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将启动第四轮古树名木普查 每株发“身份证”

16.08.2017  08:52

小朋友们手拉手围着黑龙潭的宋柏测量树围。资料图

   昆明信息港讯(昆明日报 记者李双双) 教场西路,15年左右树龄的香樟树长出了浓密的树阴,将一条长坡掩盖在其中,能隔开骄阳,还能挡住一部分暴雨。昆明市林业科技推广总站站长马骏每天上下班都要从这些“年轻”的树木底下走过。

  然而,15年左右的树龄,在马骏的昆明古树名木清单里,只能勉强算是个“幼儿”。

  昆明即将启动第四轮古树名木资源普查工作,全城摸排寻找“树王”。这项工作将由昆明市绿化委员会办公室统一组织开展,市林业科技推广总站作为技术支撑单位。由于工作量巨大,普查工作将持续到明年12月。

  哪些树才可以列入古树名木清单?昆明眼下有多少古树名木、它们各自有着怎样的故事?它们是否得到了合适的保护、面临哪些威胁?在这一轮普查工作中,林业工作者会采取哪些手段找“树王”?

  小知识

  古树名木不是想当就能当 满足这些条件才够格

  根据由国家林业局发布的《古树名木鉴定规范》:

  古树,是指树龄在100年以上的树木。

  名木,指具有重要历史、文化、观赏与科学价值或具有重要纪念意义的树木。名木不受树龄限制,也不分等级。包括名人所植或咏叹的树木;分布在名胜古迹、历史园林、宗教场所等,与著名历史文化名人或重要历史事件有关的树木;列入世界自然遗产或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内涵的标志性树木;树木分类中作为模式标本来源的具有重要科学价值的树木。

  缘由

  为啥要启动第四轮古树名木普查?

  摸清家底才能更好地保护“活标本

  “这是全国性的古树名木普查工作。按照全国绿化委办公室的统一安排,各个省份、各个城市都在进行这项工作。”马骏介绍。

  启动古树名木普查、全城搜寻“树王”到底有什么作用?

  “东川红土地上有一棵孤零零站在洋芋地里的冷杉,非常漂亮,我们通过测量胸径等方式,测算出它的树龄大概有500多年。我们据此推测,东川红土地原本都生长着这种冷杉树,曾经是很茂密的森林。但后来开采矿产,植被被破坏,自然环境和气候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马骏介绍,古树名木具有重要的科学、文化和经济价值,它们客观记录和反映了社会发展的历史和自然界的物种变迁,是研究社会与自然等诸多科学领域的活标本、活文物,蕴含着古水文、古地理、古植被的变迁史,也是不可多得的生态旅游资源。

  不仅如此,作为国务院首批公布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昆明拥有唐、宋、元、明、清多个时期的古树名木:黑龙潭的唐梅、宋柏、明茶;曹溪寺的元梅;海口林场周恩来总理手植的油橄榄……“古树名木的存在,增添了昆明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历史文化底蕴,保护和管理好这些树木,对于昆明的生态文明建设、文化科学研究和旅游业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马骏说。

  而事实上,这是昆明启动的第四次古树名木普查。

  “第一次是1989年到1994年,当时共找出119棵古树名木,第二次是2001年到2006年,共普查出2815棵古树名木,到2008年开展第三次普查,我们找出了223753棵古树名木 。”马骏介绍。三次普查,为何古树名木的数量在第三次时有了一个“爆发”式的增长?“一开始,普查范围仅为主城区,还不包括各大公园、庙宇,而到了第二次普查的时候,公园、庙宇就被纳入普查范围,到了第三次普查的时候,范围更广,将各个县(市)区都纳入了普查范围,因而古树名木的数量有了近十倍的增长。”马骏解释。

  摸清古树名木的家底,主要还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古树名木。

  那么,这一次的普查相较前几次有何不同?

  “这一次的普查工作,有国家林业局在今年元旦起开始施行的《古树名木鉴定规范》《古树名木普查技术规范》作为技术标准,我们的所有普查、鉴定工作将更规范、更科学。”马骏说。

   鉴定

  如何测算古树名木年龄?

  既有文献追踪这种老法子 也有CT扫描和碳14测算这些高科技

  全城摸排找“树王”,第一要事,是鉴定。

  “能成‘树王’,必须得有足够的历史人文底蕴,经过了岁月长河的磨砺后,依旧有着旺盛的生长势头。”马骏说。

  简单来说,就是要足够老,或者足够“有名气”。

  树种、长势只要是专业出身的人都基本可以通过外观鉴定,通常来讲,普查者会根据古树叶片、枝条和树干的生长状态划分为正常、衰弱、濒危、死亡四个等级。而依据由全国绿化委、国家林业局编制的《全国古树名木普查建档技术规定》,树龄在500年以上的定为一级古树;树龄在300年—499年的定为二级古树;树龄在100年—299年的定为三级古树。

  但判别一棵树有多老、多有“名气”,就得使上一系列的法子了。

  我们曾在小学自然课上学到,树龄可以根据年轮来推断。但对于那些已经存活了几百年的古树而言,依靠年轮来测算树龄无疑是一种“杀鸡取卵”的笨办法。那么,要怎么才能对古树名木进行鉴定呢?

  比较传统的测量方法有文献追踪法、年轮与直径回归估测法、访谈估测法、针测仪测定法、年轮鉴定法等,而随着科技的发展,诸如CT扫描、碳14测定等高科技手段也在测量古树年龄时派上了用场。“碳14鉴定法现在在北京的高校、科研院所中采用得较多。但在昆明,还没有这种仪器。”马骏表示。

  在不影响树木生长的前提下,应根据树木健康状况、当地技术条件、设备条件和历史档案资料情况,选择适当的方法对树龄进行鉴定。

  保护

  找到了怎么进行保护?

  挖树池、穿“盔甲”、安避雷针、发“身份证

  近10年来,昆明一批极其珍贵的古树名木已经死亡10多株,还有部分正濒临死亡,由于管理粗放、生存环境差、保护经费不足等原因,盘龙区、嵩明县等区域内树龄在300年—500年的云南山茶花“狮子头”已经死亡十余株;嵩明县500年树龄的厚皮香、安宁市曹溪寺的元梅、晋宁区盘龙寺内树龄650年的云南山茶“松子鳞”均已死亡。

  “对于古树名木来说,雷击、地面硬化造成的根系呼吸不畅是它们的‘头号杀手’,相反,极端天气、病虫害对它们的威胁都比较小。”马骏介绍。因此,眼下昆明的古树名木保护,最常采取的手段是建围栏、扩树池、更换营养土、安装避雷针、封树洞、防治病虫害、保护古树周边立地环境等方式。阳宗海龙泉寺一株已经有1200多岁的“九头龙树王”黄连木为了防治被松鼠啃咬树皮,“穿”上了一米多长的“铁盔甲”……

  近年来,各级各部门对古树名木的保护在不断加强,但在马骏看来,力度仍然不够。

  要开展新一轮的古树名木普查工作,马骏其实挺愁的。“开展工作的经费从哪儿来我现在都还不知道呢。”他皱了皱眉头。

  尽管从2007年开始,昆明就已经制定了《昆明市城镇古树名木和古树后续资源保护办法》《昆明市古树名木保护规划》等古树名木保护办法及相应的配套措施,但“缺钱”一直是个大问题。

  不仅仅是昆明,中国其他城市的古树名木保护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没有专门经费的保障,工作推进面临诸多难题。

  “我们急需建立一个古树名木保护的长效机制。”近10年来,一直奔走各县区的马骏发现,“越是乡村,越是基层,古树名木的保护状态越差,村民们保护古树名木的意识不够,此外,由于保护古树名木造成的损失没有得到相应补偿,也是他们保护古树名木积极性不够的原因之一。

  在村镇,保护古树有时需要破除一些已经硬化的地面,有时甚至要拆除部分村民的房屋,为古树腾出发展空间。

  国家林业部门已经意识到古树名木保护补偿机制建立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此次普查过程中,有一项工作重点,即填写《古树名木每木调查表》,上面不但会有中文名、俗名、拉丁名等信息,还有权属、经纬度坐标、坡向、坡度,甚至精确到土壤类型和土层厚度。此外还有树木奇特形状描述、保护现状、养护复壮现状、影响生长环境因素等17项调查内容。”此次普查之后,昆明的每一株古树名木都将拥有一个独一无二的通行全国的“身份证号”,这个由十一位阿拉伯数字组成的“身份证号”前六位为调查地的行政区划代码,后五位为调查顺序号,由各乡镇(街道)统一核定。“只要在系统里输入这个‘身份证号’,就可以查询对应古树名木的保护状态,对它实施大数据化的动态管理。

  古树名木大数据库的建立,将成为建立古树名木保护补偿机制的基础。“其实我在想,光靠财政资金支持也是有限的,或许昆明可以通过探索建立古树名木保护基金,面向公众征集古树名木认养者等方式,探索一条全民保护古树名木的路子。”马骏说。

  昆明古树名木展示

  西山太华寺银杏树

  根据《明史纪事本末》《云南备征志》等书记载,建文帝朱允炆曾在西山太华寺住过5年时间,寺内一棵高大的银杏相传就为建文帝所植,历经600多年风雨沧桑依旧巍然挺立。

  “千岁老寿星”嵩明黄龙古柏

  据考证,位于嵩明县黄龙山的两株古柏植于五代后晋,至今已逾千年,两树苍劲挺拔,繁茂碧翠。清代陈庚明在《黄龙山双柏歌》中赞道:“黄龙南奔气势猛,城入飞链锁龙颈。森森两角老不缪,化作双柏矗峰顶。

  昙华寺的明代昙花

  昙华寺因昙华树得名。相传明末建寺时,寺内昙花茂盛,后来昆明地区发生地震及干旱,寺中昙花全部枯死,仅存这株优昙花,根部重发新枝,被誉为“优昙献瑞”。

  滇池边的“中国第一桉

  原产于澳大利亚的桉树在1896年被引入云南,植于昆明滇池边的海埂。其中最大的一棵蓝桉在1990年被“国际桉树研讨会”确认为中国最大的桉树,命名为“中国第一桉”。  

  晋宁盘龙寺 “怀中抱子”的元梅

  晋宁盘龙寺大雄宝殿前种植的元梅是滇中地区目前存活的最古老的梅树之一。该梅花品种为“怀中抱子”,每年1月盛开,花色淡粉红,花蕊中常再开一朵台阁花,属梅花中的奇特珍惜品种。该树树干基部已经腐朽,一杈已经死亡。

  黑龙潭“三异木

  唐梅、明茶、宋柏,是黑龙潭公园三株闻名遐迩的古树,当代文豪郭沫若也赋诗称之为“三异木”。

  据记载,明茶在明弘治八年(公元1495年)植于黑龙潭大门外,1943年移栽祖师殿前,与唐梅、宋柏同院,郭沫若曾为这棵茶花写过一首诗:“茶花一树早桃红,百朵彤云啸傲中。惊破唐梅睁眠倦,陪衬宋柏倍雄姿。

  阳宗海1200多岁的“九头龙树王

  位于阳宗镇龙泉寺的这株黄连木据记载植于唐贞元年间,为云南省黄连木中最老的“树王”。经历1200多年沧桑,古老苍劲,在主干6米处分9杈向四周生长,犹如九龙冲天。

  随评

  讲好故事 记住乡愁

  滇池边的“中国第一桉”、盘龙寺 “怀中抱子”的元梅、阳宗海1200多岁的“九头龙树王”……看看这些名字,就让人浮想联翩,一段鲜活的历史浮现在眼前。这些承载着厚重历史文化的古树名木,默默见证着昆明的过去、现在乃至将来。保护好这些“活化石”“活文物”,就是保护历史、保护文化,让昆明悠久的历史文化永放光芒,滋养后人。

  时光飞逝,历史远去,唯有古树不老。作为我国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昆明域内分布着许多古树名木,是森林资源中的瑰宝,不可再生、不可复制,如同活的历史文物、活资料、活教材,承载着城市的历史,见证着城市的未来,具有难以替代的科学、文化、经济、科研价值。

  一棵棵古树,就是一段段历史。不管是在风景名胜区、庙宇宅院,或是村寨山林,那些久经风霜却傲然挺立的古树,见证了时代的荣辱兴衰,阅尽了人间的悲欢离合,听惯了香雾缭绕中的晨钟暮鼓,它们的身上隐藏了太多太多不为人知的故事。把这些饱含人文元素的历史发掘出来,讲好昆明故事,能让后人感受到昆明厚重的历史文化,让乡愁有寄托、乡情有归属,充分展现出昆明的独特魅力,增强城市的美誉度和吸引力。这对于昆明打造世界知名旅游城市、提升城市品质、建设美丽宜居家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是焕发了勃勃生机的古树对昆明的再次奉献。

  古树名木在维护生物多样性、生态平衡和环境保护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城市生态文明最为显著的标志之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古树名木,在倡导生态文明、绿色健康、生态立市的今天,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不忘历史,记住乡愁。善待古树,很大程度上就是守护我们的精神家园。(昆明日报评论员 一孔)

编辑:廖拓溪责任编辑:徐婷
首付
首付  首付【表情】【表情】万买地铁三室准现Zhifang.com
去年云南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为98.1%
云南省2019年环境空气质量总体持续保持优良,云南省16个州、市政府所在地城市全年未出现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全省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为98.Zhif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