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合作项目要与所在国民众接“地气”

11.10.2014  03:23

云南网讯(记者 赵岗)“在推进‘一带一路’和孟中印缅经济走廊战略构想时,应研究周边各国和沿线各国媒体运作规律和民意特点;推动有资质的民间组织走出国门,开展扶贫、医疗、教育等惠民合作,扩大当地民众的参与度与社会受益面。”10月10日,在昆明举行的2014年中国经济社会论坛上,中国经济社会理事会理事、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党群外事协调局局长、中国民间组织国际交流促进会秘书长尤建华这样认为。

尤建华称,民间交往已成为我方实施“一带一路”、孟中印缅经济走廊战略构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民心向背对开展双边各领域合作和实施区域开放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如果把推动沿边开放和两廊建设比喻成修建中国与周边国家共同发展“快车道”的话,民间交往与合作则是前期“铺平”与“打地基”的关键环节,为今后全方位畅通合作起着基础性作用。

尤建华建议,建立对周边国家民间交往的新平台要做到三件事:打造了解周边国家涉华民意的“信息共享”平台;官民并举,搭建“一带一路”和孟中印缅经济走廊战略框架下有民间组织参与的“政企银研民”平台;探索与周边国家搭建“民生领域合作”的新平台。

尤建华认为,民意已成为周边各国与我开展双边关系的重要因素。我方在推进“一带一路”和孟中印缅经济走廊战略构想时,应研究周边各国和沿线各国媒体运作规律和民意特点,开展与相关国家媒体及非政府组织的接触与合作,可视情结交一批知华友华媒体和非政府组织,加强民间智库人脉建设,邀请更多的民众来华交流,成为推动“一带一路”、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的合作伙伴。要在保持与周边国家政府、执政党合作的基础上,加大对民间的工作力度,促进广泛的人文多元交流。充分发挥中缅民间交流圆桌会、跨喜马拉雅民意对话会等机制化交往平台作用,加强对周边国家民间外交机制建设。做好整体谋划,注重与国家总体外交的协调配合,推动有资质的民间组织走出国门,开展扶贫、医疗、教育等惠民合作,扩大当地民众的参与度与社会受益面,力求合作项目社会效益和民意影响最大化。

我国周边国家多为发展中国家,各国政府对搭乘我发展“快车”寄予厚望。近年来,我国与周边国家的经济合作不断深化,但也出现一些问题,如一些大项目合作受阻等。实施“一带一路”战略,应认真考虑经贸合作的针对性,在项目合作中接“民气”、接“地气”,让民众看得见、摸得着、得实惠。如缅甸人口70%以上是农民,对我方提供小额农贷赞许有加,充满期待,并希望在皎漂经济特区多安排一些劳动密集型企业进驻。

相关报道:

云南在打造向西开放跨境人民币金融中心方面大有可为

一带一路”融资创新需引入公私合作伙伴关系机制

海外侨商可提供“一带一路”科技及智力支持

云南应加快建设通往印度洋的国际通道

国家应加大对云南新疆交通基础设施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