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空中最耀眼的明星——记天文学家黄润乾

23.10.2014  17:44

黄润乾 记者 苏颖 摄

2008年12月12日,浩瀚星空又添一抹新色,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行星命名委员会将国际永久编号为120569号的小行星正式命名为“黄润乾星”。黄润乾是著名天文学家、中科院院士、中科院云南天文台研究员,他也是安静的星空守望者,来去星空,执守一生。2013年10月10日黄润乾先生怀揣着对天文事业的眷恋,奔向星空,与世长辞。

黄金时代”结缘天体物理 激发爱国斗志

1933年冬,黄润乾诞生在北京西郊长辛店一个铁路职工家中。抗战爆发后,其父受命带领部分铁路员工迁移到曲靖,成立川滇铁路曲靖机车修理厂。不久黄润乾随母亲及姐弟几经辗转逃难到云南曲靖与父会和。战乱中的黄润乾错过了上小学的机会,直到12岁,才有机会到昆明考初中。基础差并没难倒爱学习的他,经过勤奋的学习,他很快就跃居全班前三名。

1951年9月,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气象系,并于1952年通过选拔,由国家派遣到德国耶拿的席勒大学学习天体物理,但此时的他对天体物理一无所知。临行前,中央首长刘少奇做报告时讲到:“国家这么困难,还送你们去国外读书,你们应该想到学5分是应该的,学4分就自己好好想想,学3分不要组织讲自己就背着铺盖回来吧。”(当时苏联实行的是5分制,5分最高,3分及格)这席话激发了黄润乾深埋心底的科学救国理想,虽然不知道学天体物理有什么意思,但他总想着建设国家。留学期间,他想尽办法克服语言障碍,发奋读书,通过学位资格考试,顺利进入论文设计阶段。黄润乾毕业论文的题目是火箭专家Hoppe教授给的,研究流星的亮度与其质量和初始速度之间的关系,他在做毕业论文期间,又系统学习了稀薄气体动力学和激波理论,并利用其计算了流星在地球大气中的燃烧过程。回国后,他将这项研究结果总结后发表在《天文学报》上。

几经沉浮不言放弃 仍为祖国效犬马之劳

1958年,黄润乾毕业回国,刚到科学院报到,就被中科院兰州分院要走,安排在新成立的甘肃科技大学工作。当时大西北生活条件十分艰苦,却丝毫没动摇他投身祖国建设的热情,他精心备课、四处采购设备、筹建物理实验室、给学生开设普通物理等课程。不久,经人介绍,他与毕业于西安交大电机系的栗志相识,1961年结为伉俪,随后便又被重新分配到兰州物理研究所,从事真空技术研发工作,虽然新的工作和自己所学专业相距甚远,但他仍然坚持服从组织安排,调整心态迎接挑战。期间他凭借大学奠定的理论基础,相继研发了中国第一台大型金属增压泵和无油超高真空系统、无油镀膜机。他的这一系列工作打破了国外技术封锁,填补了中国真空技术领域的多项空白。

就在黄润乾所从事的真空技术研发工作不断发展的时候,轰轰烈烈的“四清”运动和随后的“文化大革命”打断了他的工作,从1964年开始,他先后两次被派往“四清”工作队工作。1966年“文化大革命”中 ,黄润乾因将他发表在《天文学报》上的文章寄送给他的德国同学而被诬陷为“里通外国”,被关进牛棚遭受磨难。无奈之下,他在恢复工作后不久就申请调动,于1971年随夫人栗志一同前往天水市的一机部长城控制电器厂,从事可控硅控制装置的设计工作。

18年后重拾本行 汉堡天文台里每晚算题的中国学者

1976年黄润乾被调到云南天文台,阔别自己天体物理专业18年后的他,又回到了自己所钟爱的天体物理研究领域,离儿时要做一名天文学家的梦想又近一步。重拾天文研究之路,对于已入中年的黄润乾来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他说:“天文我已经丢了18年了,我和国内同行差得很远,国内的水平又和国际差得很远。思想压力很大,很想在短时间内赶上。当时,天文上有好多新的学科,如高能天体物理、等离子天体物理……面对这么多新学科,我选择什么方向?这是一个很难的事。选择不好,就赶不上去。

机遇是给有准备的人,恰逢1977年,美国天文代表团世界著名的天文学家一行10人访华,其中一位是恒星结构和演化理论专家——史瓦西教授,他是由德国去美国的犹太籍科学家,黄润乾会德语又和史瓦西志趣相投,所以他俩有一见如故的感觉,史瓦西回国后便给黄润乾寄来一套《恒星结构原理》的书。黄润乾回忆到:“是他让我认清了方向、选择了恒星结构和演化理论。” 后来黄润乾又结识了汉堡天文台的台长、恒星研究专家魏格特教授,并受其邀请到德国工作。在魏格特教授的真心帮助下,黄润乾迅速地向落后了20年的恒星结构和演化理论追赶。在德国工作的两年,连素未谋面的汉堡计算机中心的人都知道,汉堡天文台里有个中国学者每晚都在算题。

1983年,云南天文台成立了“恒心研究理论组”,黄润乾担任组长并向台里要了三名应届大学毕业生,又招收了三名硕士研究生,共同研究双星演化问题。这项工作于1995年获得中科院自然科学二等奖。

黄润乾先生活到老,工作到老。他爱天文胜过爱生命,耄耋之年,也始终不知疲倦地工作在科研第一线。年近八旬仍坚持为云南天文台和北师大、云大等培育出六名博士研究生,1984年写就的《恒星大气理论》和《恒星结构演化理论》两部专著成为各大高校和天文单位研究生的主要教材和参考书。就在一项项重要成果出炉时,他却积劳成疾,身卧病塌,直至登仙而去。他的一生是命途多舛的一生、是完美的一生,也是像恒星一样闪耀的一生。(云南网 实习记者 邓珍真)

省农科院热区生态农业所:成果铺就干热河谷农业特色产业发展路
2011年至2018年,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热区生态农业研究所(以下简称热区所)向社会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运用面积累计达217.5万亩,增产农产品78万吨,新增社会经济产值11.科技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