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任接着一任干 坚决打赢攻坚战

23.10.2020  09:24

3个贫困县全部摘帽,404个贫困全部出列,现行标准下9.6万户35.06万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对于昆明而言,高质量打赢全面小康收官战目标可期。全市404支驻村扶贫工作队、1239名驻村工作队员、4.4万余名各级干部职工把脱贫责任牢牢扛在肩上,俯下身、沉下心,接续奋斗,与当地群众一起洒下汗水、种下希望,矢志不渝战贫困、圆梦想。

初心坚守  始终奋战在一线

帮困”微公号平台注册快两年了,这是肖玉凡最有成就感的一件事:“这个公号每天可以帮助九龙镇撒布开村的黄斤土鸡养殖合作社、民权村农户肖配君等销售3只土鸡、100个鸡蛋;帮助九华村农户邹顺伦等销售5公斤木甑子小锅酒,除去春节等消费旺季,日均也能确保10个以上订单。

村里的脱贫账,就是这样积少成多算出来的,不容易。”肖玉凡笑着说。

2015年2月,肖玉凡被昆明市教育体育局派到禄劝县则黑乡花椒园村,任村第一书记和“四群”工作队员,2015年9月转调到禄劝县九龙镇任镇党委副书记、“四群”工作队长,兼任九华村第一书记、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至今。经历5年多的驻村工作,他已经把九龙镇当作自己的第二故乡。

肖玉凡指着一辆历经“沧桑”的越野车说:“这车跟我跑了不少扶贫路,磨损得几乎快成拖拉机了。但看到乡亲们生活越过越好,我就觉得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从泥泞小道到硬化水泥路,这辆在扶贫路上跑了20多万公里的私家车,见证了肖玉凡扶贫工作的点点滴滴,也见证了九华村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任接着一任干,一村脱贫又一村。和肖玉凡一样,周兴坤也是一名驻村“长跑”书记。驻村8年来,工作地点从功山镇到羊街镇再到现在的仁德街道中桥社区,变的只是驻村的地点,不变的是他驻村服务村民的初心:“脚下有多少泥土,心里就有多少真情。

其实很多单位都是有涉农专项资金的,只要多去了解,就能帮村里多办点事。”建冷库、帮村民销售滞销洋芋、硬化道路……这些年,周兴坤凭着这股“钻研劲儿”帮村里办成了很多大事。

2018年,周兴坤再次申请留下来,转战中桥社区,这里是他驻村的第三站。

村里还没有合作社,也没有村集体经济”“雨布村和张家村的通村道路年久失修,坑坑洼洼”“社区道路两边没有安装路灯”……虽然换了驻村地点,但已经熟门熟路的周兴坤在第一次入户走访时就梳理好了社区亟待解决的问题。

很快,周兴坤和社区干部去县里的相关单位反映情况,到挂钩单位寻求帮助。新来的驻村第一书记的热情也感染着中桥社区的每一位干部。“小伙子行动力很强,他的加入,让我们的班子成员也更有活力了。”中桥社区党总支书记杨爱勇说。

一年下来,社区变了:10月,社区争取“一事一议”资金,装上了太阳能路灯;11月,县扶贫办协调120万元资金把雨布村和张家村的通村道路硬化完毕;12月,初奈村防洪沟渠改造项目有了启动资金……村民把点滴变化看在眼里,更记在心里。

吴朝甫是周兴坤的挂钩户,家里有两个儿子,老大研究生毕业留校当了辅导员,老二大学毕业留在昆明工作。在一场“三讲三评”会后,吴朝甫的大儿子搂着周兴坤肩膀动情地说:“周队长,真是谢谢你们了!

吴朝甫家是社区里唯一一户因学致贫的家庭,看着他的两个孩子这么有出息、懂感恩,我就觉得,我的驻村工作真的值得!”周兴坤说。

周兴坤的笔记本里,写满了中桥社区的帮扶计划、可争取项目和项目进度,没写的是他对驻村的热情和初心坚守。

接力攻坚  一村脱贫又一村

因为周一临时有会,张彦良推迟了下村时间,打算吃过午饭再去。到了单位食堂,却发现大门紧闭。自从启动包村联户工作以后,张彦良几乎没在食堂吃过饭,他想:“也对,大家都忙着下村呢。”便转身开车下村了。

张彦良是寻甸县包村联户干部之一。2017年6月,寻甸县调整了12家县级单位脱贫攻坚挂钩联系点,并从全县抽调1379名干部,定点包干全县1379个村民小组脱贫攻坚任务。3年多来,到单位打卡、下村,成了张彦良的日常。

一个月至少有20天在村里,日常工作反倒需要我抽时间完成。”张彦良是寻甸县科协主席,3年多来他已经先后到金所街道的金所、张所、团结社区“包村”。

贫困的现状大同小异,致贫原因千差万别,脱贫目标只有一个,脱贫的办法需“量身定做”。金所街道的几个社区大部分属于坝区,发展连片种植养殖产业是不错的选择。这几年,通过在村上成立农村专业技术协会,金所、张所、团结社区的蔬菜、草莓种植业迅速发展,还出现了不少种植大户。

刘贵能家种植草莓58亩,宋绍勇家刚开始种,只有5.8亩,朱稳高家种得最多,有88亩。还有团结社区石板沟村的贫困户张世忠,这几年养牛养羊还养蜂,每年收入能有5万多元。”说起自己“包村”的几家“亲戚”,张彦良如数家珍:“团结社区既有山区也有坝区,发展立体农业是不错的选择。”关于社区未来乡村振兴的蓝图,张彦良和村干部已经有了初步规划。

3年多来,在寻甸脱贫攻坚战“主战场”,有402名驻村工作队员在忙碌奔波,平均每人每年不少于300天。

脱贫攻坚的一线,始终有扶贫干部的身影。

在今年东川区李子沟“开花洋芋”节上,来自西山区税务局的谭礼以“李子沟代言人”身份走进直播间,和东川区的领导干部、扶贫企业一起推介东川好物。

到李子沟驻村快3年了,谭礼熟悉这里的每一家、每一户。如今,李子沟“开花洋芋”早已名声在外,还有了吃全鹅宴、住特色民宿一条龙服务。

谭礼深深感受到知识对于改变一个农民家庭、一个村庄的重要性。没有书架,联系企业捐赠;没有书籍,联系图书城捐赠……去年初,李子沟“紫霞书院”传出琅琅书声,目前书院藏书已超过2万册。谭礼相信,这是可以给李子沟“留下来”的最好礼物。

华东师范大学的李浩,4个月前到寻甸金所街道泽铁社区担任驻村干部。“既然是驻村工作的‘新兵’,那就从我的老本行——教育着手。

经过走访,李浩拿出了《寻甸县中小幼素质教育帮扶金所街道试点项目方案》。“由学院的一名老师和志愿者学生组成帮扶团队,给老师、同学上网课。”让李浩欣慰的是,从6月中旬开始的网课,老师和学生们都很喜欢,“特别是英语口语课程,孩子们接触到了不同的授课模式,提高了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10月下旬,泽铁社区的4个学校都将启动华东师范大学“一校一品”特色兴趣课程,逐步探索相关学科领域在寻甸进行教育帮扶的有效模式,进而以点带面全县推广。

双节假期回上海探亲,李浩除了陪家人过中秋,还和几个朋友筹划了如何帮寻甸农产品找销路。虽然驻村没多久,但李浩已经帮助村里建起了合作社、开起了微店。“我们社区有蔬菜基地、山区的板栗品质也很不错……

无数在脱贫攻坚一线的干部、无数辛勤劳作的人们,以实干笃定前行,用汗水浇灌收获,朝着“脱贫奔小康”这一目标奋勇前行。(昆明日报 记者杨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