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沧市薇甘菊防控工作见成效

25.12.2015  15:45

  临沧市是全省薇甘菊危害的州市之一,其防控工作根据省农业厅的安排于2007年开始。根据上级部署要求,全市各县(区)认真开展薇甘菊危害专项调查,于2008年11月8日首次在镇康县勐堆乡彭木山村落水坝南羊公路261公里处发现薇甘菊,截止2015年11月25日,全市共发现薇甘菊危害点63个,涉及镇康县勐堆乡、勐捧镇、凤尾镇、南伞镇,耿马自治县孟定镇、勐简乡,沧源自治县班老乡、班洪乡、芒卡镇、勐董镇,永德县永康镇、大山乡、崇岗乡,双江自治县县沙河乡5个县、14个乡镇,总危害面积达8823.41亩,其中:镇康县15个点5309亩,耿马自治县8个点2482亩,沧源自治县24个点460.7亩,永德县15个点571.66亩,双江自治县1个点0.05亩。经统计,耕地发生面积4862.06亩,主要危害甘蔗、玉米、橡胶等作物,林地发生面积1498.2亩,其它生境发生面积2463.15亩。

  多年来,临沧市高度重视薇甘菊危害防治工作,市、县(区)各级政府和主管部门把薇甘菊危害防控作物一项重点工作来抓,通过采取有力措施狠抓落实,防治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其主要做法为:

  首先,建立长效机制。根据全省薇甘菊防控工作要求、市农业局与省农业厅签订的防控责任书要求,结合临沧实际,不断完善市、县(区)薇甘菊防控方案,加强市、县(区)外来入侵生物调查工作领导小组力量和防控机构力量,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市农环站。每年召开一次全市薇甘菊防控专题会议,安排部署薇甘菊防控工作;每年开展1至2次防控情况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同时,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制定下发了《临沧市薇甘菊防控应急预案》,形成上下联动的工作机制,为抓好全市薇甘菊防控、有效遏制其快速蔓延势头,维护临沧市生态安全建立健全了防控机制。其次,加强宣传和技术培训。充分利用现场培训、赶科普街、农产品质量安全宣传等形式,向社会广泛宣传薇甘菊的危害,提高广大干部群众对薇甘菊危害性的认识,增强防范意识。每年举办现场培训会,培训技术干部和农民群众,提高防治意识和防治能力;制作宣传标志牌和户外宣传牌,设置在薇甘菊危害发生地和主要交通要道;同时,通过发放宣传画、宣传册等形式加大宣传普及力度。通过培训和宣传,各级领导干部、农民群众能识别薇甘菊的特征、特性,了解薇甘菊的危害,增强高了对薇甘菊防控意义的认识和生态安全意识,扩大了社会参与度,提高了防控能力。第三,认真开展专项调查。每年2至5月和10至12月,结合各县(区)实际,组织力量在全市8县(区)海拔1700米以下薇甘菊易发生区域开展专项调查。第四,强化预警监测。结合临沧薇甘菊发生情况,在全市8县(区)53个乡(镇)海拔460至1933米薇甘菊易发生区域布设监测点125个,其中:沧源自治县20个,其余7县(区)各15个。每个监测点配置1至2名监测人员。按要求建立从县到市、从市到省自下而上的监测月报制度,一经发现薇甘菊新入侵地,及时组织灭除。通过预警监测网络建设,加大了一线防控区的监测力度,形成早发现、早报告、早灭除的防控机制。第五,建立完善防控阻截带。为确保全市农业生态环境的安全,根据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和省农业厅统一部署,临沧市科学确定薇甘菊重点防控区域,建立起两条薇甘菊防控阻截带。第一条防控阻截带自镇康县勐捧镇与保山市龙陵县接壤的怒江边起到耿马自治县孟定镇;第二条防控阻截带自永德县与保山市施甸县接壤地段起到沧源自治县的勐董镇。通过建立防控阻截带,阻截了薇甘菊的进一步扩散。第六,开展综合防治示范。结合省农业厅的工作要求,每年都在薇甘菊危害区域组织开展薇甘菊综合防治示范,集中发生区域采用草甘膦喷雾灭除,零星发生区域采用人工铲除等综合防治措施,切实推进全市薇甘菊防治工作。经防治,已发生点薇甘菊危害面积每年都在按10%的比例下降。

  通过有力举措狠抓综合防治,临沧市薇甘菊防控工作取得明显成效,截至2015年底,全市薇甘菊危害面积减少至5693.05亩。

  临沧市薇甘菊防控工作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依然存在很大困难和问题。薇甘菊防控工的难点在林区,加之现在市场物流频繁,检疫措施还滞后,传入途径较多,目前仅可以控制薇甘菊的进一步危害,但要彻底灭除还有难度。首先,干部群众对薇甘菊危害认识不足,还未能引起重视。部分地方领导对薇甘菊防控的重要性、长期性和艰巨性认识不足,防控责任落实不到位,敷衍了事,致使薇甘菊防控工作成效还不够显著;部分地区农民群众对薇甘菊的危害认识不足,安全防范意识淡薄,全民参与防控薇甘菊的良性机制尚未形成。其次,薇甘菊防控经费不足,危害区防控力度不够,野外调查缺乏工作经费。省农业厅和省农环站虽对临沧市薇甘菊防控工作给予了大力支持,目前已支持防控经费500万元,但市、县(区)投入乏力,增加了临沧市薇甘菊防控预警监测的压力,增加了下步防控薇甘菊的难度。

  来源:临沧日报