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滇池治污通过“国考” 看看滇池现在是啥样子
编者按
2015年11月5日,滇池通过“国考”,成为昆明人甚至云南人最为关注的新闻。由环保部发布的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专项规划2014年度考核结果称,考核包括断面水质达标率及项目开展情况两项内容,而滇池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2014年度实施情况顺利通过国家考核。此前连续两年,滇池都未通过。
昆明人对于滇池“国考”成绩的关注,其实是基于对母亲湖的热爱。国考通过,这4个字的背后是很多人和单位10多年默默的努力和付出,很多工作远远超乎大家的想象。今天,春城晚报将为你揭开滇池通过“国考”背后鲜为人知的那些人、那些事……
事实上,滇池通过“国考”并不意味着滇池治理就可以放松了,相反,这仅仅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要滇池真正变清,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寻污之源 蓝藻不是滇池污染祸首 草藻共存现成治污指标
日出捕鱼滇池美如画 记者 江洋 摄
统筹 雷鸣 王云 采写 记者 谭江华 连惠玲(春城晚报)
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滇池湖水的颜色开始从透澈的湖蓝渐变成绿色。到上世纪90年代,又变成了浓绿色,翻滚的“绿漆”一眼望不到尽头。这种近乎灾难的现象却有一个诗意的名字:蓝藻水华。从这以后,蓝藻与滇池污染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
那么,蓝藻是什么东西?是不是滇池污染的罪魁祸首?消灭蓝藻能不能改变滇池水质?今日,晚报记者借助蓝藻,来解读滇池污染及治污所面临的困难。
为何暴发? 水体富营养化致蓝藻暴发
1995年,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教授刘永定来到昆明时,所见的滇池蓝藻水华已厚达3~4厘米。面对眼前大规模暴发的蓝藻水华,他和他的科研团队的想法是:尽快把表层的蓝藻清除掉。当时,不少治理滇池的专家和刘永定的想法相同。
“人们最初认为蓝藻是污染物,滇池要想恢复就必须清除蓝藻。”昆明市滇池生态研究所高级工程师韩亚平回忆,有些专家提出“清除杀灭说”。当时急于求成的认识把目标对准了蓝藻,但“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方式并不起效。
“人们发现单纯杀灭蓝藻对滇池来说没有太大意义,蓝藻水华产生的根本原因是滇池水体的富营养化。一开始我们认为工业污染废水是造成水体污染的主要来源,所以对滇池流域内工业企业的废水排放进行整治。后来又认为是农业大量使用化肥,再到后来认为是城市人口增长污水量增大的缘故。目前,我们知道蓝藻水华的发生,其实与滇池湖泊及其周边的水环境和水生态改变密切相关。”
单从生态系统来说,任何一个物种的无度生长,都是生态系统内部失衡的表现形式。所谓流水不腐,但滇池水体的流动很差,300多平方公里的水域面积,平均水深只有5米左右,本身的生态就比较脆弱。另一方面,湿地是滇池污染防治的最后一道防线,如果有足够面积的湿地存在,污染物进入湖泊之前就被湿地系统净化。而随着湿地面积的逐步萎缩,污染物便开始直接与滇池发生关系。“随河流进入滇池水体的氮、磷等富营养化物质不断积累,正是奠定了蓝藻大量繁殖和生长的物质基础,再加上围海造田等人为对自然湖泊生态系统不合理干预,使得滇池原有生态系统遭到破坏,蓝藻的对手变少、变弱了,于是,蓝藻得以在每年夏秋季节大量生长,并形成蓝藻水华。”韩亚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