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中国经济企稳回升迹象明显 结构矛盾仍旧突出

13.07.2016  03:03

  “上半年,中国经济企稳回升迹象明显,预计增速将保持在6.7%~6.9%之间。”近日,《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调研中,中国经济专业研究人士们给出这个相对一致的共识。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著名经济学家刘伟具体为《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分析说,从去年下半年以来,针对经济下行,宏观政策松紧搭配,财政政策更加积极有效,稳健的货币政策松紧适度。瞄准经济下行风险,决策层有针对性地出台了一系列措施。比如,国家发改委5万多亿的基础设施投资,4万多亿的东北振兴计划,今年上半年预计超7万亿的信贷规模等等。在这些政策措施影响下,经济企稳回升的迹象非常明显。
  “今年上半年最大的亮点,就是整个经济工作完全按照去年年底中央部署的五大任务展开,虽然有些分歧和波折,但坚定不移地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信息部副部长王军告诉瞭望记者:一方面,稳定需求的措施和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的“组合拳”,都在见效;另一方面,改革推进稳扎稳打,“双创”战略深入人心,决定中长期发展质量和可持续性的内生动力正在初步聚合。
  与此同时,研究人士们也普遍强调,目前“总量持续回稳”和“微观困难加深”相互交织,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核心的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仍然处在胶着状态。
  这意味着,一方面,进入新常态的中国经济“大船”已经转向全新发展阶段;另一方面,掉头转向仍然处在行进中,“大船”的动力和承载力能否承受住巨大转向力而实现平稳改速,还要面对持续考验。
  正因此,当前中国经济仍要面对多重考验,既有通缩风险,也有潜在的通胀,还存在滞胀可能,经济下行风险的动因更没有完全克服。如此复杂情况下,决策层出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三去一降一补”等有力举措,正强烈暗示着中国经济改革基础雄厚、底牌过硬。
  7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经济形势专家座谈会时强调,从经济运行看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特征更加明显,必须坚定信心、增强定力、坚定不移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新的经济结构,强化新的发展动力。
  半年经济“企稳回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综合研究人士判断和各方面经济运行最新进展得出,上半年中国经济“企稳回升”迹象明显,主要表现在多个方面:一是上半年实际GDP增速预计在6.9%左右,高于6.5%的目标。二是名义GDP(即现价核算GDP)增速超过实际GDP增速。这是经济回暖一个很重要的指标,说明价格方面的活跃程度。三是CPI已回到2%左右,4月份同比上涨2.3%,5月份上涨2%,表明经济通缩较之前期有所缓解。5月PPI降幅收窄至-2.8%,环比上涨0.5%,今年以来连续5个月降幅收窄,显示工业产品的供求关系有积极的变化。四是制造业PMI逐渐回到荣枯线,6月份制造业PMI为50.0%,比上月微降0.1个百分点,位于临界点,总体呈现生产平稳、结构进一步优化的特征。服务业PMI明显回升,6月份为53.7%,比上月上升0.6个百分点,连续两个月小幅回落后明显回升,表明服务业扩张步伐有所加快,企业对市场预期较为乐观。五是上半年企业的亏损收入占其主营收入的比重朝着良性趋势发展。1~5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增长6.4%。年初以来,工业企业各月利润均保持增长,改变了2015年利润下降局面,6月份预计将继续延续平稳增长的态势。六是今年尽管农业气象条件出现一些阶段性不利因素,但是夏粮总产仍然可以达到2800亿斤,与历史上最高的去年相比,大体持平,为全年实现“十二连丰”以及全年经济目标实现打下坚实基础。同时,今年夏粮生产呈现三大特点,区域布局更加集中,专用品种比例提高,节本增效显著,反映出农业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七是就业形势稳定向好。根据人社部的数据,1~5月城镇新增就业577万人,完成全年计划目标的57.7%,总体显示就业形势比预期要好。
  王军认为,从今年上半年宏观政策实践和经济运行实际来看,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内,中国经济将在“L”型的横部,即6.5%~7.0%之间小幅波动,政策和经济潜力都不可能支持继续下滑的势态,一旦察觉有脱离预期目标底部区间的趋向,就会触发政策“托底”。
  经济质量逐步提升
  与此同时,中国经济的质量和内涵也已出现较明显的提升。从上半年经济运行数据来看,有多方面体现:
  一是产业结构继续改善。上半年服务业增速继续快于工业,这意味着服务业占GDP比重继续提高。从工业结构内部来讲,高技术产业、先进装备制造业增长速度在明显加快,比重也在持续提高。
  1~5月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是12.1%,比去年同期提升了0.8个百分点;1~5月份装备制造业占工业比重为32.5%,提升1.3个百分点。这些方面显示出工业向中高端迈进的步伐在加快。
  二是投资结构继续优化。目前,固定资产投资额中高技术投资、服务业投资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比重在提升,而高耗能投资,尤其是产能过剩行业投资增速在回落。
  1~5月份,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13.6%,比全部投资增长速度高了4个百分点;工业技术改造投资增长14.9%,比全部投资增速高5.3个百分点;服务业投资占比57.4%,比去年同期提升1.2个百分点;五大高耗能制造业投资下降1.5%。
  三是消费升级出现进展。与居民消费质量的提升和品质改善相关行业的销售都保持较快增长,消费升级的趋势明显。比如,5月份汽车销售额同比增长8.6%,比4月份加快3.5个百分点;体育娱乐用品的销售额同比增长12.9%;中西药品的销售额同比增长14.4%。
  四是新业态、新动能加快成长。 1~5月,网上零售额继续保持较快增长,为27.7%。“双创”战略推动创新主体大幅增加,5月份新增企业主体48万家左右,每天新增加约1.6万家。新产品、新服务继续保持较高增长,1~5月,新能源汽车销售12.6万辆,同比增长134.1%。
  结构矛盾仍旧突出
  不过,“长期来看,针对中国经济失衡或者出现深层次矛盾的治理,成效仍不显著。”刘伟向《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坦言了自己的判断,“目前中国经济呈现双重风险,一是潜在的通胀压力,二是经济下行压力。而且,这两个压力与总量扩张速度快慢关系不大,表面上是需求疲软、内需不足,深层次看则是一系列结构性矛盾的积累和扭曲。”
  其一,投资需求疲软源于多层次的结构性原因,包括产业结构升级动力不足,证券市场结构扭曲,都会导致投资需求的疲软。
  国有大企业受市场约束越来越强,在产业结构不能升级、产能又严重过剩的情况下去扩大投资不太现实;民营企业有投资冲动,但较难获得公平竞争的融资市场,导致其因融资成本过高而投资动力不足。
  其二,消费需求疲软的主要问题,不是因为居民收入增长迟缓,也不是国民收入总量扩张不够,而是收入分配结构出现了问题。在政府、企业和劳动者的收入分配结构中,劳动者在初次分配中的收入占比较低,使得消费增长在整个宏观格局中相对不足。
  加之地区之间、城乡之间、产业之间的收入结构性差异较大,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应有的消费规模和增速。比如,我国农业产值占GDP的9%,但农业劳动力就业比重占了30%多。
  因此,刘伟认为,当前消费需求疲软和投资需求疲软,总的来说并不是有效需求增长的快和慢等总量原因所导致,也不是经济周期性的宏观经济总量的失衡,而是一系列结构性失衡的结果。
  矢志不渝供给侧改革
  “中国经济今年上半年的表现从总量来说有所反弹,但结构性矛盾没有得到真正的缓解。”在刘伟看来,要解决这些结构性的矛盾,“靠需求扩张是解决不了的,因为需求只是涉及到总量,要么扩张、要么紧缩,不涉及到结构。针对这些问题,决策层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三去一降一补’,就是要解决结构性失衡这个目前中国经济最深层次的矛盾。”
  在全球经济低迷、英国脱欧给市场带来不确定性的情况下,相比世界其他经济体,中国不算低的经济增速、依然庞大的外汇储备、整体不高的外债水平以及巨大的公共基础设施投资空间,让中国经济具有众多的政策工具选项和广阔的发展回旋余地。
  基于此,面对《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国家统计局发言人盛来运认为,当前中国经济运行“上有压力,下有支撑”的大趋势,将在一段时间内不会改变,为中国经济笃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了坚实的改革基础。如此背景下,能否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意志和“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的笃定,矢志不渝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并取得成功,就成为“十三五”乃至更长时间解决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要害。
  采访最后,王军告诉本刊记者,今年以来,中央强调在搞供给侧改革的同时,也要加强需求侧管理,就是前者放眼长远,后者着眼短期,为了创造一个比较理想的稳定的改革环境,把更大的精力放在供给侧改革和体制改革上。(王健君 王仁贵)
瞭望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