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磨砺铸就建行金融砥柱:全面风险管理 奠定发展基石
十年前的10月27日,中国建设银行在香港上市,成为四家大型国有银行中首家股改上市的银行。十年过去了, 而今,建行资产规模是上市前的近5倍,达到18.2万亿元;资本充足率14.7%,高于上市前的11.29%;年化平均资产回报率和平均净资产收益率分别为1.51%和20.18%,在国际大银行中名列前茅;不良贷款率为1.42%,远低于上市前的3.84%,拨备覆盖率为185.29%,在国内外位居前列。去年在财政部国内金融企业绩效评价中,建行位居首位。十年来累计对国家的贡献超过1.6万亿元。
建行上市后代表中国银行业首次荣获英国《银行家》杂志“中国最佳银行”,近年来连续位居世界1000家大银行排名第二位。今年位居中国企业500强第五位,世界500强第29位。先后荣获国有上市企业最佳责任公司,美国《环球金融》2015年新兴市场国家最佳银行、美国《巴伦周刊》“2015世界最受尊敬公司”、全球银行品牌前十名、亚太区银行品牌十佳首位……,代表中国银行业崛起的最强音。
建行党委书记、董事长王洪章表示:“十多年前,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启动大型国有银行股份制改造,正是这次改革才使我国大型银行从‘隐患重重’跻身于国际前列,焕发了勃勃生机。伴随新常态下国家战略的实施,包括建行在内的大型银行将在转型活力驱动中步入全新的发展期。”
在今年央视3·15晚会上,记者的一段暗访,给全国观众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大家看到,记者用一张买来的别人丢失的身份证,在几家银行顺利办成银行卡后,却在建设银行被柜面员工拒绝了。这个入行只有一年多的普通员工严格合规的专业素养,实际上只是建行38万员工合规行为的缩影。
上市后,作为大型国有控股商业银行,建设银行深知,面对国内外复杂经营环境和形势,确保约占我国银行业总资产40%的大型商业银行资产安全,建行责无旁贷。
银行的风险离不开外部大环境的制约。近年来,在经济换档和结构调整中,部分行业和区域风险频发,资产规模较大的大型银行面临的风险压力骤增。建行行长王祖继告诉记者:“经济转型升级不仅考验我们的风险承受能力,更考验我们经营管理的智慧。”对此,建行管理层在全面风险管理方面务实而稳健:
——建立了具备国际化特色的、基于客户数据量化风险的内部评级体系,构建了基本覆盖境内和境外公司类、事业类、金融机构、专业贷款、地方政府等非零售客户的近50个评级模型。通过创新风险计量工具,丰富了风险战略的传导模式。
——细化风险等级粒度,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参考国际先进银行经验,将客户风险等级统一升级为19级,减少客户信用等级过于集中的现象,提升了全行信贷风险区分能力。
——让风险工具成为客户细分的“卫兵”,提高服务营销效率。支持分支机构精细化分析和挖掘客户,确保银行风险承担水平控制在容忍范围内,支持业务规模的科学快速增长。针对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建行建立了6个模型,有效地支持了小企业业务向“小额化、标准化、集约化”转型。
——苦练内功,夯实管理基础。近几年,建行在348项制度中完善了内控措施,并将要求嵌入137个业务系统,开发优化系统功能581项,主动识别业务风险点7517个,规范了912项业务流程。通过风险管理职责进党委,在同业中首家建立合规官制度,强化了各级班子责任;通过风险体制改革和信贷机制调整,落实全员风险管理责任,使上下级、前后台形成了合力。
——大数据助力,擦亮风控“眼睛”。建行新一代系统正在实现全业务风险计量、全集团风险视图、全流程风险防控。仅 2015年上半年,电子银行风险监控平台就拦截欺诈事件 19118起,为客户挽回损失 1.39亿元人民币,有效保障了客户的资金安全。去年4月,建行被银监会正式批复核准实施资本管理高级办法,标志着建行风险精细化管理得到了监管机构肯定。(建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