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医生援滇:终将梦想照进现实

08.06.2017  09:51

  作为上海市卫生系统对口支援工作中支援力度最大、派出人员最多的一个项目,2010年启动的上海市医院对口支援云南省县级医院项目,目前正实施第三轮对口帮扶。上海调集28家三级医院的优质医疗资源,每年选派120余名业务骨干,安排1680万元专项资金对口帮扶云南省28家贫困县县级医院,实现精准健康扶贫。

  近日,上海市三级医院对口帮扶云南省县级医院工作座谈会在云南省昆明市举行。一周里,记者对上海对口帮扶的多家县级医院进行了实地采访。从陇川到牟定,从永平到祥云,从医生到患者,从耄耋老人到年轻母亲,记者似乎都听到了同一句话:“我有一个梦想。

  82岁的何茂兰安静地躺在病床上,一看到她的主治医生、来自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骨科的马春辉,何茂兰立即露出了慈祥的微笑。

  “母亲患膝关节炎很久,而且越来越严重,已有一年多无法走路。她有时会对我们说,真想再下地走走啊!”何茂兰的女儿告诉记者:“我们曾陪她去州里的医院咨询,说要到省级大医院治疗。没想到,县里的医院让母亲的愿望实现了!

  马春辉刚到德宏州陇川县人民医院时,发现这里的骨科只能开展普通的创伤救治,对发病率很高的关节疾病却无计可施。“当地人由于气候原因和常年劳作,不少老人像何茂兰一样,因长期关节炎导致关节变形、无法走路。”马春辉说:“我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开展关节镜技术,让适合膝关节置换手术的患者尽早治疗,恢复行走功能。

  专科建设,因地制宜,这是上海精准帮扶的体现。从2010年起,通过两轮6年的对口支援云南省县级医院项目,上海累计向云南派出12批医疗队共1170人次,建立400多个特色专科,开展新技术2734项。

当地老百姓最容易得什么疾病、最需要什么治疗,我们就集中优势力量把这个学科尽快建立起来,把技术及早开展起来。”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援滇医疗队队长徐东亮说。

  38岁的方垂璧是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心外监护室的护士,她来到楚雄州牟定县人民医院的ICU(重症医学科)时,几乎傻了眼。

  “ICU是医院集中监护和救治危重病人的重要科室,我们却发现这里的ICU是个空壳子,什么都没有。”方垂璧说。于是,他们制定近60项专科器械、设备及物资清单,建立一套护理制度,协作开创当地真正意义上的ICU。

  很快,ICU迎来第一场“实战”:一位73岁老年女性患者,左侧输尿管中段结石合并感染,已接受抗感染治疗。仁济医院泌尿科朱寅杰医生提出外科置管引流解除梗阻的治疗方案。手术中,最坏的情况发生了——患者突发感染性休克!朱寅杰迅速置管,解除输尿管梗阻,完成手术,同时组织麻醉科抢救。

  患者转入ICU后,在仁济医院心内科应小盈和方垂璧指导下,医护团队迅速进行深静脉穿刺置管、桡动脉穿刺有创监测血压。经过3天严密监护治疗,老人终于闯过难关。

  “不止是这位老人,我想帮助这里更多的人。”方垂璧说,“现在,当地医生对危重患者的救治预案、步骤流程、学科合作等有了深入了解。以后即使我们不在这里,他们也可以应对。

  从零起步,这是上海援滇医疗队的任务,不仅技术输出,更要“手把手”将规定、制度、流程教会当地医生。唯有如此,才能让更多患者获益;正因如此,在牟定县人民医院党总支书记朱晓琴眼中,上海医生都是铁人。

  “每天一大早就到医院查房,中午总要把饭送到手术室给他们吃,晚上忙到十一二点,喝完粥就睡了。”朱晓琴说,“上海医生不仅把他们的技术带给我们,更将他们的态度和作风留在这里。

  “我很幸运,去年有机会到上海进修,没想到的是在上海的老师也跟着我来了!”28岁的杨晓丹说。

  杨晓丹是大理州永平县人民医院的年轻医生,老师是复旦大学附属金山医院病理科医生罗金芳。“罗老师耐心教我病理读片,我就像进入一个崭新世界。”杨晓丹说,“我们医院没有病理科,金山医院帮助我们建立远程病理中心。记得我从上海回云南时,罗老师承诺,‘等远程病理中心建好,我第一个报名过来’。之后,她真的来了!

  有了数字化远程“云病理”诊断平台,永平县人民医院的患者不用再赶赴上级医院进行病理诊断,而当地医生也获得绝好的学习机会。“我要好好珍惜这样的机会,因为我想像上海医生那样本领高强!”杨晓丹说。

  师徒带教,学科传承,正在沪滇两地的医生之间开花结果。上海市第九人民医院血管外科陆民医生今年60岁,是医疗队里年纪最大的一位,而他高兴的是,在云南收了一位小徒弟——大理州祥云县人民医院的年轻医生张冰。从为缺少一把血管阻断钳而犯愁,到建立血管外科专业组,张冰跟随陆民一路走来,几乎每天都接受老师的考试:下肢深静脉血栓,如何准确评估肺栓塞风险?刀刺伤病人的血管损伤如何处理?每一天,张冰都觉得收获满满。

  上海对口支援,不仅把专家派出去,还将医生接过来。从2000年至今,上海各家支援医院已为云南省县级医院培训骨干医师555名,目前有200名云南省县级医院骨干医师在沪培训。

  如果说专科建设是因地制宜,那么人才培养则是因材施教。上海市卫生计生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上海对云南的人才培养多层次而全方位:从卫生管理干部到医疗技术骨干,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到适宜技术基层推广,上海分门别类设置培训项目,并在沪滇两地同时举办培训班,只希望留下一支带不走的队伍,也让众多像杨晓丹一样的当地医生实现造福患者的梦想。

  王长梅的额前有一缕俏皮卷发,看起来像个学生,很难相信她已是两个孩子的母亲。更令人惊讶的是,在加入援滇医疗队前,与她同在金山医院的丈夫成强,刚刚从云南支援回来。

  “我丈夫是五官科医生,他在云南时常跟我说,这里很需要我们。比如,这里缺乏放射科医生,患者拍片检查总要到州级医院去,来回三四个小时,还要排队两周。我想,我是放射科医生,也来做点事吧。”王长梅有点羞涩地说。

  这对白衣夫妻,儿子10岁,女儿才两岁。当成强回来而王长梅准备出发时,女儿懵懂,儿子问道:“为什么爸爸回来,妈妈又要走了?”王长梅是真舍不得:“可是,我们希望将来把在云南的经历告诉孩子们,通过言传身教,让他们懂得如何去爱别人、真诚对待别人。

  怀着对孩子的疼爱与思念,许多像成强与王长梅这样的上海医生,踏上去云南的旅途。因为这份疼爱,他们更懂得生命的可贵;因为这份思念,他们更坚定了自己的信念。就像金山医院援滇医疗队队长谢雪锋所说:“每次,当我们坐几小时的车到偏远村落义诊,看到那些活泼可爱的孩子在家门口玩耍,我就会想起自己的女儿,不知道她是不是也正欢乐着。而每当看到那些生病却得不到及时治疗的孩子,我又会倍感难过。身为父亲,我能感受家长的焦急,而我们的帮助又是多么必要。

  每一位援滇医疗队队员,都用他们的黝黑肤色诉说着与苍山洱海、目瑙纵歌的亲近,而他们心里还有很多“未完成”:双排CT太过陈旧,核磁共振不被了解,腹腔镜手术显示器已成“古董”,白内障患者太多而眼科医生太少,疾病预防健康宣教亟须开展……无论对于彩云之南的人们而言,还是对于浦江之滨的医生来说,梦想总在路上,终将照进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