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个滇沪合作项目在昆签约

26.07.2015  17:12

  昨日,滇沪商务合作项目签约仪式在昆明举行。在云南省委书记李纪恒,云南省委副书记、省长陈豪见证下,云南省商务厅与上海市商务委员会,滇中产业新区与上海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云南农垦集团与光明集团等20个合作项目在仪式上签约。

  签约仪式前,云南省委、省政府与上海市商务代表团、新沪商联合会代表团举行了座谈。李纪恒出席座谈会并讲话,陈豪主持座谈会。

  “云南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明确了新的定位,站上了新的起点,充满了新的动力,各位选择了云南就选择了成功,选择了云南就选择了美好未来,选择了云南就一定会取得辉煌。”李纪恒对参加座谈的上海企业家表示,云南地处中国经济圈、东南亚经济圈和南亚经济圈的结合部,是中国连接南亚、东南亚的国际大通道,是“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国家发展战略的连接交汇支点,拥有区位、农业资源、旅游资源、生态资源、科教资源等发展优势。今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考察时作了重要讲话,为云南发展确立了新坐标、明确了新定位、赋予了新使命,进一步提升了云南在国家发展战略以及国家周边外交和对外开放格局中的独特地位和作用,为云南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跨越式发展带来了宝贵机遇、注入了强劲动力。云南和上海同为“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的重点发展地区,双方合作前景广阔,共赢空间巨大。上海企业通过立足云南发展,不仅可以开拓我国西部市场,而且可以更加快捷地进入东南亚、南亚、西亚、南欧、非洲等市场。近年来,云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沪滇经济合作,大力支持、推动沪企入滇发展,上海多个企业在云南投资的重大项目推进顺利,取得了较好成效。

  李纪恒说,此次前来签约的都是上海的著名企业,实力强大、资金雄厚,是云南发展的“意中人”。有关州市和省直部门要拿出“谈恋爱、娶媳妇”的劲头,拿出真心和诚意,围绕国家发展战略规划,结合区域发展重点和产业特点,把项目推介好、对接好,促成上海企业家在滇有新投资;要搭建好投资合作平台,营造一流的投资环境,为新沪商赴滇投资提供各种便利,竭诚为项目落地和企业发展提供优质高效服务,尽职尽责地帮助解决问题,使双方合作意愿意向早日变成瓜熟蒂落的项目。招商部门要主动发挥职能作用,帮助双方牵线搭桥。希望大家共同努力,成就滇沪合作的一桩桩“美满姻缘”;希望上海市商务委员会一如既往地关心、关注、支持云南发展,为沪滇两地合作交流牵线搭桥,促进沪滇合作迈上新台阶;希望各位企业家到云南各地多走一走、多看一看,感知云南、体验云南、热爱云南、投资云南、发展云南,并通过自身影响带动更多的上海企业家到云南投资兴业,开拓南亚、东南亚广阔市场,实现企业的发展壮大。

  陈豪说,“我住江之头,君住江之尾”,一条长江把云南和上海紧紧连在一起。滇沪合作由来已久,可以追溯到上世纪60年代。改革开放特别是1996年两省市确定对口帮扶合作关系以来,双方合作领域更是不断拓展、合作程度不断加深,有力助推了云南经济社会发展、贫困地区群众脱贫致富、民族团结进步和边疆繁荣稳定。截至2014年底,上海企业在云南共实施经济合作项目1000多个,累计投资470多亿元。我们也非常高兴地看到,近年来,一批有实力、站在经济前沿的新沪商新生代企业家,接过沪滇合作的接力棒,来到云南投资兴业,增添了云南经济发展的活力和动力。陈豪指出,云南山川秀美,自然资源丰富,民族风情浓郁,具有良好的区位、资源、开放优势。当前,随着一系列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在云南的交汇叠加,云南的发展正面临着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处在关键的发展阶段。在加快跨越式发展中,全省上下正致力于打造开放型、创新型经济,推动产业发展向绿色化、信息化、高端化迈进。云南良好的发展势头,将为上海企业家朋友提供更加广阔的舞台和无限商机,希望更多的上海企业家朋友瞄准云南“五网”基础设施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教育卫生文化、城镇化建设等领域,加大投资力度,实现合作共赢,推动滇沪合作结出新硕果。

  参加座谈的上海企业家们表示,云南区位优势明显、生态环境良好、资源禀赋突出、发展潜力巨大,沪滇两地优势独特、互补性强,沪企在滇发展空间很大、机会很多。近年来,沪滇两地开展了多层次广泛合作,推动双方合作开启了新的篇章,为沪企到滇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希望在国家“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战略等大背景下,与云南在产业联动、资源共享、平台共建,园区合作、沪企入滇、云品入沪等更多领域开展合作,全面提升合作水平,实现共同发展、互利共赢。

  云南省委常委、省委秘书长曹建方,副省长高树勋、刘慧晏,省政协副主席、滇中产业新区管委会主任米东生出席上述活动。

  云南省政府秘书长李邑飞主持签约仪式。

  上海市商务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尚玉英,上海鹏欣(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新沪商联合会轮值主席姜照柏,上海华东环球石文化产业园董事长、新沪商联合会轮值主席、上海云南商会会长尹安泰等出席上述活动。

  (记者 张寅 陈晓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