来实践的启示。”杨国清说。

丽水金沙

  迢迢万里,千百年来络绎不绝的不只是茶,铃声也是旅途的一部分,随着骡马的脚步声响在雪山之巅响到拉萨以及拉萨更远的地方…… 直到千百年后的今天,旅游让这个边陲小城炙手可热,让全世界的人都走向了它。它是怎么做到的?

  铃铛一响,心情在路上……

   旅游与文化的两只翅膀

  “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一个城市的文化生成离不开其自然地理环境,人文生态环境以及外来文化因素的影响等。文化的创造不是凌空虚蹈而来的,是在传承中发展延续的,没有历史文化的积淀与催生,就没有今天的文化创造。

  作为世界瞩目的旅游城市, 丽江从来都是以文化为根基打天下的。

  丽江的旅游经历了一段从探索到发展再到变革的阶段。其旅游从上世纪80年代初启航,而丽江的文化保护则早于旅游发展。

  纳西人对环境有一套世代相传的规矩,水源不能污染,神鱼不能捕杀,在 东巴经典 里,人和自然界是同父亲异母的兄弟,天地生了人类也生了大自然,人类应该与自然和平共处,而伤害了自然就要得到惩罚。也就是这样,直到今天,我们依旧能看到玉龙雪山流下来的水,滋润着大研古城和束河古镇,至今它们也清凌凌在古城哗哗流淌,东巴文化在丽江也被世代传承。

  杨国清记得,在上世纪70年代末,丽江地委就提出了保护丽江传统文化,1981年成立了“云南省社科院东巴文化研究室”,“当时在保护传统文化上,我们就开始下功夫了,出台了关于东巴文化保护的具体措施办法。”1988年,丽江召开了“纳西东巴语言文字学术讨论会”,1989年,又在丽江召开了“纳西族原始宗教及社会思想学术讨论会”。东巴文化的挖掘、保护、研究进入到一个新时期,也为旅游业发展奠定了文化资源基础。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丽江古城的保护管理也逐步纳入了议事日程。出台了如《维护古城河道》、《丽江古城保护规划》等措施细则。

  然而, 传统文化需要保护也需要被认知

  到了上世纪80年代末,丽江地委提出了将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进行发展。彼时的丽江,国民生产总值平均增幅在全省地州市处于倒数第四位,人均占有国民收入从1982年的第12位下降到了13位。

  彼时,丽江的旅游业却开始悄悄兴起。一些国外的专家和港澳人士开始进入丽江,而丽江大研纳西古乐会也在宣科先生的带领下,率先举办了对外演奏会,纳西古乐最早与市场接轨。这一时期,丽江县还加强了生态环境的保护。建立了玉龙雪山自然保护区,国内外许多专家都开始建言献策,推动丽江旅游业的发展。

  “当时县里就决定,要让丽江的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保护文化和自然,要选择一个发展的产业,但是绝对不能破坏生态。”杨国清说,到了1994年11月,时任省长和志强在考察了丽江后,提出了发展旅游业的思路,“要把丽江作为滇西北的旅游拳头打向世界”,召开了滇西北旅游规划会议,开启了丽江旅游发展的序幕。

  杨国清记得,当时丽江决定发展旅游时,政府开始着手规划建设机场。“许多人不理解,认为丽江偏居云南滇西北,是一个小城,那么落后,不可能发展旅游促进经济,怎么可能吸引人来旅游。就算建起机场,也不会有人来坐飞机啊。

  摸着石头过河需要勇气和魄力,但丽江成功了。 文化和旅游两支脚一起走 ,到了1995年,旅游获得了长足发展。丽江机场于当年6月正式建成通航,2011年成功申报为航空口岸机场,2015年丽江机场旅客吞吐量达562万人次。目前有55条运营航线(其中有6条国际航线),已步入全国大型机场行列。丽江火车站自2009年建成,现每天开行列车9对。2016年1至10月,丽江共接待海内外游客2991.3万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13.85%。旅游业总收入预测511.01亿元人民币,比去年同期增长19.3%。

  自2011年11月11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云南丽江三义机场作为航空口岸对外开放以来,截止目前,丽江共有28家航空公司、59条航线运营,其中:国际(地区)航线6条、国内及省内航线53条。目前,丽江市旅发委已在台北、北京、上海、重庆、成都等地设立了21个驻外办事处和旅游形象店,丽江区域旅游集散中心地位进一步确立。

   当年的极边小城,如今成了全世界瞩目旅游城市。 丽江机场的旅客吞吐量超过了全国8个省会城市排名34位,机场进行了三次改造,已是能容纳人均千万人次以上的大机场。

  从1996年到今天, 20年 的时光悄然流走,丽江从一个默默无闻的边陲小城走到了中国旅游舞台的最前沿。

  吸引如此众多全世界各地旅游者来到丽江,古城是它最大的亮点。自1996年大地震后丽江集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自然遗产、世界记忆遗产于一身,共有旅游风景区104处,其中A级景区19家。丽江古城、三江并流区域、东巴古籍文献,包含“ 文化、自然、记忆 三大世界遗产 的申报成功,无疑让文化丽江走向了世界。

  2001年10月,在丽江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管理第一届年会上,丽江用保护世界遗产带动旅游业、以旅游业反哺遗产保护的成功实践和经验,被确定为“丽江模式——古城遗产保护行动计划”,在亚太遗产地加以推广的决议,为世界城市类型遗产保护面临的共同难题探索出了值得借鉴的路子和经验,也为遗产地如何依托自身的资源优势加快发展旅游业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丽江近20年经济发展与丽江古城的申遗成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丽江古城是 丽江旅游业 的最大支撑和最亮品牌,据云南省科协和文化厅所做的科学技术研究显示,丽江古城品牌对丽江经济社会的贡献率已达63%。

  而申报和认定世界遗产的初衷,并非以商业为目的,而是纯粹为了保护人类共同的财富。丽江的三大遗产从历史中走来,又在保护中走进了市民的生活。

  丽江成功申报三大遗产成功后,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空前繁荣,促进了思想观念和经济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丽江人发现,保持那些曾经被他们认为的落后与原始的生活方式及生活理念,不仅是人类文明的重要延续,还能带来意想不到的经济效益。

  这一发现使丽江前所未有的感到自豪,并形成了自发保护传统的共识。而世界遗产的申报成功,也使丽江受到了世界最高级别的资源支持,使得保护能力得到极大提升,这种保护——发展——更好地保护的良性循环,使丽江模式备受推崇,也成为丽江大地震后的收到的最大成效。

  “ 文化是旅游之魂,旅游是文化之翼,文化和旅游结合在一起,这个是永远不能变的。 ”杨国清说,今天,三大世界遗产已是丽江旅游的重要品牌,以文化遗产为依托,旅游产品为优势,走一条文化遗产与旅游发展相结合,带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和谐发展之路,不仅完整地保存了三大世界遗产的传统文化积淀,延续了历史文脉,实现了民族文化与经济发展的共赢,在三大遗产保护方面探索了可供世界遗产地借鉴的经验。

  三大世界遗产还成为了丽江文化产业的研发地、文化商品的集散地、文化人才集聚地、文化艺术的展示地和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在丽江市场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中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大早,几股由农民形成的人流从四处的村子出发,沿着5条大道,10点钟后不久,开始向丽江集中。街道上挤滿了驮着柴禾的马匹……市场上喧闹得很,人群都拼命挤过去,抢四方街广场上最好的的位置。”很多年前,俄国人顾彼得就在其《被遗忘的王国》里叙述了当时丽江古城四方街的盛况,而“稍过了中午集市到了热火朝天的程度,人和牲口乱作一团,开了锅似的”。

  100年后,四方街还是那样热火朝天。

  白天人们同样从四面八方游过来,聚拢在一起,晒太阳、买东西、拍照,闲聊,晚上则更热闹,一口巨大的铁锅放在中间,燃着很旺的火,周围里三层外三层的人们开始“打跳”,足有100、200人之多,他们在这人群中尽情地释放着热情。

仿佛从前,从来都没有变过,变化的只有人流……

  在丽江,节奏是缓慢的。你觉得时光仿佛停滞了一般。即使是融入纷攘的人群中,你都会觉得什么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在这个空间里慢慢地生活。阳光明媚,门前的纳西老奶奶安祥静坐,看喧嚣人群,那青砖黑瓦,瓦片上的墙头草,不动声色地享受着生命。

  来来往往,就像黑白默片,时光倒回到几百年前,驶到了它的目的地,静静地停在丽江休息……

   你慢些,再慢些

   丽江成就于文化,文化成就是丽江 。没有文化的旅游就是浮光掠影。

  丽江一直在旅游和文化的路上相融相合行走着,偶尔也会出点麻烦,2015年10月9日,国家旅游局对包括丽江古城在内的6家5A级景区给予严重警告。这座雪山脚下的古城也曾站在舆论的风口浪尖。

  今年3月1日《丽江市旅游管理办法》正式施行,制定了《丽江导游服务规范》,开通了丽江旅游咨询服务热线5111169。在全市所有星级酒店、旅游景区、机场、火车站、汽车客运站、游客主要集中地的LED显示屏上发布包含“丽江旅游市场存在个别欺客、宰客、价格虚高等陷阱,请理性消费”内容的温馨提醒,并公布旅游投诉电话。

  整改工作也在短期内收到了成效。

  旅游发展大潮下,外来文化的力量是巨大的,正如杨国清所说,许多人把丽江的问题归结于商业化,但他认为“商业化不是一种罪过,要在商业和文化之间找到平衡点。”而一个城市必须立足自身文化,走开放之路,只有在接纳外来文化,同时又保有传统文化,或许,这才是一个城市永恒魅力所在。

   来丽江住一段时间 ,如今在各地的车站、机场都能看到这样的广告语。这一段广告词背后,是丽江市政府对丽江旅游做出的更多更新的思考。

  2015年,丽江游客接待量突破3000万大关,旅游业总收入483.48亿元,是全市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目前,星级酒店已达281家,旅行社50家,A级景区20家,旅游购物商店47家。即便是在旅游淡季,丽江古城的游客仍熙熙攘攘,玉龙雪山的索道客流量每天也有七八千人次,与旺季的最高限量差不多。

   人来人往之间,丽江成了许多人时常过来住一段时间的地方,丽江人更希望他们能成为丽江的一份子,住下来,慢慢感受丽江。

英国人Russ在丽江开的酒吧

   束河 是一个距离大研古镇不远的古镇,在酒吧一条街,最常见的就是外国人。束河小吧黎是一个酒吧,女主人薛和法国丈夫乐在这里生活着。古朴的纳西民居建筑里,中西合壁的酒吧,墙上挂着民族工艺地毯,张贴着二、三十年代旧上海的招贴画。门外,是汩汩流淌着的溪水,身姿婆娑的垂柳在风中轻舞。

  薛是东北人,在上海工作时与法国工程师乐偶遇,之后结为夫妻。谁都没有预料到会与丽江邂逅并在束河扎了根。2000年一次偶然的云南之旅,两人在丽江停留了5天,他们被丽江古老的文化、丽江的水和美丽的雪山迷住了。

  作为一个法国人,乐对中国文化高度推崇,他说在他的家乡,法国西部的布列塔尼省,在那里有一种叫“FFZ-NOZ”的舞蹈竟和纳西的打跳有着惊人的相似,这让乐有了一种回家的感觉。那里的传统服饰也和纳西族的服饰有相似之处,他想把云南少数据民族的服饰介绍到法国去,让相隔遥远的两个民族能够得到交流。

  于是,2001年,两人在束河开了一个酒吧,转眼数年过去,两人已经把束河当作了自己的第二故乡。

  束河古镇原始的风光和不一样的开发模式,一度被人们称为“ 束河模式 ”。也就是这样的模式,让像乐和薛这样的外国人和外省人把这里当作了自己的家。

  束河在纳西语称“绍坞”,因村后聚宝山形如堆垒山峰,以山而得名,意为“高峰之下的村寨”,是纳西先民在丽江坝子中最早聚居地之一,在历史形成的“茶马古道”上保留下了完好的重要集镇美誉,也是纳西族先民从农耕文明转型向商业文明过渡的典范,同时也是对外开放和马帮活动形成的主要集镇。

  束河没有大研古镇人流如织,没有喧嚣、华美,但恰恰让人感到了它别样的美丽。它像一个洗净铅华,素面朝天,默默行走于世间的清丽女子,宁静致远,内心丰盈。

  在束河,三三两两的人流,走过哗哗流淌的溪流,走过一个个独特的店铺,走过百年石桥,走过开阔田园,蜿蜒灵动的九鼎河、青龙河、疏河三河,自北向南穿街走巷,散布于村寨小径,精巧的民居建筑群落,掩隐在葱郁的青山绿树和潺潺泉水之侧,处处小桥流水人家,户户花红垂柳青青。

  你会有一种悠然自得的心境,时间慢下来,浮生闲下来,心境静下来。纷繁思绪被时空之指一键清空。

印象丽江之雪山篇

  束河古镇被称为千年清泉之乡、皮革之乡,以田园风光与集镇风貌并存、农耕文明与商业文化交织而闻名,经过10多年来的努力,这个沉睡了千年的小镇,如今现已成为云南省主要的影视基地之一,被中外专家称为“中国经验”的旅游保护开发模式。

  所谓的“中国经验”的旅游保护开发模式,即分区模式,先规划,后保护,再发展。束河模式最大的成功之处在于 :“ 以保护促发展,以发展求保护 ”。

  据束河古镇办事处相关工作人员介绍,束河的保护与发展项目于2003年5月12日正式破土动工,至今已历时13年之久。他们对自然景观,山、水、树、古建筑等进行了严格有效的保护,采取了一系列科学和长远的保护措施。如将束河的建筑分为三类保护区:核心保护区、重点保护区、一般保护区。

  古镇核心为一级保护区,所有房屋及街道布局都修旧如旧;外围为二级保护区,所有建筑不得超过规定样式和高度,混合建筑必须穿衣戴帽,用瓦屋面覆盖;新城区与古镇结合带,所有建筑控制标高、科学规划,使整个古镇建设布局风格一致。

  束河古镇自2004年“五?一”黄金周开始全面接待游客启动以来,短短十几年发展中,先后接待了中外游客上千万人次,并多次接待了国家领导人及众多中外艺术家。

  今天的束河,不仅是当地原住民的家,还有更多的外地人也来到束河筑巢筑梦、安居乐业。因为不管你怎样生活,唯有生活的魅力是永恒的。

  丽江鼎业公司一直是“束河古镇”旅游发展中的主要执行者。据白志远介绍,鼎业公司制定了优先照顾当地居民就业的政策,组建了环卫队、绿化队、保安队,成功招聘一批高素质的导游及管理人员,目前当地居民直接在公司就业的人员已达190余人,有80多辆车和200多马匹直接参与旅游运输,茶马驿栈新区有800多家经营户,而老村落已达600多家经营商户(其中,20余家农家乐和50多个小吃摊点)。

  每年房租从原来(2003年期间)的四千元上涨到十几万元(一院),据统计, 2000年前,束河村民人均年纯收入不足800元,至2015年,人均收入已达到1.5万元,仅2010年居民房屋租赁收入产值就超过2000万元,现已摆脱了原有的贫困面貌,良好的旅游业发展势头为当地居民提供了优越的就业机会。

  在发展者硬道理的今天,变或许是容易的,而不变则更难。青山为屏,大河为带,坐西面东,背风向阳。束河一直都在不变中悄悄的变,正如束河人对束河做的最多的一件事情就是保留。留住原有的生态环境,留住原有的文化韵味,留住古镇的历史风貌。

   留住原住民就留住了传统文化。 为了保持束河原有的自然风光,鼎业公司租用了农民的菜地29亩,又返还给农民,双方约定只能种菜、种花卉,不准建房屋;他们购买楸木、香椿、核桃等2600多棵,又返还给农民管理,不准砍伐。

  文化的传承,在束河也随处可见。政府在这里建起了三眼井10座,自古以来,纳西人饮水、洗菜、洗衣严格分开,在三眼井中弘扬纳西族水文化。束河还建起了云南第一个“束河皮匠历史展览馆”,从民间搜集购买乡土文物,目前展出100多件,现于束河礼堂中展出。

  2010年7月,束河专门成立了“ 束河古镇保护管理所 ”,依法加强管理。束河建设已历时13年,期间未拆一间房,未砍一棵树,使束河的山水、园林、建筑古貌依旧,古韵犹存,使世界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更光辉灿烂。

  而对束河对商业的管理最显著的特点也是分区管理。2003年开始,鼎业集团在束河先后投入16亿元,对古镇的基础设施实施三线两管入地工程改造,不让一根电线在天空见到,先后建设了与束河旅游业相配套的茶马驿栈商业区,哈里谷文化展示园区、天域阳光旅游地产一、二、三期及2010年8月29日破土动工的红山村“社会主义新农村试范区”。这些新建的商业区,公司采取出租的形式租给租户并进行统一管理。

  政府、村民丶企业、商户共谋发展——“政府掌舵,企业划桨,百姓推舟,商户参与”之模式实现多方共赢,取得了“束河保护与发展”项目带动旅游业的发展,盘活了整个古镇的遗产经济,实现了居民、企业、政府的三方区赢。2005年1月,束河古镇旅游发展项目被列为“2004中国经验(云南篇)”。至2015年,束河古镇全年共接待游客524万人次。

  通过十三年的努力,在束河林立了众多高档次的大酒店,“悦榕庄酒店”、“康年丽水阳光酒店”、“铂尔曼酒店”以及高品位的民居客栈群,一批批“摄影者之家”、“户外探险俱乐部”、“音乐酒吧”、绘画和写作工作室蜂拥而至,吸引了一大批时尚人士,使束河成为多元文化集于一身的旅游休闲绝佳胜地。

  当然,因为独特的束河模式,虽然商家多了、客栈多了、游客多了,但是,因为有了保留,有了坚守,休闲束河的生活依旧还在。

  想起小吧黎的主人乐对我们所说的:“如果你把石头弄走,在地下千年的先人都不会高兴的。大家都来看古老民居的,不是来看你的商业有多发达。

  想起诗人于坚所说,中国活泼泼的地方在乡村。那么,我想,束河的生活应该也是这样:“小楼昨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当你用心去丈量丽江的每一个地方,每一个角落时,你会生出许多感慨。古老的依旧古老,相知的依然相知,就好像几百年都没有变化,一直在那里,等着你,爱着你,与你相遇,共你相知。

  而在那美丽的、久长的,一直不变的爱恋里,多了一些变化,悄悄地潜入你的内心,让你某一时刻怦然心动,你会觉得,在这里,在丽江,可以住一段时间,甚至一直住下去。

   坚守与变化

  在丽江古城闲逛时,一不小心就走进了文生巷6一7号这个百年老宅—— 恒裕公 。四年以前,我们来到这个地方时,它依旧是这样不经意地或不小心地存在着,今天,它还是那样,立于一个并不起眼的角落,门口冷冷清清,但是当你走进去这个百年老宅,里面却天地广阔,让人心生感慨。

  这个宅子与门外喧闹的的世界完全隔绝了。清幽、安静,甚至有点寂寞,一家老小住在一起,开门关门之间,过着寻常百姓的生活,没有游人驻足,更没有一星半点的商业气息,让人恍若回到了100多年前。

  是的,这座宅子已经有 141年的历史 了。宅子建于是875年,宅子的主人阿六叔一家守着它,生活清苦却也自得其乐。

  阿六叔叫李君兴,恒裕公是李家祖房,宅院建于1875年,是李家第十代后人李耀东(生于嘉庆年间)所建,至今141年历史。院落自建成至今一直为李家世代居住和经商所用,院落占地666平方米,属丽江传统民居建筑特色:平面形式为四合五天井,正房及厢房为土木结构两层建筑,下方为土木结构一层建筑。正房坐北朝南,为传统的骑厦楼构架,东西厢房为两部厦构架。

  由于受到明清时期民间营建制度的限制,李家祖上在设计和建设宅院时,充分利用土地布局,使院落建筑与四个大小天井相互呼应,将纳西族居住生活清爽休闲等功能结合在一起,构成了独特的纳西族庭院文化景观。这样的建筑,就是2006年的丽江大地震,几乎没有受到什么损坏。

恒裕公的阿六叔每天都在老屋中守着日月晨昏

  这是在商业化了的丽江古城难得一觅的老宅。也许在多年前,古城也有这样的百年老宅,如今,许多老宅里外都变了样,再也不是原来的样子。而恒裕公所有的房屋,依然是100多年前的样子。

  木头搭建的房梁、木地板、门,六合门上各种精致古朴的雕刻,是李家祖辈李耀东去江南寻祖问根时获江南画师所赐画稿,是丽江著名纳西族雕刻大师杨玉召所雕的最具代表性的细木作品。站在天井的台阶前,天井中间的铜钱图案,表明了当年主人家家业雄厚,而另一层意思则是外圆内方是做人的准则。李家的百年家谱,虽然纸张早已泛黄,但是仍被主人保存地很好。

  晨昏来去,四季更替,一一抚过,让人觉出时光的痕迹。

恒裕公的阿六叔每天都在老屋中守着日月晨昏

  老宅的主人阿六叔为了保护祖宗传下来的家业,曾经与家人翻脸,如今也为了每年的维护费用费尽心力。而他只在门外摆了一个烟摊和零食摊以供生活补给。现在,当地一些热爱丽江民俗的人又把宅中的几间屋子摆上了服饰、铜器、木雕、绘画,想让他们变成一个与生活记忆休戚相关的博物馆。也希望以此得到相关人士的重视,将这座百年老宅保护下来。

  屋外人声鼎沸,屋内却异常的清幽,仿佛过去了的百年时光又回来了。每天,李君兴都在自己的老宅里,独守着一份记忆,感受着一份清幽,这精美的建筑里的每一个老物件,每一个场景都见证了一个土司府大把式家族的宠辱人生,岁月流转。

  他和每一个走进这座老宅并喜欢它的人一样,希望这老建筑能在经历了141年的风雨后仍坚强地“”着,直到永远……

  老建筑在,它的魂就在,正如阿六叔所说,他与老宅相依相伴,他们灵魂相通,他从老宅的生活中可以看到自己的心。

纳西族聘礼

  而对和育苗来说是精神层面的不变,虽然很年轻,但和育苗在朋友们的眼里就是“ 女东巴 ”,尽管纳西人当中并没有女东巴。纳西人的传统文化对她来说,就是自己多年来在丽江从事旅游、从事婚俗礼仪最大的精神财富。

   心灵相约,相伴前行 是纳西族人对婚姻的美好向往,也是和育苗从事东巴民俗婚庆工作的追求。如今,和育苗已是丽江喜鹤民俗文化有限公司总经理的和育苗,时间回溯至十年甚至更远,和育苗不会想到自己有一天会去做纳西传统婚俗。

  和育苗今年38岁,是地地道道的纳西族。毕业后去到云南民族村工作,在那里,和育苗第一次穿上了纳西族女性服装,为游客展示、讲解,大家对纳西文化的好奇和崇拜让她为“我是纳西族”深感自豪。

  在民族村两年时间,和育苗开始研读纳西文化书籍,曾经向往普通话的世界,但当有游客问她会不会说纳西话,写纳西民族的字时,“心里始终有一种冲动,催促我回到丽江,了解更多、更纯粹的纳西文化”。

  回到丽江后,和育苗抓住一切机会,学习 东巴文化 。她成为东巴文化艺术节的工作人员,结识了很多大东巴;在古城里找纳西族老人聊天,找回他们记忆中的民俗文化;跑到偏远的纳西族聚居区调查,收集原始的东巴文化资料;认真阅读东巴文化典籍和研究专著。“读其他书从没认真过,但若是一本东巴经书摆在面前,就会一口气读完。对东巴文化的痴迷程度,和育苗自己都觉得有点夸张。朋友们不懂的纳西族文化就找她问,也因此在朋友间有了“女东巴”的称谓。

   文化总是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和育苗回到丽江后在一家策划公司工作,但是她总觉得自己的生活中少了点什么,在策划公司的同时她还在做导游。“经济效益放在第一位,文化离开得越来越远,再赚多少钱,心里也是空落落的”。

  2006年时,她接待了一对新加坡过来的新人,他们是到丽江旅行结婚。对方好奇纳西族的婚礼是怎样的?“我临时决定给他们办一场传统的纳西族婚礼,他们高兴极了。”但是,对自己民族的婚礼知之甚少,怎么办?

  她立即请教了老东巴。“程式非常繁杂,我觉得我可以把最传统的东西保留下来,一些旧的东西摒弃。”一场匆匆忙忙又非常传统的纳西族婚礼在十多位朋友的帮助下完成了,一双新人非常满意地回国了。

  “我觉得我的心有了停靠的地方,文化要延续就要用起来,但是可以在不改变传统的基础上用在生活中。”和育苗自此有了自己的目标和方向:决定做传统婚俗!

  万事开头难。公司开张后,她到处宣传,但效果不好;半年后,总算接待了第一对客人,男方是苏格兰人,女方是武汉人,经过多次协调,和育苗为他们举办了一场东巴、中式和西式糅合一体的婚礼,第一笔生意让她信心倍增。

  “很多人怀疑,东巴婚礼都能开一家公司?”不能被本地人接受,和育苗很苦恼。她在文笔峰下为两对本地青年策划举办了一场盛大的婚礼,完全遵照传统的东巴婚礼流程,最终得到大家的认同,尤其是纳西文化人更是赞赏有加。

  和育苗根据自己陆续收集的资料,根据客户需求,量身定制东巴婚礼流程,但绑五行线、点酥油茶、赠纳西爱神和东巴婚礼证书是必不可少的程序,因为在她看来,这些都是东巴婚礼传递出“担待”含义的元素,缺一不可。

  政府对和育苗的坚守也作出了肯定。如今,她的婚俗礼仪公司以及最低的租金租了下来。如今,和育苗每个月都会迎来3~5场婚礼,每一场传统婚礼,一对新人的许多亲戚朋友都是会来到丽江,他们认识了丽江的文化,爱上了丽江,有的人住在了丽江,成了丽江人。一场场甜蜜浪漫的婚俗之旅,让世界认识了丽江,旅行在这里变得越来越有味道。

  本土文化的魅力给了和育苗更大的信心。她知道“世界在变,很多人都在变,只要精神和骨头没有变,传统文化在时代有洪流中只要能派上用场一样大有可为,当然,爱情永远不会变,呵呵。”和育苗笑言,自己只想坚守内心,勇敢地生活,如果初衷已改,那么还谈什么坚守?

  

   无论是坚守老屋还是精神层面的旅行,丽江旅游在浮躁中慢慢走向了理性,走向了深层次的开发,而住在丽江,似乎更重要的一个就是如何住,怎么才能住的舒心?

 

  在丽江,有一个叫花间堂的全国连锁客栈,它是2009年诞生于中国的第一个度假客栈,而它的诞生地便在丽江。如今,丽江已有8个这样的连锁客栈。

  在被命名为花间堂.编织院内,走进去,别有一番洞天。花木扶疏,绿树荫翳。夜晚的风,在院落里穿梭,让人神清气爽。客栈由十多间房子和大小院落组成,非常宽大,每一个庭院风格都不一样,但充满了纳西文化氛围。编织院与丽江画院、东巴纸坊在地理位置上连成一线,各自独有的文化脉络,令它们组成了一道丽江传统古韵的风景线。

  据丽江站经理张庆介绍,这里曾是丽江赫赫有名的马帮首领“马锅头”的宅院,在丽江古城重点保护民居中排名第二,刚接手租过来时,这里住着七八户人家,房间很零乱,一些老建筑也没有完全得到良好的保护。

  如今的编织人家构建于 纳西族传统 的大型木质结构之上,至今仍保有昔日丽江织女在此编织披肩、背篓等日常用品的生活气息。在一间约三十平米的房间内,纳西传统的古家具,古老的丽江织机,来自丽江纳西族、白族、藏族、彝族、他留人、汉族等多个民族的火草衣,100多年历史的白族绣花鞋,纯手工编织的“七星”、“辫子”、“牛勒巴”,竹编、草编、刺绣工艺品在这里都能看到。

  一个多民族文化争相斗艳、交织并存的真实场景在这里浓缩,仿佛让人触摸到了丽江织女的梦想霓裳。

  来自大理的90后小伙萧楠是这个院落的负责人,他说自己最初对客栈的认识就是住得舒服就行,但是在两年的实践中,他发现,做一个有文化特别是有地方特色文化的客栈才是硬道理。“大家来到这里了,既有家的感觉,还能获得传统文化的熏陶,与当地独具风格的文化元素巧妙融合,以独有的历史厚重感为世人沉淀出一片纯净的身心休憩之所。这是我愿意去学习的。

  萧楠来丽江时对丽江文化一无所知,他本来打算呆几年不行再去外面闯荡,两年来,他学了不少的纳西传统文化。客人来了,他就给他们讲纳西文化,他发现客人们也特别感兴趣,他自己在潜移默化中也爱上了丽江的传统文化。而住在这里的客人似乎把这里当作了自己的家,有几位客人,每个月都会来丽江一次,声称花间堂是他们的第二个家,丽江是他们的第二故乡。

  张庆说,有时候人心就是在寻觅属于自己的“乌托邦”,而在丽江,像花间堂这样的连锁精品客栈,他们在丽江100所重点保护的民居中,改造了四处:中医世家的老宅、古城狮子山半山腰的一所老民居、丽江老县长的府邸,另外就是这座“马锅头”的老宅。

  张庆说,他们在维修中,都会查阅大量的历史资料,请教很多的文物保护专家,老宅中的梁柱、转瓦、木雕、石壳,能保留的都尽力保留同学原老宅原有的精髓。同时,他们也保证了老宅能重新满足现代生活品质的要求,重现新生。

   是的,能拥有一些充满故事与灵性的古宅,通过自己的手,让他们重焕生机,这确实上一件有意义的事。在这8所充满了文化意味的花间堂内,精致、唯美、愉悦的生活氛围,有如游子归家,有如文化回归。或许,心之所向,便是你我的“乌托邦”。

   丽江,也会成为我们心中的“乌托邦”。

  云南网记者 谢炜 罗浩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首付
首付  首付【表情】【表情】万买地铁三室准现Zhifang.com
去年云南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为98.1%
云南省2019年环境空气质量总体持续保持优良,云南省16个州、市政府所在地城市全年未出现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全省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为98.Zhifang.com
云南高铁旅游城市联盟成立
楚雄、大理、红河、昆明、丽江、曲靖、文山、玉溪8个Zhifang.com
云南旅居的新宠儿竟然是TA?
旅居,从来不是单一的气候、观景、亦或者文化、投资,Zhifang.com
昆明二环内5个新盘蓄势待发
今年以来,昆明二环内多个停滞多年的项目有了新的动作,Zhifang.com
云南安宁重现古时集市
活动旨在着力挖掘永安桥片区的文化底蕴,Zhifang.com
五一假期来昆明旅游人次达197万
滇池畔置业起点较高,多为高端物业,Zhifang.com
昆明经济对房地产依赖度排名全国第三
在45个大中城市中,2018年云南房地产开发投资占GDP总量的18.Zhifang.com
云南旅游2018年净利润增超5倍
云南旅游是华侨城集团实际控制企业,Zhifang.com
去年昆明旅游业总收入达2180亿元
昨日,记者从昆明市召开的“2019年昆明市文化和旅游工作会”上了解到,2018年旅游业总收入2180.Zhif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