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扶贫“拔穷根”
今年4月初以来,在省政协副主席罗黎辉的带领下,省政协教科文卫体委深入迪庆、昭通、云南农业大学、云南技师学院等地区和学校,就“教育精准脱贫”开展专题调研,这是今年省政协重点调研课题之一。
“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要拔穷根,教育是最重要的。”委员们一路听一路看,认真询问、仔细了解,找准问题剖析原因,就破解教育精准扶贫中的难题出对策、提建议。
职业教育“一人就业,一家脱贫”
6月22日,云南技师学院机电实训中心,几个学生正在焊接机器人。
“现在每年的毕业生,企业都需要提前预订,大多数都去了大中型企业。”云南技师学院党委书记周成岗介绍,这几年,云南技师学院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8%以上,“校企融合”“工学一体”的办学模式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青睐。
周成岗介绍,近年来,学院积极探索多元化办学之路,把 “技能立身”摆在教学工作的关键位置,开设了初、中、高级工、预备技师班,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有一技之长,将学生培养成用人单位欢迎的技能人才,形成了学生“学技能练技能,台上台下赛技能”的浓厚学习氛围。同时,学院还搭建创业“苗圃”,建设了民族民间工艺实习工厂、中药制剂实习厂、机械类生产型、电商及物流实训等多个基地和工厂,为学生创造了真实的实习锻炼环境。
“看来,手握一门技艺的技师真是蛮俏的。”调研组成员对云南技师学院“订单式”培养技能人才的方式发出由衷感叹。
省政协教科文卫体委主任何玉林说:“学校和用人单位的有效对接,既实现了人才‘输出’和‘输入’的匹配,又为地区产业发展储备大量技能人才。”
省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副主任段鸿认为,职业教育是离农村贫困人口距离最近、最能带来直接收入提升的教育类型。要让中职教育在扶贫攻坚中发挥更大作用。他建议,可以考虑让脱贫对象家庭中有就业潜力的青壮年进入中职学习,学习期间的学习和生活费用列入扶贫资金,并给其家属一定的生活补助,实现“一人就业,一家脱贫”。
职业培训让农民掌握一技之长
“我们每年要培训100多万人,通过手把手地教农民技术,使他们的素质有了很大提高。”云南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校长邱家荣介绍。
云南农业大学每年要选派300名老师,到贫困山区开展科技培训。“老师们去山区服务不得少于100天。如今,这些老师跑遍了云南的山山水水。”云南农业大学社会服务中心主任沙本才说。
扶贫先扶智、治贫先治愚。调研组成员纷纷为教育精准扶贫建言支招。
云南省政协常委、教科文卫体委员会主任何玉林表示,教育可以切实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要通过职业技能培训,依托现有资源优势,选准产业,让农民掌握一技之长,培养农村致富带头人,真正带动农民致富。
云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李慧勤认为,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制订激励和扶持政策,建立职业农民培育、技能培训等的长效机制。
省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副主任彭兵表示,要重视农民工培训,尤其要做好贫困地区农民工的精准就业培训,如开展快递业、电商业等新业态的培训,使农民工都能够享受一次以上政府补贴的技能培训,基本消除无技能上岗的现象。
据了解,目前我省已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迪庆藏族自治州全境和昭通市的镇雄、彝良、威信3县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启动实施了14年免费教育。全省已有52个县实现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各级各类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资助基本实现全覆盖,全省38个高校通过实施科技扶贫、产业扶贫、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咨询培训等项目,在教育扶贫方面形成一批典型案例。
教育扶贫激发群众内生发展动力
调研组在调研中发现,我省职业技能培训中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培训对象年龄普遍偏大、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能力偏低等,导致职业技能培训难以达到培训目的,造成转移就业与企业需求岗位匹配悬殊大。同时,由于贫困地区生产生活环境恶劣,公共服务落后,道路交通不便,形成“留不住人、进不来人”的尴尬局面。
如何激发贫困地区、贫困群众的内生发展动力,如何发挥教育在脱贫攻坚中的引领作用,调研组一路走来,边听边看边交流。
“要突出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重点开展山地牧业、果蔬等关键生产技术、标准化生产、新品种推广应用、病虫害防治等技术培训。”何玉林认为,职业技能培训要充分利用“农民田间学校”,采取“群众点菜、专家主厨”的方式开展,组织“科技小分队”深入田间地头,手把手地教农民,使农民朋友一看就懂、一学就会、一干就有效益。
沙本才介绍,云南农业大学实施了“六个一”产业培育行动计划,即围绕一个产业,遴选一名专家,带领一个团队,服务一个农民合作组织,促进一个扶贫产业发展,带动一批贫困户脱贫致富,推进产业化精准扶贫。
省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副主任马林奎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要坚持因地制宜,注重精准发力,加大教育精准扶贫力度。教育与就业是切断贫困代际传递的关键,要在教育与就业上下功夫、出实招、谋实效。同时,采取“企业+农户”合作等方式,逐步形成产业链,引导贫困人口就业创业,实现“培训一人、脱贫一家、带动一片”,为贫困村培养“留得住、用得上”的农业专业技术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