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兵头将尾的军旅格言

23.07.2015  13:43
部队建设中,时时有他的身影 工作中,他是战友们的“贴心老师” 灭火作战中,他总是奋战在最前线 抢险救援中,他始终冲在最前面 训练中,他是战友们学习的榜样

  初次见到张吉洪,他个儿不算高,皮肤黝黑,憨厚老实,却有着新一代“四有”军人的刚强意志。入伍10年,无论在哪个岗位,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他都始终保持普通一兵的本色,勤奋学习,刻苦训练,关心战友,尽心尽力为部队建设做贡献。

  没有上过名牌大学,不代表没有灵魂,只要肯于积累,一样能坚定理想信念。

  张吉洪从小在国家级贫困县的云南禄劝长大,在这大山沟里,当兵和考上大学一样光荣。高考结束后,他放弃上大学的机会,毅然选择到部队实现儿时的梦想。曾经,在政治理论测试中不及格而深受打击,也曾怀疑过、气馁过。每当有这样的想法时,中队“绝对服从,绝不服输” 的队魂始终鞭策着他。义务兵时,学习党的创新理论和军队新思想很吃力,他就利用课余时间反复读、仔细品、认真记,遇到不懂的问题就向班长骨干请教。2007年当班长时,本班藏族战士斯朗一鸣是初中文化,从小抵触学习,上理论课就犯困,张吉洪就和他一起读书看报,一起讨论不懂不会的问题,慢慢培养他的学习兴趣,提高他的思想觉悟。现在,斯朗一鸣不仅已成长为一名优秀的班长,而且还担任中队的政治理论辅导员。

  没有上过几次奖台,不代表没有本事,只要脚踏实地,一样能干出一番事业。

  10年的磨砺,张吉洪没有惊天动地的事迹,更没有响当当的荣誉,一步一个脚印的走上了兵头将尾的岗位。先后参加了石林“2.07”、安宁“3.18”、安宁“5.21”、晋宁“3.29”等 160余起灭火作战任务和昆明抗洪抢险、姚安抗震救灾等抢险救援行动。生活中,他注重挖掘自己聪明才智,为部队建设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近几年,中队周边施工单位较多,导致营区灰尘多、卫生难打扫,中队在市场采购的扫帚价格昂贵且不耐用。他利用每年休假时间到山上割一些小竹苗学做扫帚,为中队节省近6000余元经费。中队营房电路怎么走的,下水管道是怎么排的,他都一清二楚。中队割草机坏了找他,营房墙面黑了找他,下水管道堵了找他,连中队的垃圾车都是他设计改装的。在民主生活会上,中队指导员杨正彪说:“作为一名军人,就应该像张吉洪一样,要成为一面镜子、一面旗帜,热爱自己的岗位。

  手握风机肩扛水泵,并不代表没有血性,只要本领过硬,一样能建功立业。

  近年来,云南省连年干旱,森林防火形势异常严峻,特别是昆明地区火灾易发难控。在每一次灭火作战中,他都带着突击组冲锋在前,打火头,攻险段,从不叫苦、也从没喊过累。在石林“2.07”灭火作战中,由于风向突变,部队紧急撤离避险。到达安全地域后,清点人员时,发现新兵凌嘉作未到。他迅速按部队撤离路线返回寻找,发现体力不支的凌嘉作背着沉重的水袋艰难的向前移动,身后的火魔肆意乱舞。紧急关头,他一个箭步把小凌背上的水袋摔在地上,一把将他抓到自己背上冲进火烧迹地。小凌脱离了危险,而他的脸、耳朵却被热浪烤的通红,手背被荆棘划了多道伤口,鲜血直流。归队后,他对救小凌的事没有邀功贺奖,而更多的是在心里责怪自己太粗心。参加百余起灭火作战,钻山沟、守山林、搏风烟、缚火龙,默默的奉献在千里林海。“军人因使命而存在,也因使命而光荣;面对火魔,我们要有不怕苦、不怕死的勇气。”他经常对身边的战友们这样说。

  没有坐过主席台,并不代表没有品德,只要做好每件事,一样能被广泛称赞。

  工作中,他是一名严厉的班长、代理排长;生活中,他是战友们和蔼可亲的老大哥。不管是谁,只要有困难,他都乐于帮助他们、关心他们。新兵母文虎是回族战士,由于灭火作战时地方保障的盒饭都有猪肉,他就自己出钱购买清真牛肉罐头带着上一线,这让母文虎在火场上没有饿过肚子,感受到兄长的关怀。上等兵陈帅家里有困难需要用钱,他什么也没说就将工资卡递给小陈,并嘱咐小陈把家里的事安排好。这些年来,他所带的战士先后有13人当了班长,3人考上警校,20人转上了士官,9人立功受奖,帮助3个家庭困难的学生成功考上大学。他说:“在公交车上的礼貌让座也会赢得一个甜甜的微笑,更何况是我最亲最好的战友呢!”(龚龑 刘东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