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遗产哈尼梯田农业人口持续外流 现“空心化”趋势

06.03.2017  19:33

  中新社红河3月5日电 (张丹 缪超)三月,是世界文化遗产红河哈尼梯田的最佳观景季。午后,元阳县箐口村里,中外游客扛着“长枪短炮”纷至沓来,用镜头记录下气势磅礴的元阳梯田。60多岁的哈尼族老人卢正祥独自坐在家门口,出神地看着人来人往。

  “大女儿出嫁了,儿子常年在昆明打工。”卢老说,“就剩下我和老伴维持着家里的梯田。

  卢老的情况并不是个例,元阳梯田已初现“空心化”趋势。箐口村村支书李文才告诉记者,在这个纯哈尼族村落,60多名年轻人常年在外务工,还有一部分人农闲时出去挣点过年钱,留下种地的多是50到70岁的老人。“我的两个儿子也都在昆明打工。

  元阳县是哈尼梯田的核心区所在地,自2013年哈尼梯田申遗成功后,越来越多的游客慕名来到这个位于中国西南边陲云南省的小县城。仅2017年前两月,元阳县就接待游客4万多人,其中近四成来自海外,旅游收入逾5亿元(人民币,下同)。

  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外界经济行为的进入改变了哈尼族人对梯田的重视程度,对年轻人的影响尤其明显。”云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王清华从事哈尼梯田研究30余年,他认为,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吸引年轻人离开土地,而哈尼梯田的价值在于它是森林、水系、梯田和村寨‘四素同构’的‘活体’,如果梯田上的人放弃传统生活和劳作方式,将是对梯田最大的威胁。”

  李文才觉得,收入是年轻人外出务工的主要原因之一。“我家有4亩梯田,种红米、黄豆和苞谷,一年收入4000多元。出去打工每人每天能拿到80到100元,一个多月就顶我这一年的收入了。

  虽然坐拥世界遗产,但哈尼梯田遍布的元阳、红河、金平、绿春四县仍是集贫困、边疆、山区、民族为一体的贫困县。元阳全县44.65万总人口中,九成多是农业人口,建档立卡贫困户达95805人。

  据元阳县旅发委副主任刘梅介绍,旅游业的井喷式发展带动了全县2000人直接就业,但对多数人而言,更多的是居住环境和基础设施的提升,收入上没能直接分享旅游业红利。

  “目前确实存在少部分梯田损坏和撂荒的现象。”世界遗产红河哈尼梯田元阳管委会办公室主任张红梅对面临的困难毫不讳言。“菲律宾依富高梯田就是因生态破坏、农民流失被列入世界濒危遗产名录,我们一直以此警示自己。目前的解决思路是,提高梯田农产品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

  哈尼梯田正在建立“稻鱼鸭”生态立体农业,即在梯田里种植水稻的同时,也养鱼、养鸭。“碎稻谷、田间的小虫是鱼和鸭的大餐,鱼和鸭子的粪便又是天然肥料。”主抓扶贫工作的元阳县委副书记龙刚表示,这样的生态循环项目既有助于保护梯田,又能提高收入。经测算,实施“稻鱼鸭”项目的梯田每亩年均纯收入可达5000余元。

  元阳县根据不同海拔,规划种植热果、红米、生物药业,建立了梯田红米加工厂,希望绿色、无污染加上哈尼梯田这块“金字招牌”,成为梯田农产品的致胜法宝。龙刚也坦言,要真正形成品牌和产业,还需要时间。

  当前,建水至元阳的高速公路、元阳哈尼梯田机场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设中,交通的便利将促使旅游业进一步发展,未来元阳百姓与外界的沟通也将更加活跃。(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