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陵农业融合转型催生新业态
仲夏时节,走进龙陵城乡,远山如黛,近山葱茏;那依山缠绕碧玉带般的茶园,那回环有致的核桃林、褚橙园;一块块标准化农田、一处处现代化农业设施、一个个设施石斛大棚连绵起伏,绿色农业的规模化气势扑面而来。
土地流转 农民变股东
“现在我和丈夫都在云南恒冠泰达公司褚橙种植基地上班管理果树,每月能挣3000多块钱,咱也成按月领饷的工人了。”夏至这天,记者在勐糯镇褚橙种植基地采访时,正在给褚橙除草的田坡社区村民何改玲说。原来何改玲家流转给恒冠泰达公司土地23亩,除按年领取土地出让金,褚橙投产后还有分红,夫妻俩被吸纳到基地管理果树2500棵,有了稳定的收入,何改玲全家由此实现了脱贫梦。
2014年,龙陵县引进云南恒冠泰达公司,投资6亿元在勐糯种植3万亩褚橙,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借用“褚橙”品牌影响力,建成集种植、加工、流通、产品研发、信息服务为一体的“褚橙”种植基地,吸纳当地农民加入到产业链上,依托产业增加收入摆脱贫困。目前,已流转土地7846亩,种植褚橙3600亩,长势良好。
近几年来,龙陵县针对土地分散经营、产出效益低的实际,以现金补偿、实物补偿、入股分成、入股分红、补偿加分红、托管、半托管等方式,全力推进农业向规模化转型发展,绿色发展有效地促进了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
“范大叔”私人定制蔬菜家庭农场是勐糯镇农民企业家范耀德投资兴建的。总投资1100万元,流转土地400亩,建成了部分基础设施,已种植精品蔬菜17个品种200多亩。成立了龙陵县华兴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吸纳67户土地流转户为合作社社员,其中立卡贫困户14户,成立了2个实体商店,以“互联网+基地+合作社+农户”的模式经营。同时,种植热带水果1500余亩,生态养殖高峰黄牛、黄山羊、生猪300多头(只),林下养殖土鸡3000多只,“范大叔”系列产品俏销国内50多个大中城市。土地流转户除获得土地转让金外,农场招收每户1至2名劳力进场务工,场方从每年的蔬菜销售总收入中提取30%分给土地流转户。立卡贫困户杨东恒流转土地7亩,他和妻子被吸收到农场工作,有了稳定的收入,杨东恒说:“除了按年领取土地转让金,我和妻子每月有5000多元的收入,年末还有合作社股金分红,这日子有奔头了。”“过去,在自家的责任田里小打小闹,一年下来至多挣个几千块钱,现在土地流转成块成片,不但好耕种了,效益也好了。”杨东恒的妻子接过话茬说。
为了发展绿色农业,龙陵县制定实施了18个主要农产品生产技术规程,设立了10个质量监测点,严把农药使用、收购检测、分级包装、上市标识等关口。“六统一”的标准化产业模式,为现代优质高效农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科技创新 助力高效益
发展现代生态绿色农业,自然离不开农业科技推广运用,特别是技术体系、机制和效用的创新。近年来,龙陵县力促科技创新进村入户滋养产业。
在碧寨乡天宁村村民杨从彩的林间野生石斛种植基地简陋的办公室里,活树放养石斛的技术要求贴在墙壁上,详细介绍了各个环节的技术。杨从彩告诉记者:“活树放养石斛的技术含量高、产量低,但鲜条销售价大大高于床植和仿野生种植的石斛,石斛还挂在树上就被预订完了。我的石斛园每年有30多万元的收入呢。”该县石斛种植面积已达600万平方米,引进和扶持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39个,带动3万余农户加入到石斛产业链上,拓宽了增收门路,去年产石斛鲜条2500吨,实现产值2亿余元。
走进象达乡苏帕河石斛种植基地,沿苏帕河两岸黑色遮荫网覆盖的石斛种植园逶迤10余里,正在园中施生态肥的大学生李性能告诉记者:“今年石斛长势不错,如果没有大的自然灾害,又会是一个丰收年景。”李性能种植着50多亩石斛,每年创收几十万元。为了让更多的农民掌握石斛种植加工技术,他把自家的石斛种植园和石斛枫斗加工作坊作为开放性教学基地,为本地或外地村民前来学习提供方便,从不收费。对于求教者,他也总是耐心讲授,并把自己的手机号、QQ、微信等告诉学员,互通信息,切磋技术。他还牵头组织了一个“科技沙龙”,苏帕河畔30多个志趣相投的石斛种植户每周1至2次聚在一起探讨石斛种植加工技术,提升了创富能力。在李性能的电脑里,保存着一条条服务记录,为石斛种植户提供技术咨询317次,录入种植户信息141条,通过QQ、微信等发布石斛病虫害防治、石斛鲜条和枫斗供求信息113条……
近年来,龙陵县通过深入实施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三新”工程,确保每年推广10个农业新品种、10项新技术、10项新模式,形成“专家组+科技‘特派员’+科技示范户+农户”的农技推广网络。从县、乡两级农、林、畜部门抽出300多名科技人员,按每村(社区)2至3名派驻全县120个村、社区担任科技特派员,通过上项目、引资金、建基地、搞示范、送服务,把农业新技术、生产致富经直接送到农民手上,使科技成为农业发展的内在动力。
龙陵县驻村科技特派员共组织实施科技项目280多个,与村、社区“三委”和龙头企业共建种养加工业示范基地80多个,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283个。通过实行一志(科技日志)、一卡(出勤卡)、一账(工作台账)制度,工资与绩效挂钩,使科技特派员与农民结为利益共同体,加快了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几年来,全县科技特派员共推广种养加工业新技术和新成果700多项,引进农业新品种160多个。
产业联动 抱团闯市场
“有了订单就吃了‘定心丸’。前几天,我从网上接到昆明一大超市的土鸡蛋订单,每公斤能比市场价高出2角钱,还要1000公斤川芎。”勐糯镇“范大叔”蔬菜家庭农场营销经理段修赞高兴地介绍说。记者看到,一块块平整的耕地,渠相连、路相通,连片种植的200多亩精品蔬菜已进入收获季节,10多位工人有的在采摘西红柿、青辣椒、黄瓜,有的在毗连的生态养鸡场里拣鸡蛋,有的在装箱准备外运。
过去,“订单农业”只局限在某一个农业产业和某一个农产品,利润环节农民参与分配和获益的较少。近年来,龙陵县着力抓好龙头企业培育、合作社引领、标准化生产等环节,让农民在生产、加工和销售多个环节吃上获益的“定心丸”。
龙陵县在发展石斛产业中,为了实现从卖原料到卖初制品的转变,夺取利益最大化,开展了大规模的技能培训,全县共举办石斛枫斗加工培训班300多场,培训农民2万余人次,在全县800多个自然村寨建成石斛枫斗加工“大嫂车间”1000多个,带动3.5万余农民加工石斛枫斗,增加了收入。去年,全县实现石斛枫斗加工收入2亿余元。
为了延长产业链,优一产、强二产、活三产,提高农业产业的附加值,龙陵县大力实施农业“接二连三”工程,敞开资源市场,以优惠政策吸引培育农业龙头企业,煅造“绿色引擎”,着力培植“公司+基地+农户”、“民营(工商)资本+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土地入股+新型经营主体”等产业化经营模式,推动合作制为主导的产业化经营体制,促进龙头企业与合作社等主体融合发展;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为农民提供订单生产等系列化服务;以资本经营和优势产品为纽带,推进跨区域、跨行业、跨所有制的联合与合作。通过融合发展,龙陵县农业龙头企业的带动能力大幅提升。全县26户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与283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对接,加入到园区经济链上相互融合、共赢发展。“农”字号龙头企业逐步发展壮大,对农业的支持力度逐年增加,10多个涉农产业链条已有机衔接,形成了每个产业都有1至2户龙头公司(大户)担纲开发的格局。
碧寨乡三家村农民何家清与共同在外打工的3位老乡返乡创办了龙陵县牧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租赁土地50多亩,建起标准羊舍,种植了20多亩牧草,养殖龙陵黄山羊400多只,带动当地群众养羊2000余只,通过公司的电商平台,把群众养殖的黄山羊销售到省内外市场,让黄山羊养殖业成为当地的“无忧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