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江:四十年战友杳无音信 民警相助再续战友情
2015年11月24日一大早上班,警令部综合科廖志伟科长收到一封信,称有一个上海人写信求助寻找失联40多年的连队教导员。
这是一封来自上海奉贤区南桥镇的求助信,求助人叫张志贤,上海人,今年61岁,曾经是赴西双版纳勐腊县水利二团的上海知青,在1979年知青大返程时回到上海,他们在水利二团时建设大树脚饮水工程。他们的教导员叫杨汝兴,纳西族,1974年水利竣工后,他就被调回了部队,此后40多年来再也没有见过面。他们从当年十七、八岁的青年,如今成了退休的老人。张志贤很怀念那几年和指导员共同生活学习,一起战天斗地所结下的珍贵情谊,也是当知青和他结下不解的缘分,他们很想叙旧话新。此时不见,恐怕以后很难再有机会了,因为从现在开始不会再有40年的等待了。可是张志贤没有杨汝兴的联系方式和通讯地址,找不到杨汝兴。想来想去,张志贤抱着试试看的心情,向丽江市公安局求助,他想让公安机关通过户籍信息查找一下杨汝兴,杨汝兴是纳西族,比张志贤大好几岁,应该70多岁、80岁不到。信的末尾还留了他本人的身份证号码和联系电话。
警令部民警黎冬桂根据信件的内容,及时在相关系统查询后,发现全省有85个姓名为“杨汝兴”的人员信息,其中丽江市有2名,均是纳西族:一名是1966年出生,户籍地在古城区七河乡,另一名1938年出生,户籍地在玉龙县白沙乡新善村。“1938年出生,现今77岁”——很接近信中提及的老人,信息里“退休干部”四个字更加确定了她的猜想。于是黎冬桂重点围绕白沙乡这位77岁的老人开展进一步核查,发现杨汝兴老人有一个手机号码,电话拨通后对方却是一位年轻男子,对方称不认识杨汝兴。黎冬桂没有立刻放弃,转而询问对方是否是新善村的,是否有70多岁老人以前是在外地部队工作的,对方回答自己是新善村的,村里好像有位从部队回来的老人,不过前些日子去世了。黎冬桂听后不免有些难过,但为了不让老知青张志贤留下遗憾,同时进一步确定电话中所说的老人是否就是杨汝兴老人,她继续了解老人的儿女情况。对方称老人有两个孩子,其中一个儿子名叫杨尚云。在了解到这些情况后,黎冬桂心想,哪怕找到老人的家人也好。于是开始查找户口在白沙乡名叫杨尚云的男子。很快便查到户口登记地址与杨汝兴相同的杨尚云。黎冬桂及时与其取得联系,对方称自己就是杨汝兴的儿子,父亲在版纳工作,从部队转业回来,自己也是1972年在版纳出生的,父亲还健在,身体很好,就是耳聋。听到这儿,黎冬桂高兴极了,将上海知青寻找他父亲的事情告知对方,并将对方联系电话留给了杨尚云。挂断电话后,黎冬桂及时与上海张志贤联系,将杨汝兴老人的联系方式告知对方。张志贤在电话里激动不已,连连道谢。
11月24日下午,警令部民警黎冬桂、杨开阳、刘燕又驱车赶到白沙新善村委会丰乐一组杨尚云家中,见到杨汝兴老人,并将张志贤来信的复印件交到老人手中。老人激动不已,说张志贤当年是他的文书,还拿出了1974年珍藏的张志贤送给老人的一本红色笔记本,笔记本首页贴有张志贤年轻时的照片,上面留有写给杨汝兴老人的一首长诗。老人精神矍铄,记性仍然很好,也很健谈。他高兴地和民警谈起当年在版纳部队的情形。老人的儿子杨尚云说,在警察同志打电话联系后不久,张志贤和其他老兵都从上海打电话、发短信来问候爸爸。
张志贤在感谢信中说道:“我没有想到才过了几天,贵局一位姓黎的同志给我来电话,告诉我找到了杨汝兴的喜讯,我万分感谢,也代表我们连队的上海知青向贵局表示由衷的感谢。感谢贵局的同志在繁忙的工作中帮我找到老领导,这种想百姓所想,为百姓排忧解难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在我们的生命中,每个人总会有那么一个或者几个不愿失去却已经失去的人,有一天他在你的生活中消失了,再也无法联系,但你对他的思念却从未停止,你还在苦苦寻觅,没有放弃对他的寻找。张志贤老人也一样,他有寻找无果的失望,也有四处奔波的劳累,然而,在当今公安警务信息化建设不断加强的今天,对公安民警来说,用心、用情、认真对待群众的求助,有时候只需要几个简单的操作、几个电话联系沟通,就能为老百姓提供莫大的帮助,了却群众多年的心愿。公安机关警令部作为综合部门一直以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仅2015年内办理群众求助8起,其中找到走失、寻亲等失联人员4名,协助游客找回遗失物品1起,发现套牌车1辆。(段鸿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