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临沧碗窑村最后的古龙窑集聚地

18.05.2016  09:18

拉坯

上釉

烧制

碗、陶罐、酒壶、酱菜坛子……杨丕追此前没想到,烧制这些陶器会成为一条致富的出路。与10年前他需要外出打工谋生不同,如今靠钻研好做陶技艺,他迎来的是一片欣欣向荣的生活。近日,作为临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他,收了人生第一批徒弟,共两人,一位是他的爱人,另一位则是从昆明慕名前来的陶艺爱好者小张。

当龙窑在制陶主产区成为文化图腾或是标志性建筑时,龙窑本身早已成为“形式大于内容”的存在。但临沧的碗窑村却是特例,以龙窑为核心的陶器烧制技艺始终是这里的主流。200多年来,碗窑村的陶器烧制技艺始终未变。今天,该村的488户人家中,就有266户生产和销售土陶器,85%以上的人家都掌握制陶技艺。

技艺

200余年一脉相承

烧龙窑是一份一点也不轻松的活计,烧窑匠人需要在凌晨便起床,守在窑边24小时甚至更长时间,以保证每个仓室里的器皿都能经过火舌的反复烧制,最终由土质变为陶。为此,杨丕追常常在凌晨5点半就起床,来到村子最中心的龙窑处,在窑头点火,开始各类陶器的烧制。

他所烧制的龙窑建于清乾隆三年(1738年),使用至今,老窑除了长度、仓数之外几乎没什么差别,烧制工艺也是200多年来一脉相承。实际上,整个村庄里的11条龙窑,都有着相同的基因:都是建在坡度为10~20度的山坡上,用砖块和沙灰垒成的长隧道形窑炉,呈倒梯形,窑头最窄,窑尾最宽。

窑头位于坡脚,也是最先烧火的地方;窑尾则在山坡上,有烟道向外排出烟尘。中间的窑床内部有多个窑仓,从7个到10多个不等,约2~3米宽,1.5米高,每个窑仓里摆放有4行6列共3层陶器,下部的两层陶器为个头较大的陶罐、酱菜坛子,第三层则摆放着器型较小、较精细的器皿。之所以这样摆放,是为了避免底部的陶器因受力过重而变形,还能解决受热不均的问题。

夜色中,烧窑人将一根根近2米长的木柴塞进窑头两侧的投柴孔里,在龙窑的第一个窑仓点火。投柴孔里很快映出了熊熊火光,窑,就这么烧起来了。一阵阵黑烟从窑尾冒出,随着木柴的进一步燃烧,黑烟变为青烟,村子上方此时已然是一副“炊烟袅袅”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