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沧昔本四通酱菜“满堂红”

27.10.2015  11:41

本报美编 李奕澄 制图

腌辣子、藠头、酸笋、酸腌菜、酸萝卜……在临沧,昔本酱菜越来越为人熟知,甚至,昔本的名声随着酱菜本身,走向了国内外市场。

临翔区昔本村腌制酱菜已有几百年历史,是远近闻名的“酱菜村”。如今通过龙头——四通酱菜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市场导向、资金整合的“基地+农户+合作社”模式,昔本酱菜焕发出“新味道。

四通酱菜农民专业合作社是以经营实体为载体的合作经济组织,成立于2009年3月,主要生产腌辣子、藠头、酸笋、生姜、豆腐、酸腌菜、酸萝卜、酱豆、小米辣等酱菜系列产品,并已通过QS生产许可认证,实现订单生产和农超对接。

目前,该合作社年销售产品已达2500吨,实现产值2300万元,年盈利400多万元,走出了一条“市场导向、龙头带动、资源整合、统分结合、抱团发展”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引领农民发展的新路子。

走农村传统老手艺路子

形成酱菜产业

有上百年酱菜腌制历史的昔本村位于临沧机场前往临沧市区的路上,这里蔬菜种植的历史则更加久远,村里人的主要收入来自卖酱菜。

黄应菊就是这个村的农民。1982年,由于家庭困难,初中毕业后回乡务农。由于勤奋努力,她连续10年分别被妇联、街道党工委评为“双学双比”女能人、“巧女子”。

父辈们挑着酱菜四处叫卖的辛苦,酱菜卖不完发霉变坏的无奈,蔬菜烂在地里无人问津的惋惜,黄应菊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怎样才能把老手艺保留下来,让大家在腌制酱菜中得到更大的收益?黄应菊一边做着酱菜买卖一边寻思着酱菜更好的出路。

你们这个村不是叫昔本吗?你们一定要珍惜本地特产,可以从这方面看看。”妇联的同志一次走访中的一句话提醒了她。

昔本村气候阴凉,水质好,又是远近闻名的“酱菜村”,有百年腌制咸菜的历史,在昔本村开办一个咸菜加工厂,销路肯定会很好!而且,昔本村就在机场路边,离临翔区只有10多公里。真可谓是天时、地利、人和!就这样,黄应菊在心里盘算着开一家正规的咸菜加工厂。拿定主意后,她的想法得到家人的支持。

2004年以前,黄应菊一家七八个人仅以小作坊生产,一无资金二无厂房,没有抵押贷款,产品零散,每年仅有一二万元的利润。

2004年,临翔区凤翔街道以每户补助创业资金5000元的标准,扶持5户酱菜腌制大户。黄应菊看到机会来了,当即把几家酱菜大户集中起来,将当地分散的酱菜加工技术和蔬菜种植组织起来,走联合互助,共同发展的路子。通过努力,黄应菊的酱菜经营逐渐有了规模,步入正轨。

凭着执著的信念、独特的视野和大胆的举措,黄应菊带着大家把酱菜做成了产业,在这之前,这是村民们做梦都不敢想的事情。“一花独放非胜景,万紫千红春满园。”黄应菊说,“我们搞合作社,就是要把酱菜这个产业做大,让更多的村民参与进来,大家一起致富奔小康。

走农民专业合作化路子

延长产业链条

如今的黄应菊有很多身份:巾帼建功标兵、劳动模范、昔本四通酱菜农民专业合作社董事长、昔本酱菜协会会长、腌咸菜好手……所有的身份都和酱菜有关,当然也和她依靠酱菜带领群众一起走上致富路有关。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调整生产关系的新机制,是连接农户与市场的纽带,是农村生产和经营的重要载体,是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组织形式。在新形势下,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和现代农业的推进,农民的合作互助是必然趋势。”经营合作社多年,黄应菊获得了这样的启示。

2008年,黄应菊创办了“昔本四通酱菜厂”,注册了“满坛红”商标,同时发动酱菜腌制户成立昔本酱菜专业协会并任协会会长,昔本酱菜由此迈出了规模化生产经营的第一步。趁热打铁,黄应菊随即发起了以四通酱菜厂、蔬菜种植户和购销大户、11户主体酱菜腌制户为主体的“四通酱菜农民专业合作社”,形成“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管理模式。

为了与市场接轨,黄应菊决定采取“统一收购、统一加工、统一品牌、统一销售”的管理模式,并积极指导订单农户合理布局种植蔬菜,有计划扩大种植面积,使产销合理化,赢取最大利益。

随着社员大会、理事会、监事会等机构的设立,生产、经营、财务等管理规范的制定,注册资金500万元的四通酱菜农民专业合作社形成了以经营实体为载体的互助性经济组织,实现以四通酱菜厂为龙头,蔬菜种植、生产加工、销售三个环节联为一体的运作模式。

致力于拉动地方蔬菜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是黄应菊办厂的宗旨之一。合作社如何发挥优势服务好社员,为全体社员谋求更大利益,带动菜农增收致富?通过多方了解市场信息,准确把握市场需求,合作社以市场为导向,将生产加工的主导产品定位在萝卜、青菜、竹笋、大豆、辣椒和生姜等品种上,根据市场需求、合作社加工能力以及地理条件,指导订单农户合理布局种植蔬菜,有计划地分配种植面积,实行分户种植生产管理。辐射和服务范围内的农户生产的蔬菜只要符合收购加工标准,合作社全部负责收购。

随着生产规模、集约化的初步形成及产品畅销,酱菜原料供不应求,昔本村的蔬菜远远不能满足合作社的生产销售。于是,合作社向周边村寨、乡镇、县扩展。如今,四通酱菜农民专业合作社有社员260户、带动2000多农户,年产值达千万元,越来越多的农户依靠酱菜产业走上了致富之路。

走标准化生产经营路子

拓展产品市场

从一名普通农村妇女成为带领村民致富的“领头雁”、农民企业家,先后被全国妇联评为“先进个人”,被省妇联授予“巾帼建功标兵”,她带领的合作社被省供销社评为“省示范社”……支撑这些荣誉的,是黄应菊十余年默默耕耘。

合作社成立之初,一位缅甸客商来工厂订货2000吨。当时正好赶上货源不足,客商很是失望。黄应菊想到,一个外国友人慕名远道而来,不能让他白跑。就想尽办法,到各家各户高价收购咸菜,再进行灭菌、包装,硬将货品按质、按时、按量装上车运出了国门。从此,昔本四通酱菜又开辟了一条新销路。

农民专业合作社必须形成诚信经营体,用品质建立合作,以诚信赢得信赖,真诚待客,不求更好,只做最好。”黄应菊是这么说的,她带领的合作社也是这样做的。

四通酱菜农民专业合作社引导社员严格按照标准化种植各类蔬菜原料。同时,改变以往用瓶罐腌制的落后方法,逐步实现规范化、规模化腌制,储藏、包装等设备也达到同行业先进水平。

按照合作社酱菜配方,合作社对原料进行统一加工处理,统一检验,保证产品达QS认证标准。按照客商订单,由合作社统一批发价格,将产品批次调供到销售市场,实现产品销售一条龙服务。

要想把合作社做大做强,形成特色产业,就必须树立品牌意识,才能不断提升合作社的市场竞争力。”2008年,四通酱菜获得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颁发的“满坛红”注册商标证。

如今,印有“满坛红”商标的“临沧腌菜”、“临沧酸笋”、“临沧酸辣子”等四通酱菜系列产品在临沧各大超市都有销售,大小包装随便选,味道、口感一如既往的好。

通过努力,“满坛红”产品不仅走进了临沧各大超市,还远销大理、景洪、普洱、广东、上海及缅甸、泰国等地,让小酱菜闯出了大市场。

满坛红”闯出名堂来之后,上海、天津等地连续打来电话订货,但都因为合作社货源有限供应不上和运输成本过大等问题,不敢接单。市场供不应求的局面让黄应菊又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扩建厂房,扩大规模,增强生产加工能力,让农户扩大种植面积,获得更大收益。据了解,新厂建成后将年产300吨酱菜,辐射带动周边5000人的劳动就业。(记者 李春林 谢进)

来源:云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