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手机媒体四季行”走进大理喜洲古镇

25.05.2016  15:11

          重云与青山相映,天地如眉黛凝水,5月24日,“全国手机媒体四季行”采风团赶往大理喜洲古镇,领略传说中“背靠苍山,面朝洱海”的古镇神韵,挖掘那些藏在古镇深处,一心专研民族文化,亲身打造旅游名片的创客故事。

回村子做扎染的北漂姑娘


  周城隶属大理市喜洲镇,位于喜洲镇北5公里,是全国最大的白族聚居自然村。周城交通便利,四通八达,东俯洱海,西依苍山云弄峰,北临桃源村,南靠永兴村,西北角有蝴蝶泉。是北上丽江、香格里拉、南下州府下关的必经之地。
  村口矗立两棵参天的古木,古老的白族民居建筑散发着让人沉思的历史遗韵,着白族服饰的老人闲散地依靠在自家门前,或走街串巷,满脸迎客的笑意。让人惊讶的是,这个古老的白族村子,还在延续和传承拥有千年历史的古法扎染技艺。
  曾是一名北漂的张翰敏是土生土长的周城村姑娘,研究生毕业以后,她辗转全国各地,走得越远越是想念喜洲,想念儿时家家户户都有的染坊,而她长大以后,那种有别于日本等国的白族扎染工艺,正面临青黄不接,近乎消身匿迹,坚持手工扎染的也只有村里为数不多的几位老人。于是张翰敏决定辞掉工作,回到遥远的故乡小镇上,用一种新的思维和理念,重新打造扎染,传承这种文化遗产。她创立了“蓝续”(蓝续绿色文化发展中心)背负起了创业与传承的双重使命,“蓝”是传统扎染的颜色,“续”是继续、延续。

  她说:“蓝续和蓝,我与蓝,一直相随。从小不住在洱海边,但也时常远望洱海。她如一条蓝带,流淌在大理坝子。彷徨的时候,看到这样的蓝,也会释然很多。”
  经过两年的努力,张瀚敏带着村里的弟弟妹妹和叔叔婶婶们,靠纯手工古法炮制,借助互联网+私人定制,以绿色、健康、生态的理念制作出一代新的白族扎染系列,销往全国及海外,据她说,销路已不是问题,今年的订单也已排到年后。而她的所做所为,也让很多人重新重视扎染工艺的传承和发展,上到喜洲政府,下到乡里乡亲
  今年5月1日,“蓝续”扎染的第一个实体体验店也在喜洲古镇的海舌景区开业,入驻“开物集”。而张翰敏觉得,她要做的事情,才刚刚起步。


一个发扬中国文化的美国人

  1984年,美国人林登夫妇第一次来到中国,发现西方国家对真正的中国一无所知,而自已却被中国文化深深折服,林登夫妇产生了一个梦想,或者说是发现了活着的新意义,那就是如何开辟一条让外界学习、分享和探索中国历史文化的道路。
  在中国和亚洲其它国家工作、游历近20年以后,林登夫妇决定定居中国,他们花了四年时间,在中国遍寻具有中国民族特色、历史文化内涵深厚的目的地,他们去了西北、西南、沿海等地,最终心归大理,在洱海边的喜洲古镇扎下根来。林登提请的“修复、保护古宅民居建筑,还原传统特色,传播中国文化”的理想和方案,也得到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2008年,一所真正意义上的国际文化旅游交流空间——林苑修复成功并开业,林登夫妇似乎听到了梦想绽放的声音。

  喜林苑开业后,凭借独具特色的服务创新,保留完整的苍洱建筑元素,加上早已声明远播的老外林登影响力,迅速成为海内外颇有名气的住宿品牌,通过网络、电话订房的客人比比皆是,到店参观的名流达人络绎不绝。
  林登本人就是喜林苑乃至喜洲古镇的一张名片。高大、英俊、潇洒、开朗、健谈、幽默、才华横溢这些溢美之词都可以放在这个52岁美国男人的身上。那天在喜洲,我们见到了真人:飘逸的金色长发,洱海蓝的眼珠,一口流畅的中国话谈笑风生,神采奕奕。言谈间透露了他的洒脱与真诚。他对在洱海之滨违章建客栈表达的不满,正是大多数中国游客的不满。林登是如此执着,他走着,他坐着,他都在谈起梦想,谈他想做的事和正在做的事,关于中国文化、民族特质的保留、传承与推广。在场的我们只能想到一句话: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而如今的林登,似乎风华正茂,风帆正盛。
  除了蓝续扎染和喜林苑,采风团还去到洱海之滨的海舌景点,进入一个孵化传统手工艺品的空间“开物集”,观赏白族传统技艺“甲马”、见到近乎失传的“羊毛毡”,目睹了如何利用传统技法制作新的羊毛毡工艺品,这些挖掘民族文化和地域特色的创新项目,在喜洲这个小镇上数不甚数。喜洲古镇,俨然成为一个独具魅力的创客空间,以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孕育的土壤,正在打造一个个推动云南旅游发展的特色文化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