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生共赢”扶贫开发的丽江“河源模式”

16.03.2016  11:04

丽江健康与环境研究中心在玉龙纳西族自治县九河乡河源村实施生态环境保护与社区可持续发展研究示范项目,探索出“三生共赢”扶贫开发的“河源模式

绿树掩映的河源村民居

赶集归来笑开颜

试种猪苓

被列为省级贫困村的玉龙县九河乡河源村14个村民小组35个村落,像散落的星星,分布在世界自然遗产“三江并流”老君山片区九十九龙潭海拔2450米至4200米之间的崇山峻岭之中,当地502户、2150名白、纳西、普米、傈僳、汉等各族群众,面对生存发展和生态保护的突出矛盾,在丽江健康与环境研究中心的扶持带动下,闯出了一条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共赢”扶贫开发新路子。

目前,河源村的“三生共赢”扶贫开发模式,已经被推广到石头乡的兰香、桃花、利苴村委会,以及黎明乡的黎光等村委会,辐射范围达850平方公里,79个村民小组。今年,玉龙县政协结合“挂包帮”“转走访”,又在巨甸镇的后箐、金河等两个村委会进行推广。

700人外出务工,减轻生态环境保护压力

2月17日,记者驱车来到河源村采访,看到村组之间的公路四通八达,公路边、村落旁布满的参天大树在人们眼前呈现出森林环抱、风景迷人的景象。

河源过去是有名的林区,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砍伐木材的收入占村民总收入的70%以上。”陪同采访的村党总支书记李敬保介绍,当时村里不通电,村里就用卖树木的钱架通了电线,让村民点上了电灯。天然林禁伐以后,断了村民的“”路,村民的生存发展和生态保护成了最突出的问题。

”路不通走“城路”。原来在老君山砍树贩运木材的一些人纷纷进城开辟依托城市发展新路。他们有的在城里租车开“的士”,有的在超市打工,有的则自主创业当老板。

全村三分之一的人进城务工,有效减轻了村民的生存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压力。”李敬保对此深有感触。

现任河源村委会主任杨志云,初中毕业后当了8年的民办教师。后来,自己买了一辆车参与贩运木材。1996年,他开始进城在玉峰水泥厂当车队长,后来又租车开“的士”。2010年4月,他回到村里竞选,当了村委会主任。现在,他在村里流转了200多亩土地发展特色产业。

磨石河村民小组村民和秀芳,原来在浙江打工,还和一位湖南小伙儿结了婚。后来,夫妻俩双双回到丽江,在城郊结合部租了8亩地种香菇。现在,一家3口人在城里买了两套房子、两辆车子,生活过得有滋有味。去年,她还回到村里,重新修建了老家的房子。

像和秀芳这样,举家在外务工生活的在河源已不是少数。”杨志云介绍,目前,河源村共有700人在全国各地打工,有的一家一家地出去了。磨石河村民小组原来有33户,现在居住在村里的只有6户人家,其他27户人家都到城里打工生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