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这驾“马车”跑得好吗?——来自国务院督查组的一线追踪
作为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投资在当下中国经济“稳增长”的背景下,依然需要发挥关键作用。
自2014年下半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重大稳增长政策措施,有效应对经济下行压力,确保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如今,投资这驾“马车”跑得好吗?新华社记者近日跟随国务院督查组,深入中央有关部门和部分省(区、市)进行一线追踪。
全力落实投资项目实现“加速跑”
这是部分重大工程项目截至4月末的投资最新进展表:
——铁路项目完成投资同比增长22.6%,投产新线里程419公里。
——在建水利工程完成投资较去年同期增长42.2%,建设进度明显加快。
——2015年中央财政保障性安居工程专项资金1243亿元全部下拨,保障性安居工程配套基础设施中央预算内投资补助第一批340亿元也已下达。
……
去年以来,中央有关部门陆续推出了7大投资工程包等重点领域投资项目,特别是把重大工程建设作为促投资、稳增长的“牛鼻子”,补短板、增后劲,千方百计增加合理有效投资。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为了全力推进重大工程项目落地,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和单位,加大取消投资审批权限力度,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鼓励社会投资,加强工作力量,完善工作机制,搞好统筹协调。围绕棚改、铁路、水利等多箭齐发,加快审批核准进度,及时下达计划资金,严格项目督办。推动在建项目尽早建成达标投产一批,已核准项目尽快开工建设一批,储备项目及早报审核准一批,同心协力打好经济下行的“阻击战”。
来自发展改革委的数据显示,去年7大投资工程包开工206个项目和专项,完成投资2.1万亿元。截至5月29日,中央预算内投资已下达4336.3亿元,占全年目标的90.8%,保证了重大工程项目的资金需要。
为了实现投资项目“加速跑”,中央层面核准的投资项目数量减少约76%,各相关部门开通“绿色通道”。国土资源部对符合条件的用地项目,基本上在20个工作日内完成审查。
四川省国土资源厅建设用地管理处处长吴游说:“我们简化用地审批程序,比如精简上报材料,由原来的14件减少为5件。”
伴随着项目审批核准进度的加快,各地投资力度也在加大。今年1至4月份,上海市重大项目完成投资273.6亿元,完成进度同比提高3.3个百分点;湖南省基础设施、农业和生态环境投资均同比提高30个百分点以上;安徽省建成重点项目62个,完成投资39.5亿元,同比增长34.2%。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受地方配套资金不足等原因,一些项目前期工作缓慢。为了确保完成年度目标,中央有关部门加大了督办力度。
交通运输部副部长翁孟勇说:“按计划,原国家‘7918’高速公路网23个断头路路段和36个普通国道瓶颈路段年底要全部开工建设,我们在督查中发现一些项目前期工作缓慢,及时督促采取了补救措施。截至4月底,断头路项目已开工15个,瓶颈路项目开工23个。”
各地纷纷采取措施,确保重大工程项目落地。如广西专门下发相关文件,仅5月以来自治区政府就召开专题研究重大水利项目的会议10次以上;山西对投资完成进度和项目开工计划在省政府常务会“上墙”公示。
记者在督查中了解到,中央和地方部署的一些重大工程项目进展顺利。如安徽省宁安城际铁路预计年内建成;广西大藤峡水利枢纽施工单位已进场开展前期工程;自杨浦区穿过黄浦江连接外高桥自贸区的上海地铁十号线二期,去年已完成投资额2.02亿元,今年将进一步加快相关前期工程。
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徐绍史说:“总体来看,重大工程体量大、关联广、带动性强,建设进展顺利,既对保持投资合理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也支持了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
积极创新投融资机制开辟“新渠道”
加大投资力度,政府不唱“独角戏”,需要积极创新投融资机制,激发民间和社会资本的活力。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多管齐下改革投融资体制。包括大幅放宽民间投资市场准入,鼓励社会资本发起设立股权投资基金等。
前不久,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管理办法》。开展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特许经营,是重要的改革和制度创新,可以扩大民间投资领域,激发社会活力,增加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形成经济发展“双引擎”。
徐绍史表示,今年中央预算内投资4776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不到1%。在用好预算内投资的同时,要撬动社会和民间投资,创新投融资的体制机制,解决“谁来投”的问题。
目前,发展改革委已建立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项目库,首批向社会发布推介1043个项目,总投资近2万亿元。
财政部以存量项目为主推进PPP示范项目建设,化解政府性债务风险。目前确定的30个示范项目,总投资约1800亿元,其中22个项目是地方融资平台存量项目。
在中央部门的推动下,地方政府也积极行动起来。如今,安徽、湖南、四川、河南等地陆续公布拟实施PPP项目名单,涵盖城市轨道交通、收费公路、河流综合治理、航道港口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垃圾污水处理、医疗养老设施、供暖供气等多个领域。
来自山西的数据显示,1至4月份,民间投资增长20.2%,占全省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达60.7%。
云南省发展改革委主任王喜良说:“蒙自至文山至砚山等三条高速公路,300多亿元投资中,社会资本占比约为70%。”
来自发展改革委的数据显示,今年1到4月份,交通运输、水利、环境、市政设施领域民间投资同比大幅增长29.7%。
湖南磁浮交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彭旭峰说:“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的实施,大幅减少了政府投资额,合理改善了项目的负债结构,同时引入市场竞争,使项目运作体系由政府主导向市场化经营转变。我对未来发展充满信心!”
不断优化投资结构找准“结合点”
随着投资力度的不断加大,社会有种担心:这么大体量的资金是否会重蹈重复建设的覆辙,是否不利于消化过剩产能?
记者跟随国务院督查组一路走来,发现从中央到地方,在加大投资的过程中都在努力寻求稳增长与调结构、惠民生的结合点。
从中央层面来看,7大投资工程包中不仅有信息电网油气网络重大工程的“补短板”,还有生态环保、清洁能源等新产业。
从地方来看,既能拉动投资又能惠及民生的投资项目是首选。以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为例,据住房城乡建设部介绍,已在10个城市开展地下管网试点工作,3年内将建成400公里,总投资322亿元。这正是解决城市安全、马路“拉链”的民生工程。
在不少干部群众看来,今天的投资就是明天的结构。河南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新勇说:“我们把投资作为提高资产质量效益、提升投融资能力、促进发展转型的主要抓手。”
如今,一系列稳增长与调结构、惠民生紧密结合的重大工程项目正在全力推进。
今年1到4月份,全国保障性安居工程已开工255万套,其中棚户区改造196万套;172项重大水利工程已开工建设60项,预计年底前可再新开工24项;今年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第一批中央预算内投资215亿元已于去年底提前安排下达。一些专家学者评价,这些项目普遍具有既利当前更惠长远的特点,是我国当前实施定向调控、激活力、补短板、强实体、惠民生的重要举措。
湖南省政府负责人说:“我们不能为投资而投资。对超规模和重复建设,还要加以警惕,加强调控,以有效防止上马不合实际的工程。”
编辑:张钊责任编辑:徐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