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生态环境整治取得成效 空气质量监测站覆盖主城

18.05.2017  10:13

以前海河河水散发着臭味,通过整治,现在水质变好了,岸边还种上了花草树木,很多人会到这里散步拍照。”日前开展的生态环境整治采访中,海河河道保洁员张大爷说,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对普通市民来说,最直观的就是生活环境的改变,而生态环境整治指挥部的工作,就是通过创建工作改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让每一个市民感受到城市文明进步、和谐建设的成果。

空气质量全国排名持续靠前

蓝天、白云、阳光,一直是昆明一道靓丽风景线。多年来,昆明市积极构建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大气污染防治格局,加快重污染天气监测预警应急体系建设,加强机动车尾气防治、城市扬尘污染控制,着力解决以可吸入颗粒物为重点的大气污染问题,把“蓝天工程”作为市民共享成果的“民心工程”。市环保局副局长陈嵩介绍,2014年至2016年,我市空气质量全年优良天数比例连续上升,分别达到96.99%、97.81%、98.91%;2014年至2016年,我市环境空气质量在全国74个城市排名分别为第9名、第8名、第9名,在省会城市排名分别为第4名、第4名、第3名,持续保持靠前。

在呈贡区空气质量监测中心,记者实地了解了空气质量监测工作。市环境监测中心副主任杨健介绍,昆明市共有7个国控空气质量监测站,分别在关上、龙泉镇、东风东路、碧鸡广场、金鼎山、呈贡新区及西山森林公园,覆盖整个主城区。空气质量监测站的工作原理为设备主动把周围的空气抽入到仪器设备,随后通过国际通用的检测方法进行精密化分析检测,同时通过网络实时传输到环境保护部门,确保数据真实有效。今年以来,我市空气质量继续保持了好成绩,截至5月8日,昆明市主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为128天,优良率达100%。

海河黑臭水体现象消除

消除黑臭水体是“创文”工作中一项重点和难点工作,全市相关部门和主城各区政府对“黑臭水体”开展拉网式排查,对疑似黑臭水体,采取截污导流、淹积抽排等方式开展整治。昨日,记者来到昆明市唯一一条黑臭水体河道——海河,看到海河水体已经变得清澈,岸边草木茂盛,河道环境得到较大改善。经过集中整治,海河透明度、溶解氧、氧化还原电位、氨氮等四项指标均已达标,水体黑臭现象已消除,目前正在开展水质跟踪监测和整治效果评估工作。

从全市水环境情况来看,2016年我市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滇池水质从劣Ⅴ类好转为Ⅴ类,阳宗海湖体水质恢复到Ⅲ类,牛栏江出境断面(河口)平均水质Ⅱ类,达到Ⅲ类水保护目标。普渡河出境断面(铁索桥)平均水质为Ⅲ类,达到考核保护目标。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年均水质达标。2016年昆明市纳入国家和省考核的地表水断面中优良水体比例均超额完成国家和省考核的任务。2014年至2016年,昆明市辖区62个地表水断面水质优良比例分别为40.3%、45.2%、50.0%,连续三年上升,劣于V类水体断面比例分别为29.0%、24.2%、6.5%,连续三年下降,河道生态景观改善明显。监测显示,今年上半年,滇池外海与草海水质均为Ⅴ类,营养状态均为轻度富营养,主要污染物大幅下降。

已建成36个国家级生态乡镇

昆明市生态文明创建工作硕果累累。目前,石林县创建国家级生态县已通过考核验收,五华区、盘龙区等10个县区成功创建云南省生态文明县并获得省政府命名。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创建成36个国家级生态乡镇(街道)、71个省级生态文明乡镇、2个国家级生态村、24个省级生态文明村、1120个市级生态村、406所市级绿色学校、168个绿色社区、28个环境教育基地和137家“宁静小区”。

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直接反映一个城市的文明程度。自2008年以来,我市先后建成和投产运营5座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处理规模5300吨/日,总装机容量达10.8万千瓦,形成了与昆明市主城区生活垃圾产生量相匹配的无害化处理能力,主城区垃圾焚烧处理设施占比达到100%,改善了主城区环境卫生状况。

接下来,生态环境整治指挥部将对存在的问题及时督促牵头单位完成整改,加强对滇池水面、河道、库塘、沟渠等各类城市水体的保洁工作,开展确保城市水环境质量的日常监管工作,强化水源保护区环境综合治理,巩固环境空气质量、城市绿化、垃圾处理取得的成效,让创建成果惠及每一个市民。(昆明日报 记者董宇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