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个关键词”体现昆明责任与担当

31.08.2015  09:15

    编者按:

  日前,市委召开第106次常委会议,市委书记程连元在会上作重要讲话。他指出,昆明应该牢牢把握“建省会、拓格局、转思维、重民生、从严管”五个关键词,牢固树立发展是第一要务的思想,只争朝夕、苦干实干,推进昆明又好又快发展,有力支撑全省跨越式发展。为帮助广大读者更好地理解、学习程连元书记讲话精神,本报特邀5位专家学者,围绕“五个关键词”解读会议精神,阐述思想观点,以助力形成进一步深入学习、推动实践的良好氛围。



      李立纲,云南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者,二级研究员,中国社会学学会理事,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建省会

  突出特色做强自身

  服务全省体现地位

  ★李立纲

  昆明自元朝成为云南省的省会,至今已有740年的历史。作为省会,昆明是云南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随着近代和现代的历史发展,昆明更是成为全省的交通、金融、科技、教育、信息、物流中心。

  省会城市,往往是一省的综合性发展重心,不论怎么来看,都具有中心城市的意义。作为中心城市,昆明具有三大特点:一是省会城市与一定区域内的中心城市两种身份合二而一,具有省域内绝对的中心城市地位;二是云南省唯一的特大城市,这是昆明这座城市首位度比较高的一种表现;三是西南沿边的特大城市,具有独特区位优势和发展潜力。昆明中心城市如果从空间上来看,可以从三个层次来把握:一是滇中区域的中心城市;二是全省范围的中心城市;三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辐射南亚东南亚的交通枢纽和区域性国际化的中心城市。同时,昆明还是省域内首位度最高的城市,综合实力排第二的曲靖,远远未能形成滇东的区域性中心城市,昆明一直以来都是全省的绝对中心。

  昆明的绝对中心地位,既有有利的一面,同时也有值得认真反思的一面。绝对中心地位一方面不利于形成全省资源统筹,整体集约发展格局;另一方面也不利于昆明根据自身的特点和优势,有所取舍,更好地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方向,不利于其他城市的成长。人口往中心城市(包括省会城市)集中,各种资源也往中心城市集中,形成大城市聚集效应,使中心城市的人口过度密集,由此引发一系列发展和社会问题,这是现代城市化发展过程中的一段弯路,在全国各省会中心城市中多多少少都有所体现。

  要消除上述不利因素,在未来的全局性发展中更好地发挥省会中心城市的作用,省会城市就应该放弃面面俱到的发展思路,在认真承担省会城市的功能的同时,有选择地确立自己的发展方向,在突出特点和整合资源上做好自己要做的事情。其实这就是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只是这样的科学发展,有时是在被动的情况下不自觉的选择。我们可以看到,随着历史进程的演进,特别是现代历史带来的普遍性发展,这种情况正变得越来越多——在省内其他城市发展的同时,省会城市在保留政治(行政)中心之外,其他方面的功能可能会有所淡化或者转移,综合性的城市中心地位会有所改变。其他一些有着个性特色的城市,或是发展新兴的产业和业态,比如旅游、信息、物流、科技、电子、矿业及其他新兴制造业的重心,或者从一开始就有新的布局,或者是因发展的新要求而有所调整,这些地方在如交通条件,自然和生态条件,矿藏和资源条件,或者产业布局和居住布局调整等,也会促使一些新的城市发展起来。省会城市适当分散一些功能,应该是一种很正常的现象。当下,这种现象正日益被社会所认可,在发展决策的时候渐渐由被动转变为主动。这种城市发展决策思路上的变化,不但体现了一个省会的责任与担当,同时也为其创造了和谐有序发展的机遇。

  今年3月31日,中共云南省委作出《关于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 闯出跨越式发展路子的决定》,对昆明的发展和定位有明确的指导性意见。提出:昆明要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自觉肩负责任和使命,切实将云南放在全国发展大局中谋划和布局,与国家发展战略深度融合,找准跨越式发展的支撑点和突破口,提升云南服务全国发展的能力。

  未来一段时间内,在积极推进现代新昆明建设的同时,进一步完善“现代新昆明建设”的产业和人口布局,消化现代新昆明规划实施中所积累的问题,使现代新昆明规划的价值最大化,更好地对应《昆明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的实施。“总体规划”要求规划末期人口控制在430万,有相当大的难度。且不谈常住人口的不断突破,就流动人口而言也是一个相当大的数量——他们也要本地提供相应的生活和居住的各种资源。所以,规划的实施一定是一个动态、综合、全面的过程。

  在有序发展省会城市昆明的同时,也要通过省的层面,甚至全国的层面,对资源在省域范围内进行再平衡,实现省域生产力和社会资源更加合理的空间布局,这样昆明和省内其他城市都能得到较好的发展。昆明本身就是要充分运用自己的资源,做强自身,服务全省。抓住历史机遇,承担历史重任。

  总的来说,面对自己的历史责任和机遇,省会昆明要做的是:突出特色,做强自身;服务全省,体现地位。

  从昆明市要做好服务工作的角度来看,就是要想问题、做决策、抓工作都要从全省大局出发,做到“四个服务”,即有效服务好国家发展大战略和中央驻昆机构,服务好省委、省政府及省级驻昆单位,服务好兄弟州市发展,服务好全市人民群众。



      甘立勇,中共昆明市委党校市情研究中心副教授,省咨询协会、企业家协会、多地商会顾问及多所高校特聘教授。

   拓格局

  格局决定结局

  思路决定出路

  ★甘立勇

  中国有这样一句谚语:“再大的烙饼也大不过烙它的锅”,此话的含义是:能够烙出多大的饼,完全取决于烙它的那口“”——这,就是所谓的“格局”。

  “格局”,字面意思是指事物的“格式与布局”;用于规划与谋略时,更多是指谋事的高度、长度和宽度。大格局,既是一种眼界,也是一种励志的目标,更是一种气魄和前瞻性谋划能力。

  寄予昆明未来的发展,为什么要首提“拓格局”?

  谋大事者必先布大局。“格局”决定着事情发展的方向、发展趋势。格局大了,未来的路也就宽了!

  程连元书记提出“拓格局”的要求,首先是希望在谋划昆明未来的发展定位时应站得更高、看得更远,力求将昆明社会经济的未来做得更大更强,更具有可持续性和无可替代性,即需要培育“大格局、大气魄”的长远意识;其次是要求昆明市的全体干部群众必须要付出更多的精力和努力去拓展这个“大格局”具体的内涵、容量与质量。

   昆明如何才能做到“拓格局”?

  首先要“跳出昆明看昆明”。

  今天的昆明,绝不能仅仅作为云南省的省会城市与中心城市的带动与辐射作用而存在;同时也必须以滇中城市经济圈“中央处理器”的凝聚核心的作用和身份而存在;更应该以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特殊时期作为“承内启外”的枢纽型、中继型节点城市在“一带一路”国家战略中肩负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价值而存在。既要将昆明的各种“中心”优势扩散到周边,当好全省的排头兵和火车头,又必须“融入和服务于国家战略”,背靠祖国内地放眼“两亚两洋”(南亚、东南亚和太平洋、印度洋),做好“连接点”的大文章。

   其次须“科学精准定位”。

  对于昆明的发展定位,过去我们有太多的寄予、太多的目标,譬如:“宜居城市”、“生态城市”、“旅游城市”、“花园城市”、“避暑圣地”、“桥头堡”、“多样化民族文化风情城市”、“区域性国际城市”……这样,自然也带来了太多的“变数”和太多的“无所适从”,乃至渐渐麻木。管理学理论告诉我们:“简明、清晰、恒定并可分解、可执行、可考核的目标最具备激励效应。”因此,当前“拓格局”最急迫的任务之一就是要将昆明未来发展的方向定位下来,恒久努力实现下去,“风物长宜放眼量”,不要轻易因为“时过境迁”而出现重大的调整。

   第三应“不断创新拓空间”。

  习近平总书记年初考察云南时明确指出,“云南的优势在区位,出路在开放”,作为“排头兵和火车头”的昆明市,更应该领会这一指示的深刻内涵,在新产业布局时,摒弃传统的“资源优势”思维,围绕新兴产业、服务性产业、外向型产业做大文章,形成昆明经济新的增长极。以“区位优势”为思考问题的出发点,以建设“区域性国际城市”为一切工作基点,努力将昆明打造成为面向南亚、东南亚的“经济贸易、金融服务、科技创新、人文交流”四大中心,逐渐发挥出“基础设施、市场体系、综合经济、中心城镇、文化旅游、自主创新”六大辐射力,助力昆明市真正形成“融入国内、联通周边、接轨国际”的发展大格局大空间之中。

  最后得“持之以恒一以贯之”。

  “格局既定,方向明确,任务清晰”,接下来就是贯彻执行的工作了。无论是决策还是执行,“持之以恒”最为核心和关键,昆明发展大格局的完成需要有扎扎实实、不折不扣的执行态度和精益求精、开拓创新的工作作风。

  格局决定结局,思路决定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