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桥流水客栈 通海修水景带促进旅游
工程将于4月30日完工
景观效果图
“通海要变丽江了?”随着挖掘机的声响,通海古城步行街的青石板路开了口子。从3月23日至4月30日,秀山脚下通海步行街将度过一段不平静的日子,一条水景带将在这里诞生。从施工伊始,市民的质疑声就不断:“修好才几年的石板路就开挖是不是浪费?都缺水了还这样搞合适吗?”通海县副县长李艳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称,此举为通海古城水系恢复工程,对于提升市民生活品质及促进旅游有着重要的意义。“市民有疑虑是正常的,但此举不但没有浪费水,还能给杞麓湖补水。”李艳萍如是说。
规划
打造“水城一体”景观体系
目前,名为通海古城水系恢复项目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在通海古城北街,记者看到从秀山公园门口、途经文庙街至南北街约1公里长的路段上,均能看到街道左侧正在施工,文庙街上左侧宽约0.8米的路面石头已被撬起,南北大街上约两米宽的路面已开挖,挖掘机的轰鸣声,打破了通海古城的静谧。
按照通海县的规划,水系恢复以秀山脚党校段为起点,经文庙泮池过渡,从文庙街流向南北街,而景观设计将根据所经街道的风貌特点量身打造,工程预计将于4月30日完工。届时,游人将体验到轻松舒适、亲切宜人、充满生命活力的“水城一体”景观体系。
质疑
缺水之地打造水景是否浪费
尽管有着美好的愿景,此举还是在通海坊间引发了热议。玉溪高古楼网站网友“以使志生”发帖称,“通海一月变身大理、丽江。”一时间跟帖者众,绝大多数网友认为,“通海有自己的特色,有必要这样吗?”
同时,通海市民对此意见也颇大。在古城聚奎阁附近开店的姚先生告诉记者,虽然施工并未对其生意造成影响,但是古城青石板道路才修好没几年,又开挖,感觉太浪费了。通海市民柯先生也告诉记者,修这样一条景观水带似乎没有必要,本来这几年通海就是缺水了,杞麓湖都面临着干涸。亏得去前年下的雨稍多一点,水量才恢复一些,但远没有达到可以用水造景的地步。
官方
每年60万方水补给杞麓湖
为什么要打造古城水景?在通海县官方的表述中为,“礼乐名邦”通海不仅有“秀甲南滇”的秀山,有高原明珠杞麓湖,还有历史文化积淀深厚的古城。近年来,通海县大力推进旅游兴县战略,紧紧围绕“山—城—湖”特色旅游这一核心,打造旅游精品项目,努力推动通海旅游产业发展。
经深入调研及多方论证,通海县委、县政府决定实施古城水系恢复项目。该工程于3月23日正式实施,计划4月30日竣工,预计投资为398万元。目前,工程正有序推进。
据通海县水利局局长可松柏介绍,古城水系恢复工程的水源来源于玉蒙铁路通海段高大乡境内柿花树隧道的优质水资源,“目前柿花树隧道每天水流量2.8万立方米,除每天供居民生活饮用水1.3万立方米、农灌及工业用水0.8万立方米后,每天剩余水量0.7万立方米通过库南河流入曲江。”
“一边无水,另一边的水却在‘浪费’。”副县长李艳萍说,杞麓湖因连年干旱缺水,另一边却每天有7000立方米的水往外流。该项目的实施,可以保证每天有1600立方米水流入杞麓湖中,也就是说,一年可为杞麓湖补水近60万立方米,有效改善生态环境,也增加了整个湖盆区的水资源量,实现了水资源的充分利用,“是在确保老百姓生活用水的基础上,利用剩余水量来开发利用。”
将建古城客栈促旅游发展
“通海古城于2005年修缮,当时并未遭遇干旱,所以也未考虑古城水系恢复工程建设,而目前的工程是既充分利用水资源,又促进旅游发展,一举两得。二次修缮并不冲突,不存在浪费一说。”李艳萍说道。
“预计5月1日小长假便可开放一部分供游客观赏。”通海县旅游局局长赵之华提到,该工程竣工以后,对周边的居民房进行修缮,充分利用老房子,改建成客栈,并配套齐全的消防安全措施等,既可以做到对老城区文化的保护,又可以促进通海县旅游业的发展。
古城水景观带建成恢复后,如何来维护管理?李艳萍介绍,将在城市管理方面增加水系管理,从技术上来做,整个古城区采取摄像监控全覆盖的方式来进行监管。接下来还将出台具体的管理办法,如派专人维护管理等。
至于施工带来的影响,通海县住建局副局长李从刚表示,目前已经尽量规范,有序开展,采取措施,如一面施工一面清理的方式,来减少施工带来的影响。(首席记者 李继升 通讯员 曾艳丹 摄影报道)
编辑:孙红亮责任编辑:徐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