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贫困村搭上脱贫快车 打出帮扶“组合拳”

20.07.2018  11:27
村民在建设新家园

  从蒙自出发大约一个半小时车程,就到了位于大山深处的水田乡。道路两旁,山林葱翠,云雾缭绕,随处可见建盖新房、硬化道路、修葺圈舍的施工队,若不是同行的市扶贫办同志提醒,四周忙碌、热闹的景象,很难看出已置身一个深度贫困村。

  “去年政府帮我家修了厨房,装了太阳能,今年建了牛圈,一家人彻底告别人畜混居,眼看占地40平方米的新房马上就要竣工了,我们的日子就像搭上快车,一天一个样子。”村民李玉清把我们带到已经安装好门窗的房屋前,“政府给了4万元,我们一分也没出,就有了这么好的住房。

  “哞哞”屋檐下拴着的一头大黄牛被李玉清伺候得膘肥体壮,他走过去,一边抚摸着牛背,一边对着牛絮叨起来,“别急,没忘了你。等过几天,村里组织我们养更多的牛,你就有伴了。”一句话,逗得大伙笑起来。

  “为确保贫困户10月前住进新房,我们采取开列任务清单,倒排工期,建立逐项督查等多项措施。同时,黄牛养殖也在加紧筹备中。”鲁嘎村党总支书记陶有林介绍。

  俗话说,靠山吃山。但水田乡境内山高谷深,最高海拔1920米,最低200米,多数耕地分散零碎,加之多样性气候,农业生产很难实现规模化、标准化,产业效益低下,农民增收困难。

  在新一轮扶贫攻坚战役中,水田乡盯住最难啃的5个深度贫困自然村,将国家和蒙自市的帮扶政策“落到人身上、帮到点子上、扶到根子上”,聚焦突出问题,围绕住房、产业、就业、教育、健康、基础设施、生态等7个重点内容集中攻坚,整合各方力量,扶贫政策、项目、人力、物力向这些地区倾斜,打出帮扶“组合拳”。

  李伟聪是斜坡村湾田二组村民,按照传统种植方式,正值壮年的他却一筹莫展。包谷、甘蔗、香蕉……种了一圈,扣除农药化肥支出,几乎没有收益。在决战深度贫困战役中,他终于迎来了转机,按照“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乡里引进了红河东盛农业果蔬公司,为农户提供技术、苗木、肥料,发展李子种植。李伟聪拿出10亩地入股,公司负责种植、管理、农资保障,3年后按照农户70%、公司30%分红,自己还可以在基地打工挣钱。“都说靠山吃山,生态扶贫政策让我感受到家乡的大山变成了金山银山。

  “现在要项目有项目、要政策有政策,我们要好好努力、争分夺秒,为年底整乡脱贫出列大考交出合格答卷。”副乡长仇辉说。

  本报记者   李树芬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