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变短”引关注 保护长城重在维护原貌
一块长城的文字砖,花30元就能买到;一些烽火台历经风雨侵蚀,留下数个大洞……近日,有媒体报道,河北抚宁、卢龙等地的古长城保护现状堪忧,我国长城墙体总体已消失了三成。作为民族精神的重要象征,万里长城正在“变短”的消息引发了社会高度关注。
长城是否真的消失了三成?公众对“熟悉”的长城有足够的了解吗?如何看待长城保护?国家文物局相关负责人对此作出回应。
如何正确认识长城
长城的兴建历经春秋战国至明代,有土墙、木障墙等多种形态,大家熟知的砖、石长城只占少数
中国文物学会前副会长张晓雨,致力于长城研究已有40年。说到长城是否在变短,他表示,探究这个问题的前提是要厘清“长城到底是什么”。即便是生在长城脚下的他,在从事专业研究工作前,对长城也不甚了了,有的不过是“掀城砖、抓蝈蝈”的幼时记忆。
该如何正确地认识长城?国家文物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作为复杂、巨型的线性文化遗产,长城得从“时间”“空间”“遗产构成”等多个角度去理解。
首先,不能简单地将长城等同于明长城、汉长城等某个特定时代的长城。至少在公元前5世纪,古人就开始修建长城,到17世纪中叶逐步停止,其兴建、使用和废弃历经超过2000年的过程。从春秋战国直至明朝10余个时代的20多个诸侯国家和封建王朝,对长城进行了不同规模、不同范围、不同方式的兴建、维护和扩建。
第二,不能简单地将长城等同于山海关、嘉峪关、八达岭等著名的长城节点或段落。长城主要分布于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山东、河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15个省区市的404个县域,总长超两万公里。同时,长城不是走向、层次单一的墙体,而是一个由墙体主线、挡马墙、数道甚至十几道边墙及烽燧线等共同构成的综合性、网状的防御体系。
第三,不能简单地将长城等同于砖、石等特定类型的长城。长城的构成要素非常丰富——除墙体以外,还包括壕堑/界壕,敌台、马面、水关(门)、铺房、烽火台等单体建筑,关堡、挡马墙、品字窖等相关设施,此外还有采石场、古驿站、刻石、碑刻等相关的遗址遗迹。经调查,我国最终确认长城遗存总量43721处(座/段),其中单体建筑超30000处,还有超过2000座的关口和城堡。
由于所处位置和周边环境条件的不同,在长城的修筑方式和材料方面,各时代、各地区采取了“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做法。位于腾格里沙漠的汉长城,因当地多砂砾、碎石而缺黄土,前人就以红柳、芦苇编成框架,中间以砾石层层叠压,用芦苇作垫和土铺在每层之间。盐分较高的地下水能使砾石凝结,从而使长城坚实无比。现存的长城墙体,有土墙、石墙、砖墙、木障墙等多种修筑方式,部分地区还有用沙土和芦苇、荆条砌筑的墙体,而大家印象中最常见的砖、石长城,占长城墙体总长度不足25%。
编辑:赵艳芳责任编辑:徐婷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