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龙加快推进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核心城区建设

12.01.2018  09:53

11日,天气虽然寒冷,但盘龙区行政中心的会场里却暖意融融,这里举行了盘龙区委十一届六次全体会议,会上回顾盘龙2017年工作,研究部署2018年任务。

2017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盘龙区委团结带领全区党员干部群众,按照拓空间、转方式、促跨越、提品质、惠民生、强保障的总体要求,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不折腾、不犹豫,统筹推进各项工作,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实现两位数增长,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成效。

今年,是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施“十三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盘龙区将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引领,紧扣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核心城区建设,居安思危、顺时应势,强化“”的把握、坚定“”的决心,全面强化重在担当的责任意识,大力发扬实干争先的攻坚精神,找准着力点、干在最前列,努力取得经济社会发展新突破。

更加注重科学引领  学懂弄通做实党的十九大精神

2017年10月24日,举世瞩目的党的十九大胜利闭幕。

这次具有划时代、里程碑意义的大会,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树起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思想旗帜、中国人民的精神旗帜。

盘龙区委十一届六次全体会议提出,要学懂党的十九大精神核心要义。党的十九大提出了许多新理念、新论断,确定了许多新任务、新举措,学习、掌握党的十九大精神,要深入领会“新思想”,准确把握“新时代”,全面贯彻“新蓝图”,坚决落实“新部署”,对标践行“新要求”,真正做到学深学懂、入脑入心,使之成为推动全区事业发展的强大思想武器。

要弄通党的十九大统领要求。把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作为第一堂党课、第一堂政治必修课,以敏锐的洞察力从党的十九大精神中找指针、找方法、找路径,认真落实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结合盘龙实际,作好转化文章,切实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彻到盘龙改革发展全过程。

要做实党的十九大决策部署。在思想上要做到同心同向、先进纯洁,在政治上要做到旗帜鲜明、坚如磐石,在行动上要做到勇于担当、善于落实。立足盘龙发展定位和使命责任,聚焦关系长远发展的重大问题、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把党的十九大提出的目标任务进一步细化、实化、具体化,更好地用党的十九大精神做指导,推动盘龙发展。

更加注重转型升级  提高经济发展质量

2018年,中国经济将开启高质量发展新时代。

盘龙区将深入贯彻以新发展理念为主要内容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找到高质量发展和高速增长的最佳结合点,努力实现“”“”并进、追赶超越。

深入实施现代服务业发展“1281”工程。全力推动现代服务业发展提速、比重提高、效益提升,打造全省、全市服务业高地。加快发展金融服务、商务服务、汽车服务、电子商务、文化创意等生产性服务业,引领产业向价值链高端提升。

深入实施楼宇(总部)经济三年行动计划,推进同德昆明广场名企基地、欣都龙城外事签证等专业特色楼宇打造,加快恒隆广场、春之眼、瑞鼎城爱琴海购物公园等城市综合体建设,积极引进境内外大公司、大企业、区域性总部和销售中心、研发中心入驻,确保2018年保有亿元楼宇10栋。

着力构建“南北呼应、两翼齐飞”发展格局。“南北呼应”,就是要统筹抓好东风广场中央商务区和北部山水新区优势互补、联动发展。东风广场中央商务区加快人口转移和功能疏解,推进北京路沿线明通巷片区、尚义片区、伍家庄片区、水晶凤凰片区等“三旧”改造连片开发,加快香格里拉酒店等重大项目建设,积极推动远洋太古里等项目落地,提升楼宇(总部)经济发展水平,努力打造全市高端商务商贸核心区。北部山水新区要全力抓好上坝、中坝、宝云等片区城中村改造,加大北京路连接西北绕城高速立交、三峡集团区域总部、云南出版产业基地等重大项目推进力度,科学布局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服务设施,完善功能配套,做好中心城区人口、交通疏解承接。 

两翼齐飞”,就是要加快推进东白沙河片区和茨坝片区规划建设,全力打造两大重要增长极。

东白沙河片区要抓紧完善规划方案,实施龙池、虹桥、青龙等城中村改造,尽快完善片区路网、水电管网、公共服务等基础配套,引进优质产业项目落地,为产城融合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茨坝片区要进一步完善规划,加紧实施核心区生物科技产业园征地拆迁、项目可研,稳步推进昆明重工等老旧厂区资源整合利用,做好871文化创意产业园扩容提质,积极推动国家植物博物馆、省生物科技创新中心、华大基因农大生物制造研究院等龙头项目落地建设,努力把茨坝生物科技小镇打造成大健康产业的“心脏”和“引擎”。同时,要按照项目引领、基建先行的原则,有计划地加快双龙片区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围绕康体医养、休闲度假的产业方向,加大资本引入、项目整合力度,尽快激活双龙发展潜力。要全力打好招商引资攻坚战。

更加注重改革创新  不断激发发展活力

改革是推动发展的“关键一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2018年,盘龙区将着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在深化改革上做“加法”,认真梳理、深入研析中央和省、市全面深化改革的系列政策措施,紧扣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核心城区建设的目标任务和制约发展的突出问题,着力在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科技创新、开放合作、生态建设及干部考核评价、人才引进培养等方面加大改革创新力度,蹄疾步稳推进教育医疗、城管体制、农业农村等重点领域改革,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

在行政审批上做“减法”,切实消除行政审批中部门互为前置的不合理程序和要件,实现权力清单、责任清单规范化、制度化。借助现代信息化手段,建立健全第三方评价机制,最大限度地减少行政行为对创新创业活动的干预。继续清理和取消各类认证、评估、检查、检测等不合理的涉企强制收费,特别是各种中介收费,严厉打击涉企违法违规收费行为,理直气壮地亲商、安商、护商,营造既“”又“”的政务服务环境。

在高效服务上做“乘法”,创新服务形式、保障手段,及时充实完善《关于加快楼宇(总部)经济和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深入调研、客观分析、大胆探索建立符合水源区保护和发展实际的生态补偿机制,研究出台汽车服务、生物科技等产业扶持政策,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研究推进政府融资工作取得突破,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以富有成效的改革创新成果,激发经济社会各领域的发展活力。

创新提升社会治理能力。加快“数字盘龙”平台的建设完善,推进人、地、事、物、组织等管理服务数据纵向互联、横向互通,建立健全信息采集上报、指挥调度、处理反馈、结果核查、结案归档、考核评价闭环工作流程,将数据“”起来、“”起来、“”起来,推动政府决策科学化、社会治理精准化、公共服务便利化、群众参与便捷化。

更加注重品质提升  建设精致精品城区

城市的外观形象是展示城市品质的重要窗口,也是人们评价城市品质的直观依据。

今年,盘龙区将持续提升城市品质。按照《昆明市中心城区概念性空间发展规划》和《昆明市城市设计导则》,进一步明确城市建设发展的路径和方向。加强城市空间管控和特色风貌塑造,体现地域特征、民族特色、文化品位和时代风貌。建立城市“双修”长效工作机制,突出秩序、卫生、安全三个重点,因地制宜、对症施策,有序实施白云路街区提升改造和王旗营小区等3个老旧小区的微改造,高标准抓好重点路段立面整治、绿化提升,让老城旧区更加规范有序、干净整洁、安全和谐。

重拳整治临违建筑。坚持清理存量与杜绝增量并重,持续开展违法建筑专项整治,健全网格化巡防和临违建筑管理责任制,加大对违法建设行为的查处打击力度,加强对已拆临违建筑地块和拟征迁区域的巡查监管,力争临违建筑零增长、零反弹,以对临违建筑的“零容忍”维护城市形象的高品质。

切实提高精细化管理服务水平。深化城市管理执法体制改革,充分发挥城市管理委员会的统筹协调作用,进一步完善“大城管”工作机制,扎实推进城市网格化管理,抓好“五员进网”工作,不断完善、持续推进城市品质提升“十大工程”,坚持不懈完善城市基础配套,加快智慧政务、智慧城管、智慧党建、智慧社区等专项建设,努力打造“智慧盘龙”,不断提升城市宜居度。要按照“六个不滑坡”“六个持续提升”的要求,常态长效推进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努力争创第六届全国文明城市。

更加注重城乡统筹  全力推动乡村振兴

按照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今年,盘龙区将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

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坚持“输血”与“造血”并举、物质脱贫与精神脱贫并重,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瞄准松华坝水源区贫困群众精准帮扶,保证现行标准下的脱贫质量,既不降低标准,也不吊高胃口。

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加快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新建改建小双公路等24条农村公路,实施青龙潭水库除险加固等一批水利工程,加大农村污水治理、垃圾处理、光纤网络等设施建设力度,促进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互联互通,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扎实做好库区移民安置、地质灾害点搬迁、农村危房改造项目,抓好“七改三清”工作,确保完成2个美丽宜居乡村省级重点村、5个区级示范村建设。

推动水源区绿色发展。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尽快启动水源区产业规划编制,深入挖掘“名、特、优、新、稀”的农业资源潜力。积极探索“产业合作社+农户”“龙头企业+农户”等发展模式,提升生产组织化程度,引导帮助群众组建适应规模生产的专业合作组织,推动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

加快水源区农业人口转移。大力支持水源区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在切实维护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宅基地使用、集体收益分配等权益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农村宅基地、集体土地集约、有效利用的新思路、新模式,引导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着力构建政府“保障之手”、市场“效率之手”、社会“包容之手”、转移人口“勤劳之手”共建共享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新格局。

更加注重生态文明  努力建设美丽盘龙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今年,盘龙区将从生产和生活两头入手、治理和保护两手齐抓、约束和激励两端发力,以良好的生态“底色”推动“绿色”发展。

坚持在治理中净化生态。按照集中发力、狠抓源头、精准治污、保护优先的要求,扎实抓好以松华坝为重点的水环境综合整治。认真落实水源区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实施冷水河河道综合治理、龙潭水源保护等工程,加快牧羊河、冷水河水质在线监测系统和水源保护区实时监测评估系统建设。强力推进违规经营鱼塘、种植花卉、开设洗车场、修理厂综合整治,有序开展经营性苗圃的清理整治,确保松华坝水库水质持续稳定。扎实开展入滇河道综合治理,完成清水河等5个整治项目,严格三级河长四级治理责任,全面落实“河段长”和“河道三包”责任制,加强盘龙江等河道巡查管护,确保河道水质稳定达标。做好东白沙河水质提升及环库截污工作,涵养优良的城市景观水体。

坚持在建设中美化生态。抓好“五个十”绿化提升工程,扎实开展“茶花上街”示范活动,实施“个十百千万”鲜花靓盘龙行动,推进绿化养护管理信息平台建设,深化绿化管养体制改革,确保新增城市绿地15公顷,使盘龙全域充满绿韵的清新和水韵的灵动。

坚持在发展中优化生态。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强化约束性指标管理,抓好重点行业、重点企业节能减排,加大环境监管惩处力度,倡导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着力培育共建共享生态文明的良好风尚。

更加注重民生保障  加快发展社会事业

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

2018年,盘龙区将千方百计促进就业创业。加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推动水源区富余劳动力向城镇和二、三产业转移就业。认真落实“云岭全民创业计划”,加快发展市场化、专业化、网络化的创业孵化平台,在项目推介、技术引导、资金扶持、法律援助等方面提供精准服务,释放创业富民潜力。

全力以赴加快社会事业发展。围绕硬件提标、软件提质,推动盘龙社会事业从“后队”变“前锋”。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扎实推进北部山水新区、东白沙河片区学校建设,进一步优化教育资源布局。充分发挥优质品牌学校带新校、带弱校、带民校、带村校作用,着力解决中小学生课外负担重、“择校热”“大班额”等突出问题,确保引进优秀名师10人、优质学校2所,更好地满足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启动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攻坚计划,统筹推进职业教育、特殊教育、继续教育健康发展,进一步完善教育供给体系。全面提升市民健康水平,健全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在城市打造“15分钟社区健康服务圈”,在农村打造“30分钟乡村健康服务圈”。加大优质医疗资源的招引力度,确保引进1家全国知名优质医疗机构落户盘龙。全面推广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确保家庭医生签约覆盖率达50%、重点人群签约覆盖率达80%。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进一步健全区、街道、社区(村)“三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积极推进文化消费券试点,让人民群众享受丰富、便捷的公共文化服务。实施全民健身计划,加快构建城市社区“15分钟体育健身圈”,广泛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全面增强群众体质。

加大力度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把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作为全区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底线,切实解决好水源区移民搬迁群众后顾之忧,确保搬得走、落得下、留得住、有保障。深入推进新老农保制度衔接和工伤保险“同舟计划”,推动被征地人员养老保险与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并轨,促进社会保险扩面提标。

更加注重团结和谐  维护社会安全稳定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区有机统一,不断提高社会治理水平,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为改革发展保驾护航。

2018年,盘龙区将推进民主法治建设。支持和保证人大依法行使监督权、决定权、任免权,更好地发挥人大代表作用,使区人大及其常委会成为全面担负起宪法法律赋予的各项职责的工作机关,成为同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的代表机关。支持区政协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把协商民主贯穿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全过程,完善协商议政内容和形式,着力增进共识、促进团结。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健全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机制,打造具有盘龙特色的社会治理体系,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积极推进“互联网+社会治理”,确保“数字盘龙”社会治理与公共服务平台实现71个城市社区全覆盖。

进一步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深化“平安细胞”工程,推进公共安全视频监控建设联网应用,依法打击和惩治黄赌毒黑拐骗等违法犯罪活动,保护人民群众人身权、财产权、人格权。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建筑施工、食品药品、危险化学品和校园、交通、消防等重点领域安全监管,坚决遏制较大以上安全事故,确保全区大局安全稳定。

奋进新时代、开启新征程。2018,盘龙区将唱响创新跨越、担当实干的时代曲,奋力书写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核心城区建设的新篇章。(昆明日报  记者雷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