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松内紧”度过寒冬 2016中国经济负重稳健前行

06.01.2016  15:17

  “2016年是我国‘十三五’规划的第一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但是中国经济却可能面临近20年来最困难的形势。”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山东大学经济研究院(中心)院长、导报特约评论员黄少安5日对经济导报记者表示。他认为,在2016年里,中国将继续努力维持7%的经济增速,但“即使能够达到6.5%以上,也是值得欣慰的”。

  保持经济增速,传统的“三驾马车”的作用依然被人们所关注。

  黄少安认为,虽然国家在过去的几年间已经不再强调通过加大基础建设投资力度来拉动经济,但是基础建设投资自身所具有的连续性,加之由于基础建设也大多维系着国计民生,与国家命运和民众生活息息相关,这要求我们不能轻易在这种投资上频繁刹车或者似过山车一般出现大起大落。

  “统计分析显示,最近几年我国在基础建设方面的投资增速一直保持在20%。这是维持经济增长的基本要求,低于这个数字,经济可能就要出问题。”黄少安强调。

  由于中国人口基数庞大,消费多年来一直以缓慢的速度保持增速,并一度被业内人士称为“中国经济的定海神针”。黄少安认为,2016年中国的消费市场依然会保持这种势头,但增幅可能降低,从前些年的两位数进入一个较为漫长的个位数增长时期。原因有三,一是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将在未来数年间呈现持续减速状态,这不免会对国人的消费欲望带来负面影响;二是随着隐性失业的日益显性化,人们的消费信心将进一步受挫;三是随着汽车和家电等大件家庭耐用品消费鼓励政策的效应减弱,一些热点消费可能减速,而如旅游、网购等新兴热点消费的增长并不足以弥补前者形成的巨大缺口,这将造成中国消费市场体量一定程度的萎缩。

  “出口方面最近出现一些好兆头,这使得出口可能会略高于去年。”黄少安引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15年10月份报告称,预计2016年发达经济体复苏会有所减弱,但新兴市场国家的增长速度在2016年将有所回升,黄少安认为这将使中国的出口“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加之国家已经出台的一系列旨在刺激出口的政策,出口有可能在2016年逐步复苏,呈现低速增长态势。

  在黄少安看来,消化银行坏账和应对隐性失业显性化,将成为未来一年中,中国政府必须认真应对的两大课题。

  黄少安提醒国人,中国经济目前所面临的问题,固然有中国经济自身的问题,但更多地还是与国际经济大环境密切相关。“过去大家习惯了在经济高速增长中乐观地评价中国和世界经济,而目前全球经济都进入了冬天,大家就都要有过紧日子的思想准备,而不能一厢情愿地指望中国经济永远‘风景这边独好’。

  “当然,大家也不要一味地悲观失望。”黄少安解释说,毕竟全球经济已经开始总体温和复苏,各大主要经济体经济已经告别负增长或零增长,全球贸易也正在慢慢收复金融危机以来的失地。“在新常态下,以原有的庞大基数,6.5%-7.0%的增速并不是一个多么糟糕的成绩。可以肯定地讲,中国经济依然运行在一个合理的区间内,就业、物价总体还是保持了基本稳定。

  “中央确定的宏观调控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基调,旨在积极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着力推进改革开放,加强和创新宏观调控,有效化解各种风险,这足以确保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黄少安强调,虽然经济形势不容乐观,但是也大可不必惶惶不可终日,我们应该有理由相信,中国政府有足够的经验和能力确保中国经济软着陆。

来源:经济导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