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文山丘北县仙人洞村:因地制宜推进景区民居建设与改造 打造旅游升级新模本

09.08.2016  02:38

按规划建设的仙人洞村与周围的自然风光和谐统一。本报记者 周灿 摄

眼下,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丘北县普者黑景区一派“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美景。正值暑期,普者黑也迎来一年中游客量最高的旺季。而位于普者黑核心景区的仙人洞村大小客栈更是一屋难求。

景区未开发以前,仙人洞村就是一个贫困落后的彝族撒尼人聚居村寨。通过“美丽乡村+旅游+文化+扶贫”新模式打造升级版旅游文化产业,2015年,仙人洞村集体总收入3000余万元,人均纯收入是旅游开发前的100倍,达30000余元,是我省典型的通过发展旅游脱贫致富的少数民族村寨。

乡村美了 村民富了

普者黑彝语为“鱼虾多的池塘”。登高眺望,湖面似一串长长的珍珠,熠熠闪光。

仙人洞村深藏其间,居住着196户彝族撒尼人,祖祖辈辈靠打鱼种地为生,贫困落后一直相随。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开发普者黑景区后,仙人洞村很多群众依靠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区位优势参与旅游开发并获得效益,成为全县的“首富村”。

生活富裕后,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和制约,村民们认为手里有了钱,就应该推倒祖祖辈辈居住的土坯房,像城里人一样建盖居住高楼洋房,一方面是改善自己的居住环境,另一方面希望吸引游客增加经济收入。不仅仙人洞村如此,景区范围内的村庄同样如此,村民们不顾相关政策限制,模仿城市中高楼洋房的建筑样式,几年间,一幢幢各式各样的高楼洋房拔地而起,与景区环境形成了巨大反差,景区村庄具有的自然资源优势和颇具吸引力的民族文化元素逐渐消失,丘北旅游产业以及景区农村经济的发展受到了严重制约。

如何引导景区村民因地制宜依规而建,以实现旅游业及景区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这一重大问题摆上了丘北县委、县政府的议事日程。

经过多次调研论证,丘北县委、县政府出台了相关政策措施,特别是《丘北县人民政府关于加强普者黑景区民居建设管理的通知》,明确了建设管理范围、建设要求、奖惩措施和保障措施等各项细则。严格规划各种民族民居的建筑式样和建筑风格,同时,政府还成立工作队进驻村寨对民居建设工程进行把关并帮助农户协调贷款等各项事宜,稳步推进景区民居建设与改造的各项工作。

实现构想的过程中,农村基层组织发挥了重要作用。新任仙人洞村村长范成元拿出了“一户一方案一户一设计”的具体建设规划方案报政府审批后,开始了深入细致的宣传动员工作。他们以村里2008年建成的“青荷园”这座独具特色的农家客栈为样板,说明进行民居改造的重要性以及产生的经济效益的差别。经过耐心宣传教育,问题和矛盾一一得到化解,全村196户人家的民居改造工作得以有序推进。

如今,走进仙人洞村,一组彰显撒尼人民族文化元素的建筑群映入眼帘。“以提高景区群众生活水平、建设美丽乡村、提升景区品位为目标,突出地方文化和民居特色,通过整治景区村庄环境,努力打造生态良好、风格统一、特色鲜明、设施完善、服务配套的乡村旅游景点。”这一总体规划得以实现。渣渣呀客栈老板告诉记者,改造前客栈能住60多人,改造后只能住20多人,可品质大大提升,客房单价翻了好几番,经营客栈一年能获得100万元的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