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沧市以“森林临沧”建设为载体构筑滇西生态安全屏障
近年来,临沧市围绕“森林临沧”建设目标,坚持“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发展理念,生态修复和产业发展两手抓,城市和乡村绿化同步发展,努力构筑滇西生态安全屏障。“十二五”末,全市森林覆盖率达67.5%,森林蓄积量10599.5万立方米,森林生态服务功能总价值达1110.94亿元,临沧主城区负氧离子浓度超过2000个/立方米,滇西生态安全屏障效应正逐渐显现。
自然保护区建设卓有成效,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临沧市动植物资源丰富,是云南的“植物王国”和“动物王国”,有野生高等植物4200多种,野生动物700多种,为有效保护这些动植物资源,临沧相继成立了一批国家级、省级、县级自然保护区和保护小区,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个、省级自然保护区2个,保护区面积达303.36万亩,占国土面积的8.3%。依托自然保护区建设,新建了南滚河国家公园和双江古茶山国家森林公园。
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工作稳步推进,森林生态功能不断增强。临沧林业用地面积2216.48万亩,其中公益林面积711.94万亩,占全市林业用地的33.8%。目前,全市已实施生态补偿面积704.26万亩,“十二五”期间投入补偿金3.3亿元,基本形成了以公共财政投入为主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公益林管护设施不断改善,管护能力明显增强。
退耕还林工程精准实施,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三丰收。临沧市从2002年开始实施退耕还林工程,通过历届党委政府和广大群众的艰苦努力,退耕还林的成效日益显现,山体滑坡、水土流失等生态恶化现象得到根本遏制,农民从退耕还林工程中得到实惠,2015年全市农民人均林业纯收入3000元中,大部分得益于实施退耕还林。2002年以来,全市共实施退耕还林工程208.8万亩、陡坡地生态治理15万亩、新一轮退耕还林6万亩。
山区综合开发措施有力,林业产业快速发展。坚持生态保护和产业开发并举,林产业基地建设规模和质量逐年提高,累计建成林产业基地1820.78万亩, 其中核桃800万亩,澳洲坚果149.49万亩,林业总产值达到142.5亿元,农民人均林业收入达3000元。林业企业逐步发展壮大,全市林业企业达372户,解决社会就业1.26万人。
森林文化建设形式多样,一批生态文明教育基地成功创建。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全市生态文化格局基本形成,一批与林业生态依存关系的文艺作品相继面世,临沧成了亚洲微电影艺术节永久举办地,已经成功举办了三届“亚微节”,“亚微节”成为宣传临沧的名片。着力抓好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创建,凤庆县安石村和临沧市花果山城市森林公园成为第一批“云南省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南滚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创建国家级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已启动创建程序。
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工作有序开展,人与自然高度和谐的森林城市正在形成。按照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标准,积极开展森林城市创建活动,制定了《临沧市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提出了“一核、两翼、三廊三网、八片多点”的总体布局,致力于构建具有亚热带边地特色、天地人高度和谐的森林城市。完成城乡植树1715.18万棵,建成了一批以乡土树种为主的城市森林公园和特色街道,城市绿化覆盖率达35.78%,城市绿地率达31.78%,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9.62平方米。通过森林城市的创建,让广大市民体验到实实在在的实惠,出门就能见绿,每天都能呼吸到新鲜空气,形成了林在城中、城在林中的良好格局。自2012年以来,临沧市相继获得“中国十佳绿色城市”“云南省最佳生态州市”“中国恒春之都”等称号,并被列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
森林资源保护工作常抓不懈,管理水平不断提高。森林防火和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检疫成效明显,发生森林火灾次数、受害森林面积、火案查处率等指标均控制在省下达指标内。有效整合林业执法力量,执法成效明显,组织开展了一系列专项行动,林区治安明显好转。编制完成县级林地保护利用规划,林地管理、林木采伐管理等更加严格规范,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林业改革步伐加快,管理体制机制不断完善。全面完成集体林权主体改革,配套改革深入推进。制定出台了《临沧市深化林业改革专项方案》等一系列配套政策措施,8县(区)相继成立林权交易中心,森林火灾保险实现全覆盖,建立了森林火灾保险制度和保障机制,野生动物肇事补偿取得新突破,境内野生动物肇事造成的损失由政府补偿转为商业保险。
信息来源(单位名称):临沧市林业局 | 作者:何治文 | 栏目编辑:周雯 | 栏目审核: 陈元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