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背景下如何培养好缅甸语人才 专家学者云大研讨

22.05.2016  10:37

云南网讯(记者 自建丽)缅甸语专业近年较受欢迎。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有18所高校开办了缅甸语专业,在校本科生达到1058人,仅次于朝鲜语、泰语和越南语等非通用语专业。“一带一路”背景下,这一趋热的态势可能将持续发酵,如何培养适应新形势发展的缅甸语人才成为当下之需。

5月21日,第二届全国缅语教学与缅甸研究人才培养研讨会在云南大学召开。来自北京大学、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天津外国语大学、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西民族大学、云南民族大学、云南师范大学和云南大学等10余家教学研究单位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就“一带一路”背景下的缅语教学体系构建、教学资源共享、专业课程建设和复合型人才培养等议题进行深入探讨。此次研讨会由中国非通用语教学研究会、云南大学缅甸研究院联合主办。

缅甸驻昆总领事吴梭柏,云南大学校长林文勋,北京大学教授、教育部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非通用语种类专业分指委主任委员刘曙雄,国务院外国语言文学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非通用语研究会会长钟智翔教授等出席研讨会并致辞。

以云南大学为代表的中国高校与曼德勒大学、曼德勒外国语大学等缅甸高校签订了合作协议,在教师互派、留学生培养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这些工作都是卓有成效的”,吴梭柏说。

林文勋始终坚持推动云南大学的缅甸研究,做了很多事无巨细的支持性工作。未来,他希望处于关键发展期的云南大学在各方的关心、支持和帮助下,能培养好缅甸语人才、建设好缅甸研究院、开展好缅甸研究。同时,他建言,全国缅甸语教学和缅甸研究人才培养机构要加强沟通交流,找到并发挥发好协作机制的作用,“要团结起来抱团发展”。

刘曙雄介绍了今年4月召开的“加强外语非通用语种人才培养工作座谈会”的情况,传达了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释放出的相关信息。他说,“一带一路”的实施需要合作国间语言文化的融通,这一点十分重要。

钟智翔认为,要基于社会发展培养缅甸语人才,要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当前,全国缅甸语界应从主动服务国家战略的角度出发培养人才,这不仅仅是培养纯语言类人才,而是要培养具有中国情怀、世界眼光的专业人才,他们得讲好‘中国故事’”,钟智翔说。

交流讨论期间,与会专家学者认为,我国缅甸语教学和人才培养已取得较为不错的成绩,为相关行业输送了大批人才。但是,多年的人才使用实践证明,单纯的语言教学并不能适应新形势下用人单位的需求。

著名缅甸问题研究专家、云南大学缅甸研究院院长李晨阳建议,今后的教学中需提高缅甸历史、文化、民族、宗教、习俗等国情知识的比重,要培养复合型缅甸语人才,这其中还要加强对缅甸政治、经济、外交、安全的研究,为我国对缅工作与企业在缅甸的经营提供更好的政策建议和服务。“实际上,就是要再培养出一批通晓缅甸语并在专业领域有知识型建树的高层次人才”,李晨阳坦言。

李晨阳所在的云南大学在缅甸研究方面享有盛誉。2002年,开始系统开展缅甸研究;2011年,在国内率先成立了缅甸研究中心;2012年,获准云南省当代缅甸与滇缅关系研究创新团队;2014年,获准为云南省缅甸研究基地;2015年,在缅甸研究中心基础上成立缅甸研究院。目前,缅甸问题研究已成为云南大学新型高端智库建设的响亮品牌。据了解,云南大学缅甸研究院系迄今为止全球唯一的以“研究院”为建制的专业性缅甸研究机构,也将在不久后打造成为该领域的全球翘首。

云南大学也曾是云南省最早开设缅甸语专业的高校,后一度停办,2014年恢复招生。云南大学正是抓住了“一带一路”战略实施所带来的机遇,加快缅甸语等非通用语的发展,而云南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又进一步扩大了这种利好。云南大学对缅甸语、泰语、越南语等非通用语采取“系所联合”的跨学科培养方式以及与国外高校的联合培养方式,国际关系研究院、缅甸研究院等就全程参与到培养中来,今年12月将有首批缅甸语专业本科学生赴曼德勒外国语大学留学。目前,云南大学还在亚非语语言文学专业下招收缅甸语、泰语方向的硕士研究生。应该说,“语言+专业”办学,使得云南大学的非通用语专业建设真正体现出综合性大学的学科优势和资源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