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户撒刀:扬民族文化 写致富新经

11.08.2022  06:10

  中新网云南新闻8月10日电(杨彬  谭朝) 德宏州陇川县户撒乡地处西南边境,各民族聚居,少数民族文化浓厚。其中,户撒乡阿昌族的刀文化历史悠久,是阿昌人引以为傲的历史文化遗产。其中,作为国家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阿昌族户撒刀的传承人,宝元雕刻技艺精湛,制作的刀具品质优良,深受当地群众喜爱。

  走进户撒乡户早村,来到尹师傅的家中,映入眼帘的是满墙的合照和荣誉证书。尹师傅自豪地为客人介绍着每一张照片背后他和户撒刀的故事。

尹宝元讲解获得的各项荣誉。保胜雄 摄

  传制刀技艺,扬阿昌文化

  刀具在户撒人的生活中无处不在,除了用于日常生产生活外,还有用作家居装饰的工艺刀、作为礼物赠送给亲友的礼刀。

  “我家祖祖辈辈都是以制刀为生,到我这里已经是第五代了。能够成为户撒刀的传承人,发扬阿昌文化,是我的荣幸。”传承制刀技艺,发扬民族文化,是尹师傅不变的初心。

  云南民间工艺创意展、昆明民族工艺品展销会、德宏州民族活动展销会……尹师傅历数着自己参加的各类民族文化宣传活动。

  照片里的尹师傅身穿阿昌服装,腰挎户撒长刀,笑容灿烂,俨然成了阿昌文化宣传大使。

  其实,尹师傅的民族文化宣传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尹师傅是地道的阿昌族,从小会说一口流利的阿昌话,景颇话、傣族话也略懂一些,但对“普通话”却是一头雾水。之前,尹师傅出远门总要带上大儿子作“翻译”。可靠翻译才能与别人交流也不是个长久之计,生性要强的他决定从头开始学普通话。

  他找到村里的老师,从简单的词句开始学习,每天准时看新闻、听广播,适应普通话语言环境,一得空就去找德宏州陇川县烟草专卖局驻村工作队员刘亚聊家常,加强对话练习……就这样,尹师傅一点点学会了普通话。

  “学好普通话,走遍天下也不怕。现在我能自己一个人出去参加各种展销会、宣传会,基本能用普通话跟别人交流。”尹师傅爽朗地说道。

  遇销路难题,得援手化解

  随着时代发展,手工制刀产业市场份额逐步被工业产品所占据,再加上相关部门对刀具的管控力度进一步加大,手工刀具市场份额大幅减少,让不少制刀的手工艺人都萌生了退意。

  尹师傅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户早村人吃饭的碗不能丢,阿昌族的传统技艺更不能丢。

  “小福哥,我们户早村那么多人靠制刀这门手艺吃饭,现在好几家店铺都准备关门、改行了,请你们要帮想想办法。”尹师傅焦急地找到陇川县烟草专卖局驻村队员刘亚、刀小福求助。

  刘亚、刀小福得知这一情况后,约上尹师傅找到相关部门对政策进行咨询、了解。

  回到村里,尹师傅和驻村队员召集从事刀具生产经营的村民们开会,详细介绍了刀具的制作、配送、邮寄等规定,一解村民心中的困惑。对政策和规定掌握透彻以后,村民放开了手脚继续发展制刀产业。

尹宝元展示传统阿昌刀鞘制作手法。刀小福 摄

  上抖音直播,赶致富风口

  “我手中的这把刀是采用户撒传统锻打工艺制作,锻打充分、性能出众、手感厚实。它的刀鞘采用大红酸枝木,配有‘双龙戏珠’的图案,有祥龙送福、镇宅纳福的寓意。”在直播间里,尹师傅热情地介绍着自家的产品。

  随着电商的发展,不少农产品、山货纷纷走上直播间,产品销量大增。头脑灵活的尹师傅也开起了抖音直播间带货。户撒刀声名在外,再加上非物质文化传承人这个身份,尹师傅直播间的流量不少,户撒刀的销量也提高了不少。

  销量上去了,质量也不能落下。尹师傅仍然每天去制刀生产车间检查刀具制作情况,选料、绘制、雕刻、打磨、粘合等各个环节,尹师傅都亲自把关,一点也不敢马虎。

  “要细心、耐心,才能做出好产品。不管是线上渠道,还是线下渠道,我们都要保证品质优良。户撒刀这块金字招牌一定要保护好。”尹师傅做一边仔细检查产品一边说道。

  晚上8点,尹师傅的直播间准时开播。多才多艺的尹师傅放起音乐,手执木刀,为观众即兴表演了一段景颇刀舞。

  这段舞蹈刚柔相济,激抒并存,急缓相容,如疾风,如细雨,看得观众如痴如醉,跳出了户撒风采,也舞出了美好未来。(完)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