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党中央国务院这样部署质检工作
从供给侧改革到消费品质量提升 从建设质量强国到标准化战略 从守护安全底线到服务发展大局
质量成为年度强音
2016年,党中央国务院这样部署质检工作
秦宪安 摄
编者按
2016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也是推进改革的攻坚之年。这一年,中国经济全面进入新常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稳步推进,提升供给质量和效率成为全社会发展的“主旋律”;这一年,“十三五”规划的蓝图正式发布,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成为我国“十三五”时期发展的重要目标,也让质量强国成为时代发展的重要使命;这一年,中国质量的新标杆应运而生,标准化战略扬帆起航,检验检疫促外贸作用日益凸显,质量正成为新时代的最强音。
建设质量强国
“加快建设质量强国、制造强国。”2016年3月5日开幕的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部署“十三五”时期主要目标任务和重大举措时,明确提出要“建设质量强国”,这是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及“建设质量强国”。
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国务院编制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以下简称《规划纲要》)。《规划纲要》紧紧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针对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等突出问题,强调要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明确了今后5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任务,提出了一系列支撑发展的重大政策、重大工程和重大项目,突出了6个方面。其中第二个方面是“强化创新引领作用,为发展注入强大动力”,包括“加快建设质量强国、制造强国”。
2016年3月1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十三五”规划)正式发布,加快建设质量强国、制造强国明确写入“十三五”规划,意味着我国将在今后的5年中,大力实施质量强国战略。其中最主要的措施包括全面强化企业质量管理,开展质量品牌提升行动,解决一批影响产品质量提升的关键共性技术问题,加强商标品牌法律保护,打造一批有竞争力的知名品牌等等。
2016年5月1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印发《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提出“推动质量强国和中国品牌建设”。这同样是党中央、国务院首次发文提出“建设质量强国”。从全国两会到中央文件,两个首次,充分体现出党和国家对质量的高度重视,也再次将质量强国建设上升为“十三五”时期的重要国家战略。
质量反映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是企业和产业核心竞争力的体现,也是国家文明程度的体现。2016年4月19日,为贯彻落实《质量发展纲要(2011-2020年)》和实施《中国制造2025》,明确2016年工作重点,国务院办公厅印发《贯彻实施质量发展纲要2016年行动计划的通知》。行动计划中,质检总局分工负责的工作多达17项。在加强重点领域质量安全监管、推动外贸优进优出、促进电子商务产业提质升级、完善“风险监测、网上抽查、源头追溯、属地查处、信用管理”电子商务产品质量追溯机制,充分发挥质量技术基础的支撑作用,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标准、认证的互认与合作等方面,通知特别强调质检工作的重要性,并要求细化分工,层层落实,确保各项任务落实到位。行动计划还特别指出,要依法严厉打击质量违法和侵权盗版行为,开展中国制造海外形象维护“清风”行动。落实通知精神,质检部门重拳出击,突出抓好输非商品、输中东商品跨境电商产品的质量提升,促进我国企业按照更高的技术标准提升出口商品质量,并以标准提升为引领,加快国内消费品质量安全标准与国际标准或出口标准并轨,促进内外销产品“同线同标同质”。
2016年5月11日,国务院办公厅就《2016年食品安全重点工作安排》印发通知,要求加大食用农产品源头治理力度,在相关措施中专门指出加大对境外源头食品质量安全监督检查力度,继续推动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时至岁末,在2016年12月28日,国务院办公厅又在《关于进一步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意见》中,再次从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的角度,要求继续推动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作为推行现代农业生产加工组织形式,提升农产品质量水平的重要抓手,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正在提升农产品国内外市场竞争力,加快农业转型升级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016年3月29日,中国质量的最高荣誉——第二届中国质量奖在人民大会堂隆重颁发。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专门为表彰本届质量奖作出重要批示,明确要“建设质量强国”。总理在批示中强调,质量发展是强国之基、立业之本和转型之要。各地区、各部门要大力实施质量强国战略,坚持改革创新,加强政策引导,把提升质量作为推动供给结构、需求结构升级的重要抓手,为加快发展新经济、培育壮大新动能、改造提升传统动能提供有力支撑。
提升供给质量
2015年末,“供给侧改革”一词首次进入公众视野。2015年11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11次会议上首次指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自此,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我国经济新常态下的一项重要工作,提升供给质量也成为2016年质量提升的“主战场”。
2016年1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仪式上强调,我国不是需求不足,或没有需求,而是需求变了,供给的产品却没有变,质量、服务跟不上。有效供给能力不足带来大量“需求外溢”,消费能力严重外流。解决这些结构性问题,必须推进供给侧改革。
2016年1月26日召开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二次会议再次专门研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案等工作,主持会议的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再次强调,要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从生产领域加强优质供给,减少无效供给,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使供给体系更好适应需求结构变化。几个月后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三次会议,“主角”依然是供给侧改革,主持会议的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强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供给质量满足需要,使供给能力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主攻方向是减少无效供给,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结构的适应性,当前重点是推进“三去一降一补”五大任务。
无独有偶,供给侧改革也是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最为关心的事情。从全国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2016年的主要工作之一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供给质量,到国务院常务会议多次部署如何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供给的质量和效率成为供给侧改革最为关键的话题。
2016年1月27日,李克强在新年伊始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就研究部署推动《中国制造2025》与“互联网+”融合发展,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中国制造迈向中高端,提供面向市场多样化需求,制造消费者和客户需要的高质量中高端产品。这也拉开了国务院2016年提升供给质量工作的序幕。“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结构性矛盾,供给和需求两侧都有,主要在供给侧。我们要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正如李克强总理在出席第十届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所言,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是2016年党中央、国务院主抓的重要质量工作。
守护安全底线
质量水平提升是质量安全的基础。质量安全关系到千家万户,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健康安全。
食品农产品安全首当其冲。2016年1月2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若干意见》正式发布。这是自2004年以来,中央一号文件连续13年以“三农”为主题,用发展新理念破解“三农”新难题,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工作的重点。为推动农业绿色发展,文件专门提出要实施食品安全战略,“强化动植物疫情疫病监测防控和边境、口岸及主要物流通道检验检疫能力建设,严防外来有害物种入侵”。同时,为了夯实现代农业基础,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文件还就“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及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农业投资、贸易、科技、动植物检疫合作”作出指示。既要守护生态安全,又要促进开放合作,检验检疫部门任重而道远。
2016年10月2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作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宏伟蓝图和行动纲领,《规划纲要》将健全口岸公共卫生体系,持续巩固和提升口岸核心能力工作纳入建设健康中国的整体规划,并上升到国家战略决策层面。
日用消费品质量安全是亿万消费者每天遇到、社会舆论关注之热点。自从被财经作家吴晓波“点名”后,智能马桶盖在中国声名鹊起。从街谈巷议到媒体报道,从会议论坛到政府文件,经常能看到这个词。马桶盖产品质量提升的背后,正是我国去年大力提升供给质量的一个缩影。2016年4月26日,国家发改委、质检总局等24个部门联合出台《关于促进消费带动转型升级的行动方案》,启动实施“十大扩消费行动”——城镇商品销售畅通行动、农村消费升级行动、居民住房改善行动、汽车消费促进行动、旅游休闲升级行动、康养家政服务扩容提质行动、教育文化信息消费创新行动、体育健身消费扩容行动、绿色消费壮大行动、消费环境改善和品质提升行动。其中包括开展空气净化器、电饭煲、智能马桶盖、智能手机、儿童纸尿裤、儿童玩具、婴幼儿童装、厨具、床上用品、家具等民生关注的10类消费品质量提升行动和“质检利剑”消费品专项打假活动。
服务发展大局
2016年5月11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促进消费品工业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更好满足群众消费升级需求。2016年5月30日,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印发《关于开展消费品工业“三品”专项行动营造良好市场环境的若干意见》,部署开展消费品工业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三品”专项行动。
此外,国务院办公厅出台的《贯彻实施质量发展纲要2016年行动计划》《关于发挥品牌引领作用推动供需结构升级的意见》等一系列重要文件中,也都明确将品牌作为重要抓手,部署供给质量提升工作。
自从在2016年两会上提出工匠精神以后,工匠精神一词迅速在全社会走红,弘扬工匠精神和企业家精神,是李克强总理促进“中国制造”完成“品质革命”的两大“法宝”。总理在2016年多次强调,要培育和弘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引导企业树立质量为先、信誉至上的经营理念,立足大众消费品生产推进“品质革命”,推动“中国制造”加快走向“精品制造”,赢得大市场。
2016年,我国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数量已增至11个,作为推进改革和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的“试验田”,各个自贸区正在不断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发挥示范带动服务全国的积极作用,促进各地区共同发展,拓展经济增长的新空间,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
2016年8月16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听取促进外贸增长政策落实情况汇报,自2014年10月以来,外贸成为第10次常务会议的关键词。会议要求加大已有政策落实力度,推动进出口企稳回升,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为有效降低对外经贸的交易成本,为我国对外贸易发展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会议专门指出,要尽快复制推广自贸试验区贸易便利化措施,按照便利通关要求,规范和统一不同关区、口岸业务标准,简化查验手续。
2016年11月10日,为了进一步创造条件、扎实推进,确保改革试点经验落地生根,产生实效,国务院印发《关于做好自由贸易试验区新一批改革试点经验复制推广工作的通知》。“原产地签证管理改革创新”“国际航行船舶检疫监管新模式”“免除低风险动植物检疫证书清单制度”“入境维修产品监管新模式”“保税展示交易货物分线监管、预检验和登记核销管理模式”等由检验检疫部门大胆探索、实践形成的试点经验,因其在促进贸易便利化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被要求在全国范围内复制推广。
2016年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强调实体经济的发展。部署在2017年要坚持以提高质量和核心竞争力为中心,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扩大高质量产品和服务供给。要树立质量第一的强烈意识,开展质量提升行动,提高质量标准,加强全面质量管理。引导企业形成自己独有的比较优势,发扬“工匠精神”,加强品牌建设,培育更多“百年老店”,增强产品竞争力,推进经济转型升级。
实施标准化战略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标准化在便利经贸往来、支撑产业发展、促进科技进步、规范社会治理中的作用日益凸显。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强调指出,标准决定质量,有什么样的标准就有什么样的质量,只有高标准才有高质量。李克强总理也曾强调,要发挥标准对质量的“硬约束”作用。2016年,实施标准化战略正成为质量工作的“重头戏”之一。
2016年9月12日,第39届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大会在北京举行,ISO大会是ISO的最高权力机构,是ISO规格最高、规模最大的会议,这是ISO大会时隔17年后再次走进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给大会发来贺信,他在贺信中表示,标准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成果,标准已成为世界“通用语言”。世界需要标准协同发展,标准促进世界互联互通。中国将积极实施标准化战略,以标准助力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出席大会并发表致辞,他强调,当前,世界经济复苏艰难,中国经济正处在转型升级的关键期。面对困难和挑战,要保持经济平稳运行,既要保持总需求力度,也要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改善供给质量。这就需要把标准化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标准全面提升推动产业升级,形成新的竞争优势,促进经济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
2016年4月6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实施《装备制造业标准化和质量提升规划》,引领中国制造升级。2016年8月1日,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委、工业和信息化部3部委正式印发《装备制造业标准化和质量提升规划》,提出了到2020年,工业基础、智能制造、绿色制造等标准体系基本完善,质量安全标准与国际标准加快接轨,重点领域国际标准转化率力争达到90%以上;到2025年,系统配套、服务产业跨界融合的装备制造业标准体系基本健全,装备制造业标准和质量的国际影响力大幅提升的主要目标。
2016年8月24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促进消费品标准和质量提升,增加“中国制造”有效供给满足消费升级需求。2016年9月6日,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印发《消费品标准和质量提升规划(2016-2020年)》,部署以先进标准引领消费品质量提升,倒逼消费品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提出了改革标准供给体系、优化标准供给结构等8项重点任务。
2016年11月22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建立统一的绿色产品标准、认证、标识体系的意见》,就贯彻落实《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提出的“建立统一的绿色产品体系”作出部署,明确了统一绿色产品内涵和评价方法;构建统一的绿色产品标准、认证与标识体系等7个方面重点任务。
从2015年开启标准化改革,到2016年将标准化改革推向深入,出台《强制性标准整合精简工作方案》等文件,标准正在引领着我国整体质量水平的提升,成为质量的“硬约束”。
(以上稿件为张培 本报记者徐建华采写)《中国质量报》
(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
转载地址:http://www.cqn.com.cn/zgzlb/content/2017-01/06/content_380231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