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18名小学生花3个月为学校自制蜡染窗帘[组图]
蜡染染色(供图)
蜡染窗帘(供图)
这是一间古色古香的教室,无论是窗帘、桌布、还是墙上的装饰画,都是苗族的蜡染作品。想不到的是,这些作品全都出自昆明一群小学生之手。近日,昆明市青少年科学工作室正式落户西山区大渔中心学校,这是昆明首个落户小学的青少年科学工作室。除了传统的机器人工作室外,该校今年新成立的蜡染工作室,将这门苗族濒临失传的手艺,与科技完美结合,在学生中传承。
传统优势 机器人搭建是强项
揭牌仪式充满了浓浓的科技味。就连活动录像都摒弃了传统的摄像机,而是用一台轻巧的无人机摄录下了活动的全过程。
“基础模型机器人和电脑机器人创意赛,一直是我们的强项。”该校校长刘丽萍介绍,从2007年开始,学校成立了机器人制作工作室。在老师的指导下,和学生一起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机器人搭建活动。
在学校展出机器人的教室里,学生现场演示了魔方复原机器人。用这个机器人来帮手,扭得再乱的魔方,也能在1分多钟内就完全复原。除此之外,机器人工作室的学生还先后制作了“帮助高位截肢人员散步的机器”、“多功能转移轮椅”、“家庭火灾方位巡逻兵”等机器人,并参加了全省、全国的科技创新大赛,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目前,昆明市科协正在制定“十三五”规划,将进一步加强全省青少年科学工作室的建设,计划每年在中小学资助3-5个示范性青少年科学工作室建设,下一步,还会让青少年科学工作室走进社区。
科技创新 把苗族蜡染搬进课堂
今年,该校又新成立了一个科技创新工作室——蜡染工作室,将这门苗族的传统手工技艺带进学校。凡是3-6年级的学生,感兴趣的均可主动报名参与。
“蜡染和科技有什么关系?”蜡染工作室的老师罗婧姝对此解释道,因为在制作蜡染的过程中,涉及到还原、氧化等一些科学知识。每个要参与蜡染制作的学生,都需要先进行理论学习,把基础知识打牢,才能进入实际操作。
为了找到蜡染的手艺人,学校也费了许多周折。“这门手艺现在已经濒临失传,很多苗寨里,只有60岁以上的老人才会。”校长刘丽萍说,最终,他们在安宁太平镇一个村子找到一位老人,通过各种游说,老人才愿意牺牲自己的时间,将这门手艺教给老师们来传承。
作品展示 3个月DIY工作室窗帘
今年9月份,该校六(1)班学生秦悦和她的小伙伴一起,进入了蜡染的实际操作阶段。接到的第一个任务就是为蜡染工作室染窗帘。
讲起蜡染的技术,六年级的秦悦说得头头是道:“要先去找自己喜欢的图案,打印下来之后,描在白布上。然后在不需要染色的地方涂抹上蜡,蜡干了之后,再把布放进染缸。染好色,再用沸水脱蜡。”听着秦悦说得这么容易,老师忍不住在一旁补充:“其实并不容易,他们平均每个人完成一小片窗帘,至少都要花100个小时。”
“蜡染最费时间的就是涂蜡,这个环节只要一出错,前面的所有环节都要重头再来。”秦悦说,自己就有过这样一次经历。第一次给窗帘涂蜡的时候,自己没有留意,把布放得离溶蜡器太近。直到整块窗帘都快图完时,才发现溶蜡器的温度把窗帘上涂好的蜡熔化了,流得到处都是。
最终,18个孩子花了3个月时间,终于把工作室的窗帘挂了起来。
春城晚报 记者 孙琴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