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型杂交水稻50年创新之路

10.11.2015  12:18

1965年云南农业大学教授李铮友发现水稻雄性不育株,1969年育成我国第一个水稻细胞质雄性不育系,1973年实现粳型三系配套,成功创建了滇型杂交水稻育种技术体系,同时开创了中国杂交粳稻的发展事业—— 滇型杂交水稻50年创新之路

云南是中国主要的粳稻种植区域之一,全省1500多万亩水稻种植面积中粳稻面积占65%以上。滇型杂交水稻历经50年传承发展与创新,育成“滇榆1号”、“滇杂31”、“滇禾优34”等一批集优质、高产、抗病、适应性广等优点为一体的“滇杂”系列粳稻品种,为云南高原粮仓建设提供了强劲的科技支撑。

增产增收 “滇杂”充实高原粮

8月21日,云南农业大学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大河桥实验基地,稻香四溢,稻穗饱满的“滇杂”系列品种,让前来参加“滇型杂交水稻50年暨杂交粳稻科技合作论坛”的国内外水稻专家啧啧称赞,不少专家俯下身子,拿起稻穗仔细数起了籽粒数。

稻花香里说丰年。云南农业大学“滇杂”团队选育的滇型杂交水稻系列品种,凭借高产、适应性广、耐寒等优异特性,不负众望,再次开启了新的丰收年景。

在以稻米为主食的云南,水稻科技创新举足轻重。“滇杂”系列粳稻,正是我省水稻多年育种创新的重要成果之一。这一在云南乃至全国稻作史上闪耀智慧光芒的重大稻作创新,经过50年传承创新,屡屡取得突破,绽放出耀眼的光芒。

今年7月中旬,云南农业大学稻作研究所、云南禾朴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共同选育的杂交粳稻“滇禾优34”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腊县勐遮镇曼根村的现场测产中,达到了762.6公斤的高产水平。据介绍,仅2013-2015年短短两年间,这一品种累计推广面积就达61.4万亩,并推广到贵州、湖南等省份。

在贵州高寒山区的‘冷烂锈阴瘟’低产田中,通过良种配套良法,‘滇杂31’实现了种3亩水稻获得5亩产量的重大突破,这是很了不起的事!”作为率先把“滇杂”品种引入贵州试验示范的农科专家,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农业科学研究所高级农艺师徐先捍对“滇杂”体会尤深。他介绍,在贵州省惠水、龙里、贵定、黔西等地的测产验收中,“滇杂31”平均亩产稻谷561.5公斤,比对照品种平均亩增稻谷251.5公斤,增产81.2%,实现了“种三产五”的重大跨越。“滇杂31”被列为贵州省科技成果重点推广计划项目。

有着品质好、产量高、抗旱性强、节水等诸多优势的“滇杂”粳稻,为云南高原粮仓建设,为“云南人的饭碗装云南人的粮”起到了强有力的支撑作用。据统计,目前“滇杂”已在云南、贵州、四川、湖南的粳稻区推广种植。2002年以来,仅“滇杂31”、“滇杂32”两个品种就累计示范推广350万亩,其它组合300余万亩,每亩平均增产10%,累计新增优质稻谷39000万公斤,累计新增经济效益117000万元。由于“滇杂31”、“滇杂32”等“滇杂”品种米质优、出米率高,农民每公斤可增收0.1-0.2元,优质稻谷的累计增收可达120000万元。并且“滇杂”品种抗病性较强,可减少农药使用,生态效益也十分明显。

传承创新 50年发展光芒迸射

创者生存,新者强盛。“50年的发展之路,同时也是50年的创新之路。坚守和传承使‘滇杂’得以延续,创新则使‘滇杂’发展壮大,在云南及全国稻作史上熠熠生辉。”一路陪伴“滇杂”成长的云南农大稻作所原副所长张树华感慨道。

1965年,我国滇型杂交水稻育种创始人和云南水稻杂交育种研究奠基人李铮友在保山发现水稻雄性不育株,在全国率先开展粳型杂交水稻研究。1969年育成我国第一个粳稻雄性不育系——滇1型粳稻红帽缨不育系,后来相继育成滇2型至滇10型细胞质源不育系;1973年,“滇杂”团队在我国首先实现杂交粳稻三系配套,在全国率先解决了杂交粳稻恢复系选育的这一理论和实践问题,成功创建了我国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滇型杂交水稻育种体系,并用于“滇杂”、“甬优”等杂交粳稻新品种的培育和应用。

此后,“滇杂”团队通过育种方法、技术路线、种质资源等方面的创新,育出了多个遗传背景丰富、抗病性强、米质优良的保持系、恢复系和多个育性稳定的不育系,并相继育成“滇杂31”“滇杂35”“滇禾优34”等一批集优质、抗病、适应性广等优点为一体的“滇杂”新品种(组合)。“滇杂”在云岭大地生根开花,占全省杂交粳稻面积的60%以上,还覆盖到了周边省份的主要粳稻区。这些品种,在云南稻作史上留下了靓丽的创新印迹:“滇榆1号”和“榆杂29”先后创造了当时粳稻单产的世界纪录;2005年在保山种植的“滇杂31”和“滇杂32”,百亩连片亩产均超过 950公斤,打破了当时全国超级稻百亩连片的高产纪录;2008-2009年“滇杂40”在保山市隆阳区百亩连片种植,平均亩产达890公斤以上,达到超级稻产量指标。此外,针对稻米品质问题,团队利用国际稻与云南地方传统软米品种进行杂交改良,育成了“滇陇201”、“滇屯502”等一批香、软、糯、紫云南名特优籼稻品种,至今仍是云南特优香软米品牌“遮放贡米”等的主要原料品种。

近年来,“滇杂”团队创新性地进行“籼改粳”研究。2010年以来在西双版纳、普洱以及广西、湖南等地的双季稻区开展“早籼改早粳”试验示范并获得成功。其中,2012年在西双版纳州连片示范种植的200亩“滇杂35”亩产在699-808公斤,高于同期早籼稻亩产390公斤的产量。这些实践证明,“滇杂”作为早稻种植,增产潜力大,品质优,有利于农民增产增收。这一创新,开辟了“滇杂”应用的新领域、新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