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民族地区教育工作者点赞

10.09.2015  19:39

 

知识改变命运”,是很多人内心笃信的真理,从这个价值信条中,全社会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而云南,一个集边疆、民族、贫困、山区为一体的省份,“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这些时常被念叨的口号佐证了山里人对教育的诚挚期待。


一个都不能少!”这是电影中一名代课教师对学校的执拗承诺,也是一个国家对各民族兄弟姐妹的郑重承诺。为了切断贫困的根,避免代代相传,云南在教育方面不断努力,尤其是贫困的山区、落后民族地区的广大教师,用青春在这片土地上播撒知识,播种希望。


今天是第31个教师节,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让我们为云南山区、民族地区的最美老师们“点赞”。


民族地区的艰苦,你们知道吗?



民族基础教育设施十分落后,在少数民族地区,许多中小学校校舍破烂不堪,缺乏课桌椅、教科书、教学仪器的现象十分普遍,更谈不上拥有电脑等大型现代化教学设备,教学环境相当恶劣。


由于交通闭塞,还有相当的偏远地区还处于原始生活状态,生活在半农半牧的生活方式。很多家长只是把孩子培养成为一个体力劳动者,让孩子成长到一定的年龄之后撮学回家继承祖业。


由于地广人稀,地方差异,国家的财政拨款很难实现科学合理的规划,以致出现很多地区教育发展不平衡,均衡教育很难实现。


此外,师资力量薄弱, 教师队伍十分不稳定,外来的乡村青年教师还会遭遇语言、风俗习惯等不同文化的挑战,尤其是农村社会生活方式和生活条件的挑战。

云南发展教育的举措,大家了解吗?


教育政策向民族地区倾斜



要强教育,先强教师。国家近年来向民族地区农村中小学特别是双语教师倾斜,“特岗教师”优先保障双语教师需求。


云南省积极开展“双语”教学工作,全省建立了14个民族18个语种的双语教学试点学校32所,培训双语教师达5300多人次,编译审定民文教材615本,免费发放到民族地区双语学校使用;强化教师队伍建设,实施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培养计划。


而“特岗计划”已成为云南省各地农村教师补充的主渠道。自2006年“特岗计划”实施以来,按照“缺什么、招什么”原则,云南省面向全国28个省区共计招聘“特岗教师”5.7万名,目前已占全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专任教师总数的16.4%,分布在全省100多个县市区的2000多所农村学校。另据统计,2009年以来,全省90%以上的“特岗教师”在三年服务期满继续留任并转为当地在职在编教师。


实例


走进迪庆藏族自治州德钦县第二小学,很多参观者忍不住发出赞叹。这所乡镇小学,崭新的教学楼、运动场、游泳池、餐厅、宿舍楼一应俱全,教室里书声朗朗。


德钦二小校长和永强说:“目前我们的适龄儿童入学率是100%。国家层面,我们已经免去了教材费、学杂费,藏区还有生活补助。小学每人一个月240块钱,初中有260块钱,再加上国家(补助)的60块的营养餐,生活基本上不成问题。孩子在这所学校可以享受全免的、优质的、高效的教育。


德钦二小的学生基本都是来自奔子栏镇和羊拉乡的农村孩子。为了照顾好低年级学生,学校还给1至3年级的学生配备了生活老师。


为了传承好民族文化,德钦二小开设了藏文课,还教孩子们藏族歌舞和乐器。


校长和永强表示:“我们不仅开设了国建规定的所有课程,还融入了我们的民族文化。我们在课间跳的是民族课间操奔子栏锅庄。从一年级开始开设了臧文课,汉文和藏文融入在一起,同时循序渐进。



建造“钢筋铁骨”安全校舍



在云南的许多边寨山乡,最坚固最漂亮的建筑都是学校。为保障学生安全,促进教育快速发展,2002年起,云南省组织实施农村中小学D级危房改造,并列入省政府每年十大实事之一。


2009年,云南对全省校舍按新标准鉴定排查,并对不安全校舍重新制定了建设方案,分别作了3年和7年规划,到2011年底3年规划任务已基本完成。随后,云南省相继实施了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农村中小学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边境地区国门学校建设工程、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等重大项目建设。


2012年元旦前夕,蒙自市文澜镇舜江希望小学12个教学班的600余名师生全部搬入了新校舍。校办公室主任王进兵对此曾赞不绝口,“以前的校舍几乎都是石棉瓦搭建的简易房,现在的新校舍在美观的同时,也让师生们的安全有了保障。


云南500多万学生吃上营养餐



清水煮南瓜、腌菜煮洋芋,这些几乎没有“油星星”的汤菜,曾是云南省许多边疆贫困地区寄宿制学校一日两餐的“家常便饭”。自2014年11月起,中央财政安排的营养改善计划国家试点地区补助执行新标准,从每日补贴3元提高到4元,达到每生每年800元。2014年云南省深入推进“营养餐”改善计划,目前,该计划已覆盖全省129个县(市、区),510万名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将因国家提高学生营养餐补贴标准而受益。


云南教育信息化建设初具规模



在国家倡导的“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晒课活动中,云南省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简称“云教云平台”)为支持云南省教师“晒课”搭建了一个便捷获取国家和省级资源、远程教研交流的云平台,初步形成覆盖义务教育阶段各级各类教育的数字教育资源体系,为促进了教育理念与教学方法的创新提供了可能。


这些教师的感人事迹,你们听过吗?


农加贵“麻风村”任教三十载



落松地”距离文山州广南县城约20公里,人口56户180余人,是上世纪50年代为了集中医治麻风病人在一个人迹罕至的山谷里建立的“”,1986年这个特殊“”开始设立办学点,让孩子们完成前三年学业。这一年,因家庭贫困读到高二辍学在家务农的农加贵,在叔叔的劝导下,来到这个特殊的“”当起了代课教师。


那个时候,人们谈起‘麻风’色变,没有人愿意走进‘麻风村’,更别说教书了。”农加贵说,当时他二叔劝他去这里任教是可以缓解经济困难,又可以解决就业为题。他抱着一试的心态来这里任教,但进村看到的情况让他瞬间傻眼。“看到被病魔侵蚀得严重畸形的家长,当时就只想调头就跑。


 但看到孩子们求知的渴望眼神,农加贵没有走。“村民们怕我在这里不安心工作,自发集资35元给我作为额外补助,并用高压锅消毒后让医生转交给我。”年近50的农加贵回忆,村里还划了半亩稻田种植水稻、1.5亩山地种植包谷来给他喂养鸡鸭改善生活,田地全部由村民帮助栽种收割。村民极大的热情深深感动了他,他决心留下,尽自己的所能教好学生以回报村民。


代建荣:为了智障孩子的明天



昆明钱局街一角,树木掩映间,坐落着一座特殊教育学校——昆明市五华区新萌学校,在这里,学习生活着一群患有自闭症、脑瘫、唐氏综合征、苯丙酮尿症等多重残疾病症的孩子们。


从1993年到现在,体育老师代建荣一直执教于新萌学校,一直陪伴、教育、关怀着这群特殊的孩子们,这样一份坚守,本身已足以让人感动——然而更令人心生敬意的是,在他的训练和带领下,这些原本连生活都难以自理的孩子们,走进了体育竞技的殿堂,站上了世界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亚太地区特奥会、全国特奥会的领奖台。


特殊教育不仅是生命的精神活动,更是一种文化责任,其根本使命是要唤醒人的生命意识,发挥生命潜能,引导生命发展,提升生命质量,促进生命的解放和实现。这是代建荣对特殊教育的理解,也是他准备终身从事特教的信念。


昭通无臂代课教师山村坚守12年



今年41岁江声发已经是有着19年党龄的共产党员了,如果不是1996年那年冬天发生的意外,江声发将会有着不一样的人生。那年冬天,春节临近,可是一场暴风雪将村子里的高压电线全部压断了。江声发跟村子里其他人一起抢修电路。没想到,电管站突然合闸送电,江声当即被电昏过去,后来,命虽然是保住了,却永远失去了双手。


2003年,独自一人在大山村村民组教书30多年的老教师江声齐退休了,村里的小学找不到继任教师。“村里很穷,外面的老师不愿意来。村子里稍微有点文化的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眼见着村里的孩子没人教了。


江声发因为有文化,被推荐为代课教师,他克服了各种困难,把笔绑在断臂上备课、上课、批作业,就这样,一干就是12年。在教室里,伴随着40多名学生朗朗的读书声,上身穿着灰色西服的江声发站得笔直,1.76米身高他潇洒中也露出儒雅,如果不是两只空荡荡的袖子,无法有人知道他身体的残缺。


曙光——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

今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其中八大举措“力挺”乡村教师。

1.全面提高乡村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师德水平;

2. 拓展乡村教师补充渠道;

3. 提高乡村教师生活待遇;

4. 统一城乡教职工编制标准;

5. 职称(职务)评聘向乡村学校倾斜;

6. 推动城镇优秀教师向乡村学校流动;

7. 全面提升乡村教师能力素质;

8. 建立乡村教师荣誉制度。



 

最后,在中国第31个教师节,小伙伴们,请跟新闻君一起,致敬那些默默在民族贫困山区坚守的教师们,说一声,你们辛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