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块地种菜"模式传到云南 国企工程师辞职办CSA农庄

12.10.2015  10:37

CSA农场以及从农场收获的蔬菜

    消费者预付一年费用,购买农民一年收成;农民则按照承诺,完全不使用化肥和农药,保证农产品的纯天然无公害,并定期将农产品配送到消费者家中……这种农业生产模式,也叫做社区支持农业(CSA),越来越受到中国消费者青睐。

    这种模式诞生于上世纪70年代的瑞士,也传到了日本。80年代,在美国民间的食品安全运动中,它引领潮流。后来,它也随着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而来到了你我身边,在多地生根发芽开花。那么目前,这个源于国外的模式在国内怎样了,美国后来的发展如何?

     中国

    CSA农庄逐渐兴起

    现有500多个

    先从国内说起。中国早期CSA农庄“小毛驴”市民农园由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石嫣在北京建立,此前她花半年时间在美国对这种农业模式进行了考察。

    目前石嫣已经离开“小毛驴”,又创办了另一家名为“分享收获”的CSA农庄。她说,CSA农庄的理念从2011年开始传播,现在中国共有500多个这样的农庄。

    原本在云南一家国企当工程师的王建军就是在拜访了石嫣之后,决定辞职开办自己的CSA农庄。如今,王建军在昆明郊区的农庄已吸引到100多位顾客。王建军说:“我们的顾客可以按每年2500元人民币的价格租我们这里的一块地,也可以每年交6500元,然后由我们把农产品送上门。”他的大多数顾客属于当地的中等以上收入人群。

    CSA农庄的发展反映了有机农产品消费的不断增加。中国现在是世界第四大有机食品消费国。南京农业大学有机农业与有机食品研究所所长何文龙说,由于中国经济繁荣,近年来有机农业一直在稳步发展,“人们赚的钱越来越多,因此他们买得起有机食物。

    食品安全隐患是工业化社会里常见的风险,已逐渐进入工业化社会的中国也是如此。截至今年上半年,中国有近1.3万种得到认证的有机产品,但产销两端都仍然抱有疑虑。

    专家说,中国有机农业基础较好,但市场开发不完善,尚处于产业发展的初期,CSA模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打消产销两端的疑虑,其兴起有利于推动产业成长。

     美国

    CSA农场遍布全美

    农夫市场走俏

    再看美国,农业已经成为一个两极分化的体系。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农村社会学教授卢勒夫说,少量非常大的农场生产的产品在全国甚至全世界销售,同时小型农场也有巨大增长潜力。

    美国一家有机农产品网站的总监巴尼特说,美国CSA农场的数量近年来显著增加,且分布越来越广,已遍布全美各地。同时在经营模式上出现许多创新,为消费者提供的产品从蔬菜、水果扩展到肉类、鸡蛋、蜂蜜和奶酪等,付款方式、供货方式和参与方式也更加灵活。

    近几年在美国,一度没落的“农夫市场”又兴起,农夫市场类似于如今在中国城乡日渐凋零的集贸市场,不过显然是更加绿色的“升级版”。据美国农业部统计,1994年,全美各地只有1755个“农夫市场”,而到2013年,这一数字增加到了8144个,而且这一两年还在不断增加。在农夫市场,农民们集中在这里摆摊卖水果、蔬菜、面包、奶酪等亲手种植和加工的食品。

    “这些食品不是大规模工业化生产的,通常不会用很多的农药、化肥、添加剂,甚至激素、防腐剂等,有的农场还专门花钱通过了有机认证,所以比那些从几百上千公里外运来的食品安全、新鲜。”三口之家的美国主妇詹妮弗说。农夫市场出售的食品品种显然没有超市丰富,价格则略贵,10美元只能买10个青椒或5斤芹菜或10斤胡萝卜。但是从附近停车场停得满满的二三百辆车和走出市场的人们拎着装满各种食品的袋子,不难看出人们对农夫市场的喜爱。文图据新华国际

编辑:陈盈盈责任编辑:徐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