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池19年疏浚底泥1517万方 探秘底泥如何变废为宝
云南网讯(记者 黎鸿凯)滇池治理二十多年,2016年首度由劣V类提升为V类,成为1995年以来水质最好的一年。底泥疏浚是昆明治理滇池内源污染的大手笔。近日,记者从昆明市滇池治理底泥疏浚工程建设指挥部获悉:1998年至今,共疏浚滇池底泥1517万立方米,正在实施四期工程设计疏浚底泥461万立方米,预计2019年6月完工。滇池底泥经脱水处理后资源化利用,从污泥中“挤”出的余水返回滇池时已接近III类水质。
滇池污染底泥总量22064万立方米
二十世纪中后期,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导致滇池水环境状况日益恶化,大量污染物在湖内沉积,一方面形成了很厚的污染层,使滇池湖盆变浅,另一方面形成了较严重的内源污染,使水体富营养化程度不断加剧。
据昆明市滇池治理底泥疏浚工程建设指挥部负责人介绍,湖水水质恶化严重时,水体的污染物就会缓慢渗入底泥中,使湖底底泥的污染程度加剧,污染物含量增加,污染层厚度增加;污染底泥层不断增厚,覆盖了适宜沉水植物生长的正常湖泊底层,致使沉水植物无法生长,对水体生态链造成破坏。当水体水质得到改善、湖泊水动力条件改变时,污染底泥中积蓄的氮、磷等污染物就会缓慢释放出来,成为湖水的重要污染源,从而在较长时间里维持水体的富营养化。
“湖泊富营养化就相当于一个人太胖了,底泥疏浚就相当于把湖泊内部的肥油刮下来。”云南大学生态学与环境学学院院长段昌群介绍,湖泊污染分为外源污染和内源污染两大类,底泥疏浚是解决内源污染的手段之一。湖泊里许多植物、动物生存和繁殖都依托底泥,因此疏浚地点应当选择在河口、岸边等底泥根基厚、污染释放快的区域。他还说到,底泥疏浚需要谨慎开展,不能破坏湖泊底部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
一般来说,根据湖泊底沉积物颜色及质地的不同,沉积物可分为污染层、过渡层和湖底层。昆明市环保局2008年委托相关机构对滇池进行的污染底泥存量勘查表明,滇池污染底泥存量(仅污染层)约为8500万-1.2亿立方米之间;若包含污染层及过渡层,则污染底泥总量达到22064万立方米。
“滇池污染底泥分布不均匀,各区域厚度差异大,入湖河口及重点区域厚度较厚。”该指挥部负责人说,据了解,每年雨季,地面各种含污染物的泥沙随雨水通过河道进入滇池,冲入滇池的淤泥约有150万立方米,以平均每年1-3厘米左右的沉积速率发生沉积。
19年共疏浚底泥1517万立方米
据介绍,滇池底泥疏浚工程始于1998年,当时实施的滇池草海污染底泥疏浚及处置一期工程,对滇池草海北部及中部部分地区进行了疏浚,疏浚工程量432万立方米;2000年,又实施了继续疏浚工程,疏浚工程量210万立方米。2009年,实施了滇池底泥疏浚二期工程,疏浚工程量371万立方米。2014年,实施了底泥疏浚三期工程,疏浚工程量504万立方米。截至目前,共疏浚底泥1517万立方米。底泥疏浚二期和三期工程就清除总氮15583吨、总磷6890吨,削减了滇池水体污染负荷,滇池水质和生态环境质量有明显改善。
“现正在实施四期滇池疏浚工程,疏浚设计工程量461万立方米,我们力争2019年6月完工。”昆明市滇池治理底泥疏浚工程建设指挥部负责人介绍,滇池疏浚底泥的主要污染成分为氮和磷,其中磷含量过高就是导致蓝藻爆发的主要原因。目前,底泥疏浚后经处理的余水各项指标已经接近III类水质,但降低其中总氮含量仍是一道难题。
那么,是如何进行底泥的疏浚的?正如段昌群所言,开展底泥疏浚工程,就像是给滇池“抽脂减肥”。通俗地说,就是把污泥抽出,通过管道输送到岸上,然后把污泥里的水挤出来——这样一来,“泥”就变成了“土”,挤出来的水经过处理后排放回到滇池中。
云南网记者在大咀子脱水场内看到,滇池底泥经排泥管道输送上岸至脱水厂,进入沉淀池、调理池、均化池,然后经渣浆泵送到脱水车间内,压滤机将污泥中的水分“挤”出,余水经处理达标后排放,污泥脱水成土后经过传送带输送到临时堆放点……机械化流水线作业,让脱水作业效率大大提高。
滇池底泥疏浚工程负责人宋君介绍,按滇池底泥疏浚工程实施方案,工程建设地点包括水体部份、脱水场及存泥场三个区域。正在实施的滇池外海主要入湖河口及重点区域底泥疏浚工程和草海及入湖河口清淤工程两个项目均选址建设于西山区富善社区大咀子片区,共4条生产线。目前,服务于底泥疏浚(三期)工程的两条生产线正常运行,服务于底泥疏浚(四期)工程的两条生产线预计于今年下半年投入使用。
记者在小黑桥存泥厂看到,大货车正一车一车地把脱水底泥运到现场。宋君介绍,滇池外海主要入湖河口及重点区域底泥疏浚(三期)工程存泥场就位于西山区海口镇小黑荞村,该区域曾经堆积了大量钛矿尾渣,现在计划在这里堆存210万立方米左右的脱水底泥,用于修复该地土壤,预计于明年年中达到堆存量后可推进植被恢复工作。
草海及入湖河口清淤工程存泥场位于西山区西华社区古莲村箐沟,这里因前期磷矿开采使其成为滇池周边低凹地,现在计划利用脱水底泥作为回填土,为该区域土地整理和后期开发提供基础。
疏浚出来的底泥去哪里了?
疏浚的滇池底泥数以百万立方米,如此巨大数量的“肥油”(底泥)又该如何处置?
记者了解到,疏浚底泥可以用于对贫瘠土壤和沙漠化土壤进行改良和整理,使其恢复生态功能;土壤中的微生物能有效降解有机污染物,最终将其无害化,疏浚底泥中含有丰富的植物所需的各种养分,有利于树木的生长,因此,疏浚底泥也可用作市政绿化用土,既可以实现既资源化利用,又避免了开山取土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另外,疏浚底泥还可作为原材料,加工成砖瓦、陶瓷工艺品等,变废为宝。疏浚底泥还可以直接代替粘土制造普通水泥。有实验表明,其可直接全部替代粘土进行工业化生产,其产品的各项指标均可达到525号水泥的标准,且试用后浸出液中的几种有害元素含量(如砷、铅、镉、铬)远小于国家标准。
“在底泥脱水后,要尽可能实现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段昌群表示,目前国内外在处理河湖底泥时,大多是将疏浚底泥脱水后填埋,或者用作生态恢复的底肥。底泥的大多物质含量为有机质,用来制作水泥、燃料的话,往往容易“把豆腐搞成肉价钱”。
昆明滇池投资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来看,底泥资源化利用最经济的方案是将底泥作为市政绿化用土;其次,是对滇池周边低凹地进行基底修复,并进行生态恢复;另外,是对五采区、贫瘠化土壤及沙漠化土壤进行植被恢复、整理和改良。
“滇池治理到了啃硬骨头的时候了。”段昌群说,治理滇池是一个浩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多要素集成、多环节整合、多部门协同,非单一手段和措施可以成事。如果不是万不得已,河湖治理一般不会采用大规模底泥疏浚这种高成本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