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管层今年重点化解“融资贵”

13.01.2016  11:55

  从某股份制商业银行东部沿海省份支行行长,到一家互联网金融公司的业务负责人,老吴的工作一直和借贷密不可分。谈及企业融资成本,他有一肚子话要说,“除去能在银行借到钱的企业,非常多的中小微企业只能通过小贷公司、典当行或是现在兴起的互联网金融平台来融资,而融资成本普遍在20%至30%之间,甚至达到40%、50%。

  高融资成本束缚企业活力,在这样的背景下,监管层已经将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放在2016年各项工作的重点位置。业内人士指出,解决融资贵问题不能仅依靠货币政策放水,更要引导产业结构调整,把过多无效的企业融资需求挤压出去,增加金融机构对有效需求的融资供给,与此同时,要创新融资工具、拓宽融资渠道,从根本上变革我国的融资体系结构。

  痛点 部分企业借贷利率超50%

  自去年11月开始,央行已经累计降息6次,存款利率下调幅度达1.5%,当前的存贷款基准利率处于历史低位。尽管银行利率有所下调,但是,实际融资成本仍是压在不少企业身上的一块大石头。

  老吴对记者说,银行会根据企业资质把其分成ABCD四个等级,其中,A类企业和B类中资质比较好的企业可以在银行拿到贷款,而B类中资质较差以及C类企业难以在银行获得贷款,但可以通过小贷公司、典当行或互联网金融平台拿到贷款,D类企业则属于资质非常差的企业,几乎无法从任何渠道获得融资。

  老吴说,银行看不上B类中资质较差的企业,但在民间融资领域是香饽饽,这类企业的融资成本大概在20%到30%左右。他对记者透露,这类企业并不少见,在其所在东部某省,大约占了整体企业中的三成到四成。而C类企业拿到贷款的成本就更高了,年化利率在40%至60%不等。“为了不触碰36%的红线,有些借贷在利率上并未越线,但是动辄几百万的手续费实际上是变相收取利息。”他还坦言,在资金比较紧张的时点上,甚至一些A类企业也很难从银行融资,而从民间借贷借1个月到3个月的短期资金,一般成本在10%到20%之间。

  据记者了解,目前互联网行业内的融资成本普遍在20%左右,个别平台融资成本甚至高达50%。一位互联网金融平台人士告诉记者,互联网金融平台的融资成本中,企业贷款一般以一年期为主,正规优质平台给信用较好的小微企业融资总成本约18%左右,资质欠佳的融资成本为24%左右。一些线下铺门店很广的理财公司,由于其支出还包括房租、员工薪酬等,因此会提高利率以覆盖支出,其融资成本按照IRR(内部收益率)口径的话高达40%至50%。

  老吴还坦言,不少企业还要做票据贴现,把贴现率算上的话,综合融资成本会更高。

  举措 监管层“组合拳”降成本

  高融资成本束缚企业活力,监管层已经将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放在2016年各项工作的重点位置。

  日前召开的中国人民银行工作会议明确提出,继续运用抵押补充贷款、中期借贷便利、信贷政策支持再贷款等货币政策工具支持金融机构扩大国民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信贷投放,引导降低社会融资成本,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1月11日银监会召开全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工作会议也提出,力争实现小微企业贷款“三个不低于”目标。扩大林权和农村土地“两权”抵押贷款试点,努力实现涉农信贷投放持续增长。支持降低企业成本。继续扩大续贷政策适用主体范围,进一步加大违规收费清理规范和督查处罚力度,持续创新融资工具、拓宽融资渠道、优化融资方案,推动企业优化融资结构,降低融资成本。

  业内人士表示,2015年以来,偏宽松的货币政策已经为市场提供了很多资金,继续放水对改善融资成本成效可能不会太明显。华夏银行发展研究部战略室负责人杨驰表示,目前的问题不在于“缺流动性”,而在于经济下行期,优质企业的融资需求在减弱,银行找不到安全和优质的放贷对象。进一步放水可能只能使得过多的流动性囤积在金融机构。“由此看来,解决融资难、融资贵需要从需求入手,引导产业结构调整,把过多无效企业融资需求挤压出去,增加金融机构对有效需求的融资供给。”杨驰表示。

  清除过分占用金融资源的“僵尸企业”,使金融资源更多倾向于有需求并且有发展潜力的企业的观点得到了业内专家的认同。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银行研究室主任曾刚也表示,对于融资难、融资贵的企业要分类看待。一类企业属于产能过剩的行业,其融资难融资贵是合理现象;而另一类企业其所处的行业是有前景的,但是由于规模太小,难以提供有效抵押品,因而难以获得融资。还有一些创新型企业没有形成很好的现金流,由于风险系数高,所以其融资成本也相应提高。他表示,这类企业的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是真正需要着手解决的。

  “从监管角度讲,解决融资难、融资贵一定要注意差异性解决。政府要清晰区分出产能过剩行业和战略性新兴发展的行业,对于二者的融资需求不能一概而论、一视同仁。”曾刚表示。

  指向 积极发展多层次融资体系

  接受记者采访的业内人士还表示,银行信贷的本质决定了其风险承受能力有限,在目前的背景下,解决企业融资成本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发展非银行之外的融资渠道,优化融资体系结构。

  杨驰表示,目前一些国内企业的杠杆率非常高,如果进一步借贷,企业还本付息的压力将更大。很多企业进行新的借贷并非为了进行新的生产活动,而是为了偿还债务。在这种情况下,加大借贷反而加大了其风险。他建议,这些企业的融资结构应该有所调整,降低间接融资比例,提高直接融资比例。

  联讯证券研究总监付立春也认为,社会总体的融资成本仍偏高,中小微民营企业尤甚,创新型企业融资非常困难。直接融资对这些企业的作用很大,还要继续大力发展直接融资市场,如新三板、科创板以及股权交易市场等,为企业融资提供更多的机会。

  “从直接融资方式来看,股权类融资对风险的承受能力较高,目前,应该鼓励这一融资的发展;而从除银行之外的间接融资方式来看,可以发展金融租赁等融资方式。金融租赁和银行不同,由于其物权在金融租赁公司手中,因此对风险的承受能力更强,其一般金融租赁的融资周期也比较长,这两点都能克服现有银行融资的缺陷。”曾刚说。

  “可以通过多层次金融机构、政策性金融机构的多重作用,比如中小企业集合债券、中小企业贷款的资产证券化等方式,培养成多层次、多元化、有机的融资机构。”曾刚补充道。

来源:经济参考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